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小编为大家重磅推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编制手工艺”系列项目及传承人(排名不分主次): 一、北川羌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黄强 二、上饶棕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双花 三、东阳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红光 四、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润生 五、石家庄手工编制(挂件)代表性传承人(绳编)---李超超 六、郯城县杞柳传统编技艺传承人---刘凤臣 黄强羌族草编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北川“羌山英才”获得者;绵阳市第三届创业明星;绵阳市十大创业带头人;绵阳市优秀返乡创业人才;四川省旅游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北川首届创业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绵阳市第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活动二等奖;先后参加了“年绵阳非物质文化欧洲巡展”、广交会、义博会、西博会、京交会、南博会、以及年“大国工匠欧洲巡展”、“年拉斯维加斯国际工艺礼品展”、“年米兰世博会中国彩灯节”、“年米兰国际工艺礼品展”等系列活动。为宣传推广羌族文化和北川旅游做出了积极贡献。 草编中国龙被芬兰国家森林博物馆收藏。 目前黄强创立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传承培训学校先后开展精准扶贫培训多期,培训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朋友超过人,带动就业超过人。 企业先后获得文化部38家小微文化示范企业,四川省第五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俞双花(艺名俞蝶)江西省“棕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生于一个棕编工艺世家,祖父俞初永不仅擅长棕编工艺,而且还是一位木雕高手,父亲俞其龙继承父业专攻棕艺,她从小在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棕艺编织,六岁时便学会了单编蚂蚱、蝴蝶、螳螂等虫类动物,二十岁后学习双编,常常从早上练到深夜,手掌和手指无数次被穿针刺得鲜血淋漓、被棕叶扎的狼狈不堪,常年累月的编织也让她的手指长出了老茧,但她始终坚持不懈,用嘴吮干鲜血后,咬牙继续编织,她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先后学会了三编、四编、五编,直至八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编织风格,丰富并发展了棕编艺术。如今,俞双花仅凭双眼的精观细察,就能想象到飞禽走兽之形象,并进行艺术构思,随心所欲地编织出孔雀开屏、白鹤、凤凰、虎豹、牛羊、老兔等50多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鸟虫豸、飞禽走兽。她在沿袭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精心选取良才,再进行慢泡薰蒸,从平面型到立体型,从传统实用型到艺术欣赏型,创作了众多技艺精湛、细微传神、独特的艺术珍品,其精心研创的神龙系列作品,更是独树一帜,深受业内人士的称赞。 “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十二生肖,我都能用棕叶编织出来。”俞双花一边用手快速灵活地编织着蜻蜓,一边自豪地对记者说道。记者曾到俞双花的家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排排摆放在墙柜上的动物工艺品,鸣蝉、螳螂、蜗牛、壁虎、蜘蛛、老鼠、孔雀、丹顶鹤、马、猪、蛇、鹿等各种自然动物以及麒麟、龙、凤凰等吉祥动物,个个栩栩如生,让人难以想象,这竟是用棕叶编织出来的手工艺品。随后,俞双花向记者展示了棕艺编织的过程,而她只用了不到40分钟的时间就编织出了一朵玫瑰、一只蝗虫和一只蜻蜓,个个活灵活现,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二十多年的棕编经历虽然使俞双花在棕编工艺上收获颇丰,但其中的艰难险阻也是可想而知的。当问到在追求棕编艺术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磨难时,俞双花眼里隐隐闪动着泪光,但她还是面带笑容说,“磨难肯定有,而且数不清,一方面很多不理解的人认为我不务正业,我因此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另一方便,仅仅靠这项手艺很难维持生活,我又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可是我一直对棕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它的喜爱有增无减,看着一个个从自己手里编织出来的精致工艺品,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正是本着这种最淳朴的信仰,那些年即使遇到再多的困境,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棕编工艺的坚守,从20多岁开始就在全国各地摆摊展销,江西、福建、湖南、浙江、山东等省的几乎每个城市以及北京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她执着的脚步。年在北京80%以上居民系国际友人寓居的秀水街展览、展销时,她的作品受到了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的青睐并得到了他们的收藏,在上海展销时,又得到了上海棕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市豫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以及非遗有关部门领导的赏识,是年,她便在上海成立了棕艺工作室,当地政府还无偿为她提供了店面和住房,现在,她常常跟随民间手工艺术团集体在各个城市进行现场展览和表演。 作品《十二生肖》栩栩如生 据了解,棕编艺术始于三国,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然而,和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棕编工艺也面临着传承的难题和流失的尴尬局面。