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提到衡水,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胡军代言的爽朗酒的典范衡水老白干,有京九铁路贯穿的衡水,除了有着灌溉一方沃土的衡水湖之外,还有着诸多的地方名吃,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自驾游的爱好者,让每一个选择衡水自驾游目的地的人都不虚此行,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启我们舌尖上的河北之衡水篇第一季。

饶阳金丝杂面

饶阳金丝杂面也是衡水美食的一大代表,也是当地人呢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北方美食的金丝杂面还有着一个传说,据说在道光年间有一个叫仇发生的农民以卖面为生,为了让自己的面有独特的风味苦心钻研,终于做成了美味的金丝杂面。清末时期一个宫中的太监每次回家探亲都会买一些金丝杂面作为礼物带到宫中,从此金丝杂面就成了宫面的一种,制作金丝杂面需要芝麻面、蛋清、香油等等六种原料按照比例和成面,然后轧成薄薄的面片然后切成细条因为细如丝,又是黄色的,所以叫做金丝杂面。味道可口,营养丰富,另外还可以涮火锅。现在已经成为衡水的名片招揽四方来客。

枣强鞋底火烧

枣强鞋底火烧也许许多人还会对这个名次有些陌生,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河北人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伴随着央视的美食发现之旅走进了衡水,这个即将失传的古老工艺再度焕发了重重生机。让鞋底儿烧饼这道美食再次回归到大家的视线当中。鞋底儿烧饼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的特产。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枣强县城一个叫宋善庄(——)的人。民国初年,他在县城老十字街南头路东的宋家胡同口支炉烤烧饼。当时,他做的烧饼有三种:一种是死面圆形烧饼,外面扣着芝麻,受热鼓起来形似油炸糕;一种是发面圆形烧饼,不带芝麻;最后一种是鞋底儿烧饼。

故城熏肉

故城熏肉历史悠久,它以鲜猪牛肉为原料,加入几十种药材和调味品精心加工而成。做出的熏肉色泽棕红,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香,具有开胃驱寒、消食保健作用。故城熏肉不但在县内享有盛名,还畅销衡水、石家庄等周围城市,成为宴席、礼品之首选。

阜城拔御面

衡水吃荞麦的方法很多,最享盛誉的当首推阜城的拨御面。拨御面的原料有一百家子的白荞面、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盐等。将煮好的面盛在碗内,浇上用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盐做的卤即可食用。面洁白如雪,风味独特,并有开胃健脾、降低血压的功能。

衡水湖全鱼宴

衡水湖全鱼宴以一条鱼或多种鱼为原料,主要特点有三个:其一,部分鱼菜是吃鱼不见鱼的。主要是采用了多种刀工和烹调方法,从造型到口味、色调都不相同;其二,因材施艺,物尽其用。以炒鱼片儿为例,主要是用鱼背,这里肉肥而嫩,鱼头则做鱼汤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鱼两做;其三,讲究当地原料入馔,以烹制鲜活见长,原料丰富,口味清淡。

一般大众餐饮有四凉四热、六凉六热、八凉八热。凉菜包括凉拌鱼丝、芝麻鱼条、香辣鱼肝、蛋皮鱼卷、酥炸鱼块、烧拌鱼丝等;热莱包括酥鱼片、炒鱼片、熘鱼片、清蒸甲鱼、爆炒圆鱼、清蒸圆鱼、鲇鱼豆腐、爆炒鲇鱼、金毛狮子鱼、红烧鱼段、红烧鲤鱼等。根据顾客要求,也兼做一些如熏泥鳅、小鱼咸菜之类的佐酒小菜。高品位的全鱼宴包括八凉八热、二个饭菜、一个汤菜,共十九品菜。八品凉菜为一个花式大拼盘,七个围盘(蛋皮鱼卷、酥炸鱼条、香辣鱼肝、凉拌鱼丝、酸抖鱼块、玻璃鱼、芝麻鱼饼);八品热菜分别是蟹粉鱼蜃、松鼠鱼、须发鱼排、金毛狮子鱼、鸳鸯鱼丝、番茄鱼片、凤尾鱼托、芙蓉鲫鱼;两个饭菜是小龙过江和什锦脱骨鱼;一个汤菜是三色鱼脯汤。

