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人太好了!——征集党史资料杂忆何同桂我从八二年到八六年在县党史办工作,任副主任,侧重编写抗战和解放战爭部分,其间走访近百名老前辈老领导和知情人。时隔三十多年,很多资料和记录已经散失,印象模糊,但耳边却常常响起这句话:“饶阳人太好了!”在饶拼搏战斗过的外地干部几乎众口一辞,饶阳的远方游子则再加一字:“咱饶阳人太好了!”林铁和夫人弓彤轩如是说。林铁抗战时任冀中区党委书记,我们拜访时任中组部顾问,因落实政策不久,住中组部招待所一栋二层套房。因林铁病重,一般谢绝拜访。听说是饶阳人,弓彤轩破例接待,亲自沏茶倒水,热情端出桔子。因林铁住在二楼不便见客,弓一再解釋,表示歉意。她那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说饶阳人厚道善良,对革命干部感情深,并代表林铁对饶阳人民表示问侯。送别之时,她和我们一一握手,反复说的就是这句话:“饶阳人太好了。”罗玉川夫妇如是说。罗抗日时任冀中区主任,滿城县人,老伴肖蓬系饶阳影林人,原名何金娥。我们拜访时罗玉川刚从林业部任上离休。那次我陪县人大主任王志勇(原任县长)去他家,肖蓬喊王志勇“老县长”,喊我“小老乡”,后知我也姓何,就叫“小当家子”。当即叫保姆包饺子,硬留我们在家吃了一顿饭。见到罗玉川后,我们提出想叫他提供冀中区党委在饶活动的情况,他却说:“我对饶阳感情太深了,每次来人都要打听。今天你们来得好,你们先给我汇报一天,详细说说饶阳情况,工农业文教卫生都要说,然后我再给你们说冀中区的情况,至少也要一天,咱们座谈就在家里吃饭。”因我们不熟悉过多的情况,就打电话叫县委政府两办主任到京,带着厚可盈尺的文字材料,给罗部长汇报一天。后来他谈的情况,我以他口气整理成一份回忆录,题目可能叫《我在冀中区的活动情况》,这份材料非常珍贵,但我末存,不知保留何处。张曙光父子如是说。张曙光原名韩建勋,是饶阳写党史首倡者。其父韩玉书,抗日时任区委书记,据说是《地道战》中区委书记原型。张曙光回河北后始任张家口市委书记,后任省委常务书记和省长。我多次到其家中去过。他家里陈设简单,非常朴素,只记得客厅四壁挂滿自书又末装裱的条幅,多是缅怀故人教育子女和人生感悟的内容。党史定稿时我们住省第二招待所,张曙光常不打招呼就步行赶来,,认真提出修改意见,有一次清早我们尚末起床他就匆匆赶来,敲门叫醒我们,说晚上想到的几个问题。他说:“党史本写不好,对不起饶阳人民。”张曙光对饶阳感情深厚,离休多年常回饶探望。有一年清明节他带着悼念耿长锁宋欣茹和“八路店”赵杏老人的长诗逐人到坟前朗诵。印发前把我叫到招待所,叫我负责校阅。我和他相熟,就说:“这要有个书名吧?”他说:“你说吧。”我未深思,就说叫《张曙光诗选》,他却断然否定:“一般诗人可以,我这不行,叫《清明祭》吧。”无论叫什么名,但诗中充沛的感情真切动人,我记得悼念宋欣茹的诗中一句一个“茹姐”。韩玉书老人住省滹沱河休干所,一个居住,传授武术。他见到我们先自豪地伸臂踢腿,弄幽默风趣地伸着胳膊说:“别看你们年轻,我这胳膊能经住你们攀杠子,不信你们试试。”老人后来年过百岁,出过两本养生长寿著作,我都保存多年。征集史料是份内工作,但很多老同志把我们当成故乡代表,其接待照顾之热情至今仍觉受宠若惊。陕西省人大副主任余明和夫人刘挺都是饶阳籍干部,我们到西安后,刘挺同志除带我们走访几个老干部外,还用余明的专车陪我们转遍西安著名景点。七天时间在家吃饭三顿,参观游览和路边就餐也自掏腰包,不叫我们付费,叫我们实在感激万分。第二年夏天他们夫妇还乡,住县招待所,因楼房刚启用,沒安装空调,我给找两把蒲扇,刘挺非常高兴,用扇子轻拍着我的肩膀,当着很多领导说:“这小子实在,是咱饶阳人那个脾气。”二零零七年,陕西省人大致函河北省人大,要求配合余明夫妇骨灰安放仪式,省人大要求县人大承办。那时我恰在人大分菅机关,有机会参与了全程服务,也见到了余明的几个儿子和亲戚,谈及往事,他们都说余明的专车从不许他们动用。余明夫妇的骨灰遵遗嘱洒入滹沱故道,那是他们战斗奔波和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天津召开党史座谈会也受到异乎寻常的招待。南开大学党办主任靳伯祥亲自在南大安排会场,为我们一行联糸食宿。