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如一日,他奔波在农业技术推广最前沿,就像“长”在了葡萄棚里,足迹踏遍了全县58万亩土地,也走进了群众心间。在他的带动推广下,饶阳县设施葡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饶阳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生产基地。他就是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守护者”——张铁兵。 张铁兵今年48岁,是衡水市饶阳县蔬菜产业服务局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黑黑的面庞、乱糟糟的头发、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一身被太阳晒褪了色的衣服、一双布鞋、一辆旧自行车,勾勒出张铁兵朴素的形象。看上去比农民还“土气”的人,却是饶阳县葡萄种植户心中的“神”。 与设施葡萄结下不解之缘年,张铁兵从衡水农业学校林果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大尹村镇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刚上班不久,当年4月就遇到了一场严重的倒春寒。露地葡萄刚刚发芽,就全被冻死了,葡萄减产40%,成熟期推迟10天,农民收入大幅减少。看着果农欲哭无泪的样子,张铁兵十分心痛: “我要是连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还当什么农业技术员!”如何增加露地葡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成了始终挂在他心头的一道难题。 经过仔细调查,张铁兵动了心思:能不能把葡萄也放在大棚里种植呢?当时,种植设施葡萄在全省没有先例,也没有资料可供查阅,只能靠他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想要种植大棚葡萄,建大棚的钱从哪儿来?张铁兵刚参加工作,手里没有积蓄,他想到了父母给准备好的用于结婚的1万元钱。把想法一说,就遭到了父母的断然反对: 不行!1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不能让你扔在大棚里打水漂! 我就实验这一次,要是失败了,以后结婚就不跟家里要钱! 最终,父母拗不过张铁兵,让他打了欠条,预支了准备结婚的一万元钱。正在谈婚论嫁的对象也因此分了手。村里的其他村民得知他要搞实验,纷纷嘲笑他:“一年欢,二年蔫,三年一堆破竹杆……”可张铁兵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年3月,张铁兵在自家地里建起了1.2亩的葡萄大棚。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钻进大棚查看葡萄长势,再把管理事项逐一写在纸上,托付给父母;晚上下班后也要先进棚看看再回家。为了查看病虫害,他常常凌晨4点起床,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葡萄棚里。第一年葡萄产量虽然不高,但由于品质较好,当年就收回了成本。看到儿子的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父母也转变了态度,开始支持他。 第二年5月,葡萄坐果了,看着一串串圆润硕大的果实,他打心眼里高兴。然而,就在张铁兵憧憬丰收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初次种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结果棚内温度过高,葡萄得了气灼病,果实上有干疤,严重影响产量。”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探索实验,张铁兵的设施葡萄种植大获成功。与此同时,大尹村镇高村的5户村民找到张铁兵,愿意跟他一起种植设施葡萄。在他们的带动下,高村村民纷纷从设施蔬菜转型种植设施葡萄。到年,高村的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到几十亩,一上市就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 葡萄棚里长出个“农业专家”随着饶阳葡萄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不断有农户向张铁兵咨询技术问题,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搞农业技术不能闭门造车,要向专家学、向书本学,还要走到农户中间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过张铁兵两年多的试验,年6月初,第一批运用多膜覆盖保温技术的葡萄提前20天上市,每公斤卖到了16元,每亩地提高产值1万多元。看到两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看着果农脸上舒展的笑容,从不喝酒的张铁兵破天荒喝了两杯酒庆祝, “一下醉了两天,我也为农户醉一回!”如今,大棚葡萄多膜覆盖保温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数以万计的农户送去增收的希望。 作为林果技术人员,他的目光不局限于设施葡萄。通过不断钻研学习,他先后引进了设施葡萄带叶休眠、化学破眠、水肥一体化等11项新技术成果和20余种果树新品种,为饶阳县林果生产、果品无公害标准化高效栽培、设施葡萄新品种引进、病虫综合防治等做出了贡献。 东里满乡张各庄村的葡萄种植户尚文报说: “说句实话,从开始种葡萄到现在,村里换了三四个技术员。别人来讲半天课,最后都要落到卖化肥农药上。可张老师没私心,从来不推销东西,而且他的技术好,随叫随到,俺们就认他!在他的帮助下,俺们种棚户家家都有汽车了,可张老师还是天天骑辆自行车下乡,有时看着他满头大汗,也怪心疼的。” 农民致富增收的“守护神”王留吾村种植户11分钟前 张老师,俺是留楚乡王留吾村的,俺家的葡萄叶子打卷、黄尖,你能来看看不? 王留吾村种植户21分钟前 张老师,葡萄叶片补钙什么时候补合适? 一大早,张铁兵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好几个王留吾村的葡萄种植户打来电话咨询问题。 “不去看看不放心啊。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老百姓就指着这些葡萄过日子呢!”吃过早饭刚要出门,妻子叫住他: “咱娘打了好几次电话说想你,王留吾离咱家不远,中午回去看看吧!”他一边答应着一边骑上自行车,往王留吾村赶去。 进了葡萄棚,张铁兵被果农们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向他请教种植问题,张铁兵耐心地一一解答。眼看过了中午12点,老母亲打了几次电话问他走到哪儿了,咋还不进家,张铁兵一边在葡萄棚里忙碌,一边说: “快了快了,娘,您先吃饭吧……”每提起家人,张铁兵却感到深深的愧疚。因为常年在外,家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妻子焦香君操持。说起他的“不顾家”,焦香君颇有“怨言”: “一进葡萄棚,他就像着了魔一样,八头牛也拉不回来。以前家里有辆摩托车,可他把买汽油的钱都拿去研究葡萄种植了,所以就只能骑自行车呗!” 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给他打电话,第一句话常常是:“您在地里还是家里?”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女儿小时候有一次生病,发烧三天三夜,我忙着给农户讲课,也没顾得上去照顾她。”家里的事帮不上忙,农民的需求他却一直放在心上。 年春节刚过,接连几场大雪让王同岳乡多个村庄的设施葡萄不同程度受了冻害。农历正月初四晚上,正在休春节长假的张铁兵接到电话,第二天早上6点多,不顾雪厚路滑,他已经推着自行车赶到了王同岳乡。一上午时间连续转了7个村,直到下午1点多,才顾得上喘口气。乡领导留他吃午饭,被张铁兵婉言谢绝了,他急着回去查阅资料,以便找到最有效的减灾方法。回家的路上,他不慎滑倒,右手腕骨折,打了一个多月的夹板。有人问起,他就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人知道,他是在查看灾情的途中摔伤的。当年6月,这几个村的葡萄按时上市,产量质量几乎没受影响,农民收入没受损失。 不是蹲在棚里查看葡萄长势,就是蹬着自行车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平均每天要走五六个村,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过个电话。张铁兵说: “老百姓管我叫‘张老师’,这是多高的荣誉啊,再苦再累心里也舒坦!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北京中科白殿疯正规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w/34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