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衡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现衡水所辖冀州即为昔日九州之首,河北省称冀,也缘于此。本期印象京津冀带您走进河北衡水。 衡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像董仲舒、孔颖达、高适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以浓厚的资源,富饶的物产,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历史古迹,如擎天一柱景州塔、安平圣姑庙;衡水人民秉承古朴淳厚的燕赵之风,用其勤劳智慧在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辉煌。 董子故里广川 广川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就以其繁华兴旺、物阜民丰建城设关,封为广川国,这里仍存有董子衣冠冢、董子碑等文物。董仲舒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他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学派思想,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是华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采用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大一统后的思想文化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走进河北景县广川镇,人们可以看到街道两旁路灯上挂着的写有董子名言的牌匾,矗立在董子大道旁的董圣殿。董子文化园包括董子宗祠、董子书院、董子旧宅、董子典故园、董子研究会馆、董氏宗亲会馆、碑林等。董子文化园采用的是汉式建筑风格,由九部分、七进院组成,全园整体布置为坐北朝南,董子故居、应诏对策、下帷讲学、三不窥园、相事骄王、德主刑辅、董子祠——鸿儒殿七进院落构成文化园的主体。 窦氏青山墓 窦氏青山墓又名“安成候墓”,位于河北武邑县城东14公里处的青冢村南边。占地平方米,它是汉文帝皇后窦猗房的父亲窦青的坟墓,因窦青被汉室封为安成候,故又称安成候墓。窦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长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窦青系古观津(今武邑县东部)人,死后葬于故里。其女儿被封为文皇后以后,被追封为安成侯。其后,文皇后做了皇太后,为其父扩建墓冢,升高封土,为能“西望长安”。还修建庙宇,并立“窦氏青山”墓碑一通。若干年后,庙宇、碑刻被毁,仅存“青山”。年7月23日,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太后,名窦猗房(公元前-前年),汉初因避战乱,随其父祖徙居观津(今武邑县)。其母早逝,其父窦青打鱼时又落水身亡,遂与兄窦长君(窦健)、弟窦少君(窦广国)相依度命。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孔颖达墓 孔颖达墓,位于衡水市前马庄村西米处(现衡水中心大街与大庆路路口北米西侧),现存墓地封土高1.5米,竖有民国九年的墓碑,碑上刻“唐祭酒赠太常卿孔颖达先生”。年7月23日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颖达(——),字仲远,唐代著名学者。死后赠“太常卿”,封号“孔宪公”,今衡水市人,孔子的后裔。隋达业初年,孔颖达举明经高弟,授河内郡博,.唐武德年间由文学拔学士升为国子博,在贞观年间一直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又升为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国子祭酒等职。曾与魏征合编《隋书》,主编《五经正义》等书,并为太子编写《孝经义疏》,作为教育太子的教材。《五经正义》卷,博采百家之长,论著清晰,义理通达,唐太宗把它定为科举取士的范本。 高适 高适(约年—约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擎天一柱景州塔 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国家的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塔既名“释迦文舍利宝塔”,想必与供奉佛舍利有关,惜无文字可考。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来形容景州塔之高大,或站在塔下仰视,或站在塔外远观,此塔真如一尊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极其宏伟壮观。 传说建造此塔时,采用土屯法,塔垒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塔高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结构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塔基由坚固的巨形清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数百阶,登阶盘旋而上,可达极顶。塔内各层东西南北均有洞户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绕行于廊内,可通过洞户远眺四方。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每有风起,铁丝网罩与洞户被天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最早是齐、隋重修,金、元、明、清朝及民国均曾重修。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先后进行了四次维修,最后一次是年春进行的。景州塔在国内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圣姑庙 安平圣姑庙位于河北省闻名全国的中国丝网之乡衡水市安平县,安平古称博陵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取“众官民安居乐业。郝氏女孝感动天,百姓敬仰,相传圣姑,字女君,为周代末的安平县会沃村人氏,以其智救汉光帝刘秀和侍奉父母终生不嫁被传颂为忠孝两全的女圣人。