润农按:郭宗喜这篇小文,写得挺好,虽然是历史故事,语言却有汪曾祺小说的味道,淡而远,让人看着舒坦,润农郑重向朋友推荐。 二宏 郭宗喜 二宏是个和尚,西庵的和尚。他在野陈佐大寺里受了戒,是真正的和尚。 清乾隆《肃宁县志》载,城西有一座庙,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名地藏庵。 地藏庵在东泊庄西一里。乡下人多不知地藏菩萨的身份,“地藏庵”叫起来也绕口。因为村东有座东庵,这里自然就称俗为西庵。久而为之,连僧人也自称西庵了。“宝刹何处?”——“西庵”。 西庵处在漫洼野地里,四周不邻村。有了一二百年的经营,树木阴森,很有些气象。 山门前,有几级青石台阶。村人踏洼下地,总要在庙台上歇歇脚,乘乘凉,渴了找水喝(和尚们倒也乐得以井拔凉水待人)。春冬两闲,人们常来这里晒太阳,谈天说地,俚语村言。台阶前,有一通碑,想必是修庙记文。庙碑再往前,是个不小的池塘,池边种柳,能使人悟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来。 或曰:庵是应当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正确称谓应是大庙称寺,小庙称庵。西庵住的是和尚。因为是清一色的和尚,也就没生发出像昆曲《双下山》那样的事情来。听说的,只是和尚们本领的传闻。 清同光以降,西庵最大的山主,是西郭庄西头李家。那时,西庵有庙地百亩,喂着骡马,有庙里的场院,庙里的碾子、磨。雇着长工、小做活的。和尚们过着相当富足的生活。不用去化缘,只管按部就班地做功课。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然后给地藏菩萨上几柱香,给韦驼菩萨磕几个头,敲几声磬,然后学唱经,习工尺,演习僧乐,管子唢呐,笙簧云锣。晨钟暮鼓,黄卷青灯。 西庵做法事,远近出名。和尚有本事,经念得好,僧乐法器也齐全。左近村庄,周边各县,遇有法事,多半给西庵送帖子。 农谚说,“助工的不轻,戳忙的不忙”。在白事上,戳忙的多数派不上角色,袖手,戳着。实在闲得慌,就去拿和尚开心。大街当中,东西南北,摆上几条板凳,板凳上再放碗开水。等诵述的和尚过来,挡住。让从板凳上跳过去。西庵的和尚可不怵这个,身披袈裟,列队吹奏,边吹奏,边跳过,像田径场上的跨栏。还不断地变换队形,穿花,跑五方。灵前悲切切,街上乐融融。农村的乡亲,很懂辩证法。 在跑五方的和尚中,吹管子的二宏,最引人瞩目。二宏正年轻,大红袈裟,海青衬着白领,一表人才。 当个好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容好,目如朗月;二要嗓子好,声如钟磬;三要记性好,识些字。这些条件,二宏都具备。 二宏是饶阳铺上人,出家前念过两年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治家格言,蒙馆里学的字,大多记得。 二宏嗓子好,够得上声如钟磬。在大的法事上,放焰口,办盂兰会,别管有多少和尚、看热闹的百姓,他一张口:“开——香——赞——”,众人立时鸦雀无声,很能震住场。然后听他合掌唱道:“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诲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金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他唱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合工合尺。二宏能唱长经《叹骨髅》。他说《叹骨髅》是苏东坡写的。未必可靠。 二宏受过戒,怀揣戒牒,是真正的僧人。受了戒就有了资格,可以四处云游,逢寺便住,有斋便吃,有法事还得先尽着外来的师父。要不怎么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呢,就凭头上的这几个戒疤。而没受过戒的就不行,叫野和尚。 二宏经念得好,管子吹得好,还身怀绝技,会飞铙。遇上大的法事,大的殡头,和尚们选个宽敞地方,要施展本领,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几斤重的大铙钹抛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其他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钹“钹钹镲——钹钹镲——钹镲钹镲钹钹镲——”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时要摆出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如果场地上有一口井,你再看二宏,他把大钹抛到漫天云中,然后几个小翻,一个劈叉,两腿前后担在井口,这时飞钹正好落下,稳稳地接住。惊叹声,喝彩声顿起。这哪里是念经,简直是耍杂技。和尚说,地藏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而快活的是人,尤其妇女孩子们。这话,大约在清宣统年间。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西庵香火还算旺盛。到国民政府时期,西庵被毁掉了。僧人有的还俗,有的另谋生路,二宏本来是刘家的替僧,就在东泊庄刘家寄住下来。有法事,师兄弟们常来邀请,班子还能凑起来。到了抗战八年,佛事顾不上了。日本投降后,二宏还不太老,就收了一批弟子。弟子不出家,不剃度,只在农闲时间,从二宏师父学僧乐。先学唱谱,是工尺调。庙里的规矩,师父教一句,弟子学一句: “工六尺五上呀”——“工六尺五上呀”“四呀上工尺呀”——“四呀上工尺呀” 学了一年两载,弟子们已能勉强合奏。按西庵的传统,乐器可算齐全,计开:胡琴二、海笛四、管子四、笙二、海锥一、云锣二。村中再遇白事,就试着请来这班假和尚,还行。弟子一律短打扮,不像和尚,倒像民兵。步法有度,吹奏合拍。二宏不再披袈裟,而总是那一身灰布僧衣僧帽,白袜僧鞋。左手拿香把,右手执铜铃,跟在弟子后面,诵述佛陀。到灵前,二宏念经超度。他念的是真经,俗人听不懂。 五十年代中期,二宏老了。他无精打采地跟着弟子们行进,灵前念经,只见他嘴唇动,可听不到声音。再后来,走不动了。 某年某月某日,二宏圆寂。弟子们按照僧俗,送师父到墓地。刘家给他出了个不失体面的殡。 没了二宏,弟子们照旧接帖子,吹僧乐,也吹戏曲民歌。徒弟拉徒弟,一代接一代,僧乐和民乐不断融合。人们喜闻乐见。 和尚也是人。二宏的一生,没有虚度。他的人生价值在于,继承了西庵的诵佛音乐,又把它传播到民间。西庵的诵佛音乐,不同凡响,很古。谁谁谁说以管子为主,当属唐代的“燕乐”。可惜,二宏的飞铙绝技失传了。不然,可以申报个什么文化遗产。 阿弥陀佛!二宏。 (原载《肃宁大喇叭》。很有看头,润农力荐) 赞赏 长按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