谈到如何将这项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时,俞双花也不禁泛起了愁,但她也表示将用自己的决心、毅力和双手,继续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珍品,为祖国民间艺术宝库添砖加瓦。 蔡红光,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在师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悉心指导及自己的领悟和实践下,技艺不断完善,并从加工“常品”向创作“精品”转型,从加工向设计转型,在技法上不断创新,在竹编技艺上有了质的飞跃。 蔡红光老师部分作品展示 年至年,作为技术骨干,她先后数次被挑选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与了故宫内最豪华最精致的建筑——倦勤斋的修缮工作。期间,本人克服了故宫内艰苦的修缮环境,积极应对专家所制定的严苛的修缮工艺标准,与师父何福礼大师一起,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如翻簧、竹丝镶嵌等),如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故宫博物院专家及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负责人的高度评价。 年,赴金华参加“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示)活动,现场演示东阳竹编,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与现场观众的称赞。 年,受国家有关部门邀请,赴澳门作竹编技艺表演,展示了东阳竹编的精妙,扩大了东阳竹编的知名度。 年参与制作的挂瓶“九狮图”获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其中“九狮图”中的绣球部分,由本人用直径为不到0.02毫米的竹丝编成,此项技术目前除何福礼大师和本人外,几乎无其他人掌握。 年4月在义乌文博会参加由浙江省文化厅举办浙江民间巧女比赛荣获金奖; 年去年8月,受邀赴美国考察访问,参加了阿尔卡特郡文化市场一年一度的工艺美术节,现场展示了东阳竹编技艺,受到阿尔卡特郡官方的好评; 年2月,参加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现场展示了东阳竹编技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年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 年5月应邀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第八届台湾·浙江文化节”现场展示了东阳竹编技艺; 年11月应邀赴印度新德里参加“天工遗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展示了东阳竹编技艺。 年制作的东阳竹编作品《象足鼎》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年底完成原创创作繁?红系列竹编皮革包由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中国地图》 作品《象足鼎》 赵润生,笔名赵渊,赵远,男,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年6月初中毕业。从年开始师从徐耀德先生学习高粱秸秆技艺,至今已达30余年,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获得了诸多奖项。 此项技艺有据可考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徐耀德师从李老玉先生学习高粱秸秆技艺。 赵润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师从徐耀德大师系统学习此项技艺,深得其精髓。并将书法、绘画、雕刻等技艺有机地融入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年作品“苍龙游海”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万博文化城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展,年作品“九龙壁”荣获第四届民间艺术节优秀奖,等等。 作品《龙凤呈祥》 技艺特征或代表性作品 1、使用的材料是亲自培植的品相好的红、白高梁,颜色为本真的色彩,不加人工修饰。根、杆、叶、瓤和籽粒,均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制作全部为纯手工编扎工艺,工序复杂,耗时费力,技艺高超,作品误差仅为1毫米。工具为自制的小刀、镊子和普通尺子。流程为采、选、削、编、剪、劈、雕、迭、烤、刮、扭、拧、刻、插等。 3、与古建筑的结构特征相吻合,讲究榫、槽和角度的转接与融合,具有平衡性和稳定性; 4、具有传统的“鲁班锁”的“六节稳固性”。 5、集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知识为一体,丰富了表现手法,更具观赏性。如,首创把小篆书法融入到高粱秸杆龙艺术之中。 6、技艺有机地融合各学科知识,如力学,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等。 这些创新开辟了此项艺术向多元化和深层化发展的道路。 贡献及成绩 ---年,创作作品“龙凤呈祥”“故宫角楼”“六龙宫灯”。12月参加“河北省首届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进行高粱秸秆技艺展演,精品图片及技艺介绍收录到展会会刊中。河北省电视台“农民频道”、邯郸电视台、矿区电视台等均做了报导。 至年,连续参加石家庄市第三届至六届民间艺术节,进行高粱秸秆技艺展演,作品“九龙壁”荣获民间艺术节优秀奖。 年3月,《石家庄日报》“魅力非遗”版块对矿区高粱秸秆制作技艺及佳作做了专版介绍。4月,人民网拍摄了“高粱秸秆传承技艺”专题片;《传奇矿区》收录了“故宫角楼”“龙型笔挂”“知春亭”等作品。6月,在“非遗”巡展进校园活动中,到和平东路小学和北师大石家庄市附属学校做了高粱秸秆技艺展演,《燕赵晚报》对此做了报导,7月《燕赵晚报》“非遗”走读系列之二十四版做了详细介绍。10月参加第四届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高粱秸秆制作技艺被收录在会刊中。11月,参加《河北青年报》非遗巡展系列“指尖上的河北”,受邀到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进行高粱秸秆技艺传承展演。 年2月,荣获河北省首届燕赵文化节最受欢迎民俗工艺第一名的称号,同时长城网拍摄了相关专题片。8月荣获最美中国梦---首届省会家庭文化展演巧手奖。 年1月燕赵都市报、民生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