安平自汉高祖置县,至今已历悠悠两千年,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中心,交通便利。圣姑庙相传是汉光帝刘秀降旨修建的,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庙宇建筑。元代大德十年(公元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圣姑庙建有高台,冬季积雪其上,久不融化,故称“仙台积雪”,成为安平八景的第一景。明代张尔庚诗云:“突兀峥嵘拔地孤,虚空盘插四邻无。高寒积雪传仙迹,缥缈携云入画图。” 冀州竹林寺 竹林寺位于北关村东北米处。据传,古时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现海市蜃楼幻景,可以隐隐看见亭台楼阁悬于空中,“初旭微霞,水云相映”,犹如仙境,被传为三个仙山之一的紫微山。明朝时冀州州守常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修建竹林寺,香火极盛,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毁坏。遗址原来三面环水,南面有一狭长通道与岸连接,衡水湖蓄水后,通道没入水中,遗址成为湖中一岛。年北关村在古遗址上建了一座殿。 目前,竹林寺主要由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组成。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乃国内所罕见。竹林寺的东北角建有镇海塔,塔基为一迷宫,若登塔必先过迷宫。寺北建有度假村,并有紫微山与玄门遥相呼应,上有楼台亭榭,飞瀑流泉;下有溶洞,妙趣横生。城内桃红柳绿,一派祥和。寺内晨钟暮鼓,恬淡悠闲,繁华闹市有一片宁静乐土,十分难得。 千年古韵衡水湖 衡水湖,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湖面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内57平方公里,桃城区境内18平方公里)。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考证,衡水湖为浅碟形洼淀,由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前缘的洼地积水而成,属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中冲蚀低地带内的天然湖泊。 历史上,衡水湖是古代广阿泽的一部分,广阿泽包括任县的大陆泽和宁晋县的宁晋泊。历史文献记载,衡水湖曾称信都洚、博广池、冀州海子等。相传,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以前,在这里有一个大湖泊,黄河流经于此。河北省地理研究所《关于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表明,在衡水、冀州、南宫、新河、巨鹿、任县、隆尧、宁晋、辛集一带确有一个很大的古湖泊遗迹,古湖长约67公里,后来湖泊渐淤,分成现在的宁晋泊(在宁晋县附近)、大陆泽(在任县附近)和衡水湖。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20世纪40年代初,武强年画艺人与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一同创办“冀中年画研究社”,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石家庄大众美术社”,武强年画由此得以复兴并有所创新。年后,武强县40家画业作坊合并为武强画厂。武强年画几经沧桑,到年成立了“武强年画社”,武强年画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繁复、富丽多彩相比,武强年画更有农村气息,风格粗狂,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 年,建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武强县的马习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衡水内画 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汉族独有的民间工艺。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风格多样、布局巧妙、立意深远、造型准确、精皴细染、色彩典雅,不仅有以国画色为主的国画类型画种,而且还有国画色和油画色结合的表现手法,摹拟多类型多画种的各种画面效果。冀派内画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冀派内画”的风格可概括为: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6年5月20日,衡水内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阜城剪纸 衡水阜城县剪纸源于崔家庙镇陈集村,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已形成了阴阳相间、线条流畅、色彩单纯、形象鲜明、构图严谨、造型优美、技法讲究、刀功巧妙的独特艺术风格,并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诸多形式,将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作品既粗犷豪放,又严谨逼真,选料有丝绸、布匹、绢纸、宣纸等。 阜城剪纸主要以陈集村为中心,包括小息庄村、大息庄村、普乘寺村、车李庄村在内的5个剪纸专业村,辐射周边2市3县多个村,从业人员近万人,年纯收入超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民间剪纸集散地,产品销往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及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崔家庙陈集村的王万田老先生,去天津西关万盛栈1号花样铺学艺,年回到家乡,把学习的剪纸技术教给乡亲们,并对所用工具进行改进,弃剪操刀,改为制版雕刻,形成了风格独特、别具魅力的阜城剪纸。那之后,村里不少群众加入到剪纸的行列,以《恭喜发财》《肥猪拱门》《十二生肖》《四季平安》等为主的民俗窗花,主要销往天津。当时,天津有一条街叫古文化市场,陈集的剪纸户有的打地摊自己卖,有的直接批发给当地的客商,还有的各家各户去送,由于剪纸做工精致,慢慢地名气就出来了。在天津站稳了脚跟,后来剪纸户们跑湖南,奔东北,摆过地摊,开过门店,做过现场表演。