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县的朱池村,位于县城西北3.6公里处,建于明朝初期。 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年),分别击败各路农民起义军与扫平元朝的残余势力后,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 明朝初期,从北京到应天几千里地带,由于长期战争破坏,民不聊生,城野空虚。特别是黄河北岸不少地方青嶙白骨,满目荒凉,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明太祖认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应采取农为国本,发展生产,军人屯田,移民垦荒政策。洪武二年(公元年)朱元璋决定在山西榆次始第一次移民。凑巧,那里的朱姓是朱熹的后代,朱元璋当皇后曾请人修家谱,那人打算把朱熹作为他的祖先。但朱元璋为自己是老大,没有同意。这次为了搞好移民,他故意假冒朱景后代,选定这里的本家朱姓作为首批移民。 榆次朱氏祖先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他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走上仕途之路后,做官清正有为,倡办文化教育,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之奥秘,集理学之大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办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朱熹的后代朱氏移民,目睹朱元璋皇帝的诏令,叩头大拜。他们与姑舅弟兄王家一起,告别亲友,收拾家私,背井离乡,从山西榆次出发,风餐露宿,步行跋涉数百里,来到河北饶阳县,在三国时期曹操开挖的平虏渠东岸,距著名景点芜萎亭西边三里远处建村,因奉皇帝诏书移来,故称为敕庄村(敕字之意为皇帝的朝诏令)。 朱氏家族,不愧为书香门弟,建村后的第一件事,便在街心盖建了学堂,聘请塾师先生,置办课桌板発,叫十几个孩子学“四书”念“五经”,敕庄村民有文化懂礼仪,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明建文帝元年(公元年),燕王朱棣,为争皇位,起兵造反。十二月,燕王从北平出师通州,攻下蓟州,夜袭遵化,占领怀来。扫平北平四周,无后顾之忧后,挥师南下,在河北境内县驻军。得知临县饶阳的敕庄村,是太祖皇帝的移民,又是硕儒朱熹之后代,当即提意把敕庄改名为朱枚村。并下达一道军令:严禁到朱敕村抓丁抢粮,有骚扰者,一律军法处置!因此,朱敕村在史无前列的残酷争战中,得到了强有力的保护,乡民们过着太平样和的日子。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耿氏一批移民,本县圣水村张氏和其他村的乡民也纷纷迁来居住,共享太平。因这里春季经常干早,难以播种,一些迷信的人认为是没有水池成水的原因,于是把朱敕村的“救”字改成了同音字“池”,以便风调雨顺。后来,由于居民越聚越多,于是以姓氏为第一个字,分成朱池、李池、张池三个村。其中耿氏移民感到朱池村文化底蕴丰厚,决定在朱池村居住。结果,明弘治年间耿昭,任代州卫经历(七品?岁贡)。嘉靖年间,歌家耿欣又成了孝义知县。 日寇占领饶阳县城后,朱池村朱氏后裔把家里存的银子装进罐子里,埋到屋内,跑到北京。建国以后,他回到朱池材,说出埋银子的事,村民挖了出来,用银子兑换成人民币,新盖了五间小学,购了桌子発子,学生们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年,饶阳县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不到百人,其中朱池村的三名学生都升入大学本科,一位是耿氏后代,两位姓朱。看来朱池村丰厚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 肖献法刘文英赞赏 长按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