衡水湖渔家宴

衡水湖渔家宴以其鲜美味真、朴素淡雅、营养滋补的特点让人竖指夸赞。共有四冷八热,四个冷菜为:炸湖虾、拌野菜、咸鹅蛋和五香熏鱼;八道热菜:1、铁锅柴火炖活鱼。用衡水湖特有的野生活鱼,剁成大块,放入葱、姜、大料、酱油、醋,用柴火炖3小时左右,骨酥,味浓,汤鲜。2、玉米河虾烙。用新鲜嫩玉米粒,汆熟过凉,和腌入味的河虾一起放入鲜鸭蛋中,加盐、葱花,拌匀后下锅烙熟,成菜色泽金黄,鲜嫩脆滑。3、泥鳅糊。用鲜活大泥鳅放入沸水中浸烫,鱼开口后捞出,放冷水中洗去黏液,去头、内脏及骨刺,鱼肉撕成px长的鱼丝,用冷水洗净沥干;把鸭肉丝和猪肉丝煸熟盛碟备用;香菜切段;将炒锅加热后,下香油30g左右烧热,放入泥鳅丝煸炒,加入白酒、酱油、少许白糖和浓米汤,煮2分钟,加胡椒粉起锅装盆,并将鸭丝和肉丝、姜丝、香菜放在盆中,再将适量猪油烧热后下入蒜泥炸香,倒入泥鳅糊中即可。4、辣椒炒河蟹。用活湖蟹一剖为二,择去蟹胃后洗干净;炒锅烧热放底油,下入葱、姜片炸香捞出,再放进几粒青花椒爆香,放青尖椒和蟹一同煸炒,烹入少许米酒,加上盐,一直把蟹煸熟,不再加任何调料,成菜蟹黄清香,蟹肉嫩滑。5、蒜香蛋黄蚌肉。用鲜活河蚌,宰杀后洗净焯水,用葱姜、猪五花肉一同炖熟后捞出,沥干水分后,用咸鸭蛋黄和炸好的蒜茸一同蒸20分钟即可,成菜蚌肉金黄咸鲜,蒜香味浓。6、家常煎焖鱼。用湖中的鲜鱼,收拾干净后顶刀切薄片,用调味料腌渍后,挂全蛋糊下油锅煎熟,待两面呈黄金色时取出。锅重新上火坐底油,下甜酱炒香,烹黄酒、醋、酱油等调料,小火焖烧而成,成菜色泽黄红,酥嫩清香。7、鱼头泡饼。采用花莲鱼头,烹制3小时左右,汤质明亮,味道浓厚,撒上自制白面饼,鱼饼兼食,风味别致。8、鱼虾豆腐羹。选用净鱼肉,去皮后上屉用小火蒸熟,撕成小碎块;湖虾仁汆水后,同嫩豆腐共同烩制,出锅前打入2个鲜鸭蛋,放少许香菜末,成菜色白、绿、红相间,质地软嫩,鲜香味美。

阜城王集灌汤包

王集灌汤包源于“王集刘家包子”,其创始人为阜城县王集村的刘文通。清末民初,刘文通和好友“两眼眯”(绰号)合伙儿做小吃生意,他们挑着担子走村串巷卖馄饨、面片汤,兼卖馒头和窝头,生意不是很红火。后来,刘文通结识了樊阁庄的樊回成。樊回成家在东光县城有几处买卖,他会蒸包子,见过世面,性格爽豪,与刘文通意气相投。刘文通跟他学会了蒸包子的手艺,从此放弃了小吃生意,打出了“王集刘家包子”的牌子,专门做起包子生意。刘文通为人实在,做事一丝不苟。他说:“既然做这一行,就好好地做,做最好的。”一次调馅时仅香油他就倒了半桶,包子蒸出来香气四溢,被赶集的人一抢而空,从此“王集刘家包子”名声鹊起,刘文通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在阜城县崔庙镇出了名。

“王集刘家包子”小有名气后,刘文通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而是不断探索如何使包子质量更好,更受人们欢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打听到曾在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做师傅的红庙村人邱立仁回到家乡,便想尽办法和他交上了朋友,并聘请他到自己的包子作坊做了师傅。这样,“王集刘家包子”很自然地就汲取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先进制作工艺,并结合自身优点,形成了既不同天津狗不理包子又不同于开封灌汤包,而是自成体系的风格特点。当时,“王集刘家包子”的面皮采用发杠面;馅料也讲究,并把用配方特殊熬制的肉汤揉进馅里;捏包子时讲究最少捏30个褶以上,以使包子外形美观,形似花朵;每笼放50个包子,急火快蒸。包子蒸熟后馅汤分离,汤鲜肉嫩,皮薄流油,食后唇齿留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文通之孙刘如海重操祖业,从此,在王集及其周围集市上,人们又看到了“尘封”几十年的“王集刘家包子”。在他的带动下,王集村许多人都学会了“刘家包子”的制作技术,有时,在同一个集市上能同时出现几十家“王集包子”。从八十年代中期刘俊海去北京经营“王集包子”开始,一个个敢闯敢拼,能吃苦、善经营的王集人走出家门,相继进入东光、衡水、泊头、南皮、沧州、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或县城,打出“王集灌汤包”或“王集包子”的牌子,用他们那种朴实中夹杂灵活,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经营风格,把同样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地方名吃推荐给了城市的消费者。