在实践中,技艺也不断的成熟,后来全国各地来样加工的订单也多了起来。 上世纪90年代,镇党委政府曾经多次专题研究,如何让剪纸提升档次,做大做强。为了发展剪纸产业,壮大规模,镇政府有意识进行了鼓励和引导,筹集资金,把剪纸的整个制作过程做成图解,派专人到各村宣传,进行推介,并组织各村中青年妇女到陈集村参观学习剪纸技术。现如今,以陈集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包括小息村、大息村、普城寺村在内的四个剪纸专业村,辐射到周边两市四县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庄。 美酒飘香“老白干” 明朝嘉靖年间,衡水酒取名“老白干”。“老”指其生产悠久,“白”是说酒体无色透明,“干”指的是用火燃烧后不出水份,即纯,这三个它准确地概括了衡水酒的特点。之后衡水酒便以“闻着清香,入口甜香,饮后余香”这三香著称扬名。河北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年12月30日由河北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衡水京安集团等六家发起人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主导产品衡水老白干酒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汉代(公元年),知名天下于唐代,正式定名于明代,并以醇香清雅、甘冽丰柔著称于世。目前,衡水老白干酒业分公司优质白酒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是国内白酒生产骨干企业和老白干香型中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武邑扣碗 武邑扣碗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河北菜。传统扣碗由8个"净碗"组成,有东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杂烩肉、丸子、排骨。从宋代开始,武邑农村就有了用扣碗设宴的习俗,方言称之为"席儿"。每逢结婚生子、老人丧葬、朋友聚会等大事,都用扣碗招待宾朋。至明清两代武邑扣碗已负盛名,康熙三十九年(年),康熙皇帝巡正定府冀州,路过此地,偶尔尝之,失声叫绝,赐名"武邑十大碗",并钦定为宫廷膳食之一。自此,名声更噪,品尝者络绎不绝。 武邑扣碗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每村都有专做扣碗的师傅。通常办事的主家事先跟师傅打好招呼,事前两天便请师傅到家里来准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扣碗从8个增加到10或12个,样式也随之而变化。如今讲究四大件即:鸡、鱼、肘子、四喜丸子,还讲究荤素搭配,因此衍生了许多新品种,如:海味、豆腐、蘑菇、白菜、粉皮、焖子等,但每碗仍是单独一样食品。净碗制作过程分为煮、熏、改刀、蒸、加汤等,再配以时鲜蔬菜,组成碗席,有肥有瘦,有荤有素,肥而不腻,素而可口。时至今日,武邑扣碗在保持原有"八大碗""十大碗"的基础上,又研发出了二十多种特色扣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吸引总众多外地美食专家前往品尝。不论在武邑县城,还是在衡水市区,以武邑扣碗命名的饭店有很多家,人们不仅可以随时品尝到武邑扣碗,还可以充分领略到武邑的民俗文化风情。 饶阳金丝杂面 金丝杂面是饶阳县的传统特产。相传在清道光年间,饶阳县东关有一位叫仇发生的农民,以卖杂面为生。他为了使自己的杂面具有独特的风味,苦心钻研,历经数年,经过八百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脍炙人口的金丝杂面。清朝末年,有个老家是肃宁县(与饶阳县毗邻)的太监,每次回家省亲,必到饶阳东关仇家杂面店买一些金丝杂面,作为礼品带回皇宫。自此,金丝杂面便成为“宫面”的一种。民国时期,仇家金丝杂面曾荣获孙中山先生颁发的奖状。年,金丝杂面参加了天津国货展览会,荣获二等奖。 金丝杂面丝用绿豆粉、精白面、芝麻面、鲜蛋清、白糖、香油六种原料制成。制做时把各种原料按比例合成面,轧成纸一般薄片,再用快刀切成2尺长的细条,盘成把,然后包装起来。因为条细如丝,呈金黄色,故名“金丝杂面”。金丝杂面不仅味美适口,营养丰富,而且食用方便。先在锅里配好汤,汤开下面,即可捞出食用,故又称“速食面”“方便面”。 故城龙凤贡面 故城龙凤贡面分圆条和扁条形两种,圆条细而长,中间有孔,称“龙须面”;扁条平而直,薄如纸,称“凤尾面”。此面起源于明朝,为衡水故城镇齐氏始创,迄今已有年的生产历史。明朝宣德年间进入御膳房,后被清乾隆帝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年在天津“九国博览会”上获铜牌奖。年在全国食品行评中荣获银质奖,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6年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城贡面选料严格、工艺细致,它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且一煮即熟,长煮不烂,冷后加热仍保持原样、原味。因条细心空,吸水力强,食时,汤面各半,但将面挑起,却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是该面最为独特之处。 深州蜜桃 地处河北东南部的深州,有一个响亮而甜蜜的名号——“中国蜜桃之乡”。深州蜜桃具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深州县志》记载:汉时“深州土产曰桃,往时有桃贡,……北国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深州之桃,饶阳之绣,安平之绢,皆一境之独胜也。”并列为进献皇宫的贡品,是寿桃的原型。现在深州蜜桃主要分布在深州西北部的滹沱河故道上。 深州蜜桃自古有十几个品种,但被公认最优良的是红蜜和白蜜。红蜜,果实长圆形,重约半斤,果顶突出有明显的桃尖,蜜桃侧面的缝合线很深,蜜桃底部梗洼深,桃柄短,向阳面有红霞,形似寿桃,果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核,靠近果核处有紫红色射线,成熟期在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相比红蜜,白蜜桃尖略小,红霞较浅,成熟期稍晚。 来源:人文之光网 赞赏 长按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北京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