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2/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今的春节,最热门的话题好像就是聚会了,羊年腊月二十五,肃宁窝北大张庄艺校的同学们也举办了一次同学会,不同的是,他们将聚会地点选在了母校所在地大张庄村的大街上。他们在大张庄村搭台鸣锣,出演梆子大戏《陈三两爬堂》。

三十年前,肃宁县窝北镇有个大张庄村艺校

肃宁县窝北镇魏公大张庄村,因明朝魏忠贤故里而闻名。大张庄人嗜戏,且有戏底,尤爱河北梆子。村里解放前就有子弟戏,后来有了科班,村里现在的老人们也还能记述起曾办过的几科戏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大队村委会开办了最后一科戏班,就叫“大张庄艺校”,学生多为附近村庄农家子弟,同科师兄弟约百十人左右,小的十一二岁,大的也不过十八九岁。这些孩子大多是从小就爱好戏曲,一听说艺校招生,就搬着被褥,背着口粮,来大张庄艺校开始坐科学戏。

大张庄艺校年开科,年解散,时存4年,4年时间不长也不短,学生们练功学戏,在艺术方面真是学到了很多,后来出科能正式演出的河北梆子戏大概有四十多出,其中整本戏有《西游记》《济公传》《半夜夫妻》等。一开始就在村里搭台子唱戏,每出戏演出两个多小时,整本戏算大戏,一出大戏要唱几天,父老乡亲们都爱看,后来也在交河、献县、饶阳、蠡县等周边县市演出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到流行音乐歌舞的冲击,传统戏曲开始走下坡路,艺校生存困难,一时学员星散,溃不成班。

大张庄艺校解散了,师兄弟们自此天涯各别,为生存改弦易辙,或经商或为农,也有的实在舍不下对戏曲的热爱,转投其他剧团再谋发展。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音信稀有!直到年农历腊月二十五,经过师兄弟们千辛万苦地寻找,终于促成了一场时隔三十年的大聚会。

大张庄学戏的兄弟姊妹啊,你们在哪里?当年的学员李敬是大张庄村人,从小爱戏,是听着河北梆子长大的。她很小的时候村里还是生产队,那时候村里特别支持文艺,唱戏挣工分还多分粮食,人们白天在地里干活,到了晚上或者冬闲的时候,村里就组织一帮文艺爱好者在村委会里唱戏,她的大哥李学信就是演员,李敬非常爱听大哥唱的《辕门斩子》,更想自己学,大张庄艺校坐科学戏那一年,她13岁。

艺校的师兄弟们同吃同住4年,一起学戏,长大,分别。一晃30年过去了,李敬结婚、生子、创业,除了偶尔回娘家和本村一起学过戏的师哥路文芳等人见上一面,其他师兄弟们从来没有过音信。每每看见别人同学、战友聚会,李敬、路文芳几个心里总是异常伤感。想想自己十几岁学戏,离开学校太早,人生最美好的成长记忆就是大张庄艺校学戏的那几年,他们特别想念一起学戏的师兄弟们。这几年,文艺发展异彩纷呈,每当看到文艺界的演出或报道,就会更加想念当初在艺校的时光。

年,大师哥路文芳开始和几个师兄弟商量聚会,到处寻找当年的同学。李敬建议让他们找到原来有印象的村子,去了再打听。一开始就是几个大张庄附近村的,找到了一小部分人,年底小聚了一次,人很少,见面的时候互相都认不出来,照了合影,留下联系方式。吃完饭有人提议去肃宁的歌厅唱歌,当时李敬就感觉不如去村里唱戏,一商量,就去到了大张庄的街上唱。几个人借来村里歌舞戏班的音响乐器,临时起意的街头演出,功夫略有荒疏,却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喝彩。故地重游,也更加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过往情深,时间越长,记忆越清晰,想念越深切,李敬、路文芳几个人约定,一定要找到当年的师兄弟们!

30年了,茫茫人海,当初大张庄学戏的兄弟姊妹们啊,你们在哪里?

几个人开始遍村寻找,过程却不怎么顺利。小师弟骑摩托车到一个村里去打听,可是他们打听的都是当初学戏的艺名,村里百姓不知道。后来就到村里一家商店,见人就问。有一次正赶上有人来买东西,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说是来寻找在大张庄一起学过戏的师兄弟的,那人当时就把他们的手拉得紧紧的,说我就是“凉凉”啊。天啊!魂牵梦绕30年,他们真得又找到一个!又是一番热泪盈眶。

为了让寻找更有目的性,李敬给他们分配了谁负责在哪个方向去寻找谁的任务。同学们都特别努力,全国各地都尽心费力地去寻找去联系,通过各种方式,他们联系上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并约定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一定回来,在大张庄艺校旧址唱一出大戏,为了师兄弟们30年后的相聚,更为了回报一下张庄的父老乡亲们。

三十年后重聚首,筹备大戏回报老乡亲年夏天,李敬建了







































白癜风会传染么
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ji/16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