他是西里滿人,老伴姓杜,市文化局干部。那次他和市统战部副部长李杰,公安局领导杜庭芳,市工会领导黃树尤都给予很多照顾。那时无公款接待之例,沒请这些老领导吃过饭。但几天会议都有人把我们请到家中招待。李杰杜庭芳黄树尤靳伯祥都分别在家中盛情接待,靳伯祥的老伴还请我们看了两场晚会。其它细节都己淡忘,只清楚记得家家都拿出珍藏多年的茅台酒,那次赴津,只是一名政府办副主任带队,沒有其它领导干部。 为编党史,大型座谈会召开四次。一是在县招待所,计二百来人。二是在河北驻京办事处,计三十来人,讨论一二战时情况。三是在天津南开大学招待所,主要是抗日斗爭情况。四是在省二招,讨论党史本稿本,计五十来人。通过这些活动,听到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知道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韩孑木,王春晖,焦守健,于时雨,李一等等,每个人都应写部大书。我几次在心中构思过,却因水平所限未敢下笔,只是偶尔在一些小文中提及。近闻才女孙惠英写的《李一传记》已近杀青,高兴之余钦佩之至。希望更多有志之士涉足此类题材,必是饶阳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收获。在党史资料征集中,有几件印象感触颇深的事,略记如下。张各庄村靳华栋,三十年代初带队伍支援全国闻名的高里暴动,被打散后遭敌围捕。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南下寻找红军,但红军早已开始长征。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说到这一路艰辛,靳老几次声泪俱下。此事在散文中写过。大送驾庄宋子珠,弟兄数人均投身革命,一个弟弟任县大队政委。宋子珠三八年任抗战时第一任县委组织部长,曾在武强北代村被选为七大代表。他到饶阳时我去汽车站接站,刚见面就问还有没有杂面和豆腐脑。我说招待所都安排了,他感兴趣地说:“给我搞两车皮吧,叫东北铁路系统的人们都尝尝,我也帮家乡办点事。”那时他任东北铁路局党委书记。此事我在散文中写过。院头村(抗战时属饶阳)韩培义,是建设部副部级干部,抗战初到饶阳收编游杂武装。东里滿村任四区保卫团长的何世荣归他领导,作战也很勇敢。但韩培义后到回民之队任政委,何世荣对新领导不配合,在转移途中被处决。韩培义听说我和何世荣同乡,惋惜地说:“我要在绝不会是这种结果。”他坦诚直率,说到官场为人,并以林彪彭总为例。他说林阴险刁钻,两面三刀,罪有应得;彭总耿介刚正,直言贾祸,铸成悲剧。他说:“处事要学周总理,顾全大局,外圆内方,既讲原则,又有分寸,无论什么情况都能进退有据,言行得体,运筹周密,炉火纯青,才是为官典范和做人楷模。”韩老的话我思考多年,曾以此引申写过两篇散文。党史本写完后,很多丰富内容因体例限制未能入史,我又把一些较为完整的回忆录和资料辑为一本《滹沱风云》,书稿编印和封面题字都由我一人完成。因不懂美术,我就画了滿纸波纹代表河水,印后效果也还湊合。书中很多文稿质量较高,如《焦守健传略》《三打饶阳县城》《智取马屯伪军炮楼》等。那篇《插在敌心脏的尖刀》是我写的,至今印象深刻。叙述者耿坚系抗战时敌工部干部,在撫顺工作,未参加党史会,我们也未赴东北走访。后来他专程赴饶,由我接待记录,整整谈了一天斗智斗勇的敌工故事。我在整理时运用一些文学写法,写了《巧除张德发《活埋王三炮》《香饵逗得狗咬狗《一封绝密电报》糸列故事收在书中。小书印成立即引起市有关部门重视,把这些故事收入衡水的丛书。记得地区党史办主任周铁圈打“你写汉奸张德发三块豆腐高,一双母狗眼,母狗眼什么样儿,儿狗眼什么样儿,去掉这个母字吧。”后来每逢纪念抗战,县党史就往报上发这几个故事,印象中总有三四次见报。顺手写来,绝非爭名,只为提供当时情况。征集史料之时,因条件所限,末购置相机和录音设备,到北京开座谈会时才购几台小型录音机,所以录像资料极少。搜寻旧照,只有天津座谈会一张,片中老领导系李杰杜庭芳靳伯祥等人。 读了何同桂主席的这篇文章,很感动,同时受到鼓舞,向他学习,认真工作,踏实做事情!分享给大家! 何同桂赞赏 长按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