景县粉玍大

粉缶(音gada),这个怪怪的名字对一些人来说也许感到陌生,然而对衡水景县人来说,这却是他们很普通的一种传统食品。它是把绿豆面和成糊状,在平底锅上摊成饼,烙一面,待熟后折叠成三角状或四角状,然后采用凉拌、炒、炖等方式食用。

景县人吃粉缶的习俗已流传了五六百年的时间。永乐初年,一群以李姓居多的山西移民迁到离连镇不远的一个地方定居。这里土地贫瘠,李姓居民便以摊缶(当地人将粉皮也归入其类)、做粉皮等买卖为生。他们摊了粉缶去连镇、孙镇等集市上去卖,因做工精细、口感好、份量足,不久便远近闻名,人送村名缶李。后来,缶李逐渐演变成缶庄。数百年来,做粉缶的技术由缶庄逐渐传至邻近的焦庄、赵庄等村。吃粉缶的习俗也逐渐遍及景县全境及毗邻的阜城县几个乡镇。相传,旧时京津地区售的粉缶也是景县人制作的。粉缶在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是以景县特产的面貌出现的。年景县地名普查时,缶庄因系生僻字村名,又因该村已发展为苏、王两姓居多,遂改名为苏王庄。如今,苏王庄的村民早已不靠摊粉缶为生。虽然时代变迁了,“缶庄”人的谋生方式改变了,但他们吃粉缶的习俗一直没变。每当逢年过节或来客人时,村民们都要做些特好的粉缶,变着花样做成各种菜肴来招待客人。

阜城落锅烧鸡

落锅烧鸡原名“罗锅烧鸡”,创始人是阜城县王集村的张运起(—),他年轻时曾以屠宰为业,后拜王集乡苇子湾村一位做烧鸡的师傅(姓名不详)为师,学成后,他做了烧鸡到王集、霞口、崔庙等集市上去卖。他做的烧鸡肉烂脱骨,有一种混合而成的独特的清香,又准斤准两,很受人们喜爱,在集市上卖得最多最快。由于张运起先天残疾是个罗锅,人们便把他做的烧鸡称为“罗锅烧鸡”,这个名字不胫而走。改革开放后,“罗锅烧鸡”恢复制作,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年,第二代传人张子杰(张运起之子)和妻子李俊珍为烧鸡产品注册时,为尊重老人,便将自家制作的烧鸡注册为“落锅烧鸡”。

很长时间以来,“落锅烧鸡”主要在阜城县的王集、霞口、崔庙等农村集市及邻近的泊头、南皮、阜城、东光等几个县城销售,因之在那一带的影响也较大。年,第二代传人李俊珍在天津东北角小五庄的桥头打出“王集落锅烧鸡”的牌子经营,曾轰动一时。之后的几年,“落锅烧鸡”应外地老乡的邀请,相继在沈阳、石家庄和西安这三个大城市设店销售,经营时间不长,便以独特的品质广泛吸引了当地的消费者,使这一品牌在当地扎下了根。近几年,北京奥运村、云南机场、天津东北角等地陆续有人请“落锅烧鸡”的传人去那里合作经营。可见,“落锅烧鸡”这一品牌已声名远播。现在许多阜城人都把“落锅烧鸡”作为一种家乡特产馈赠亲友。来衡水的外地客人也在品尝后买几只回去,作为礼品送给亲友。

冀州曹记驴肉

曹记驴肉是京津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因创始人姓曹而得名,在北京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曹记驴肉,精选新鲜优质驴肉,配以多种香料,放进锅里慢火煮七至八个小时。曹记驴肉,富含蛋白,酥烂易嚼,味道鲜美,远近闻名。

多年来,“曹记驴肉”以肉质酥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道醇厚、咸香可口的特点受到天津消费者的欢迎。八十年代它被收录进《天津名吃》及《中国名吃大辞典》等书中。近年播出的电视剧《厨神》第29集提到中国四大驴肉时,也把“曹记驴肉”列为其中之一。

咸丰年间,在北京鲜鱼口有两家衡水人经营的小吃,一家是“冀州曹记驴肉”,另一家是“饶阳豆腐脑”。他们离得很近,而且所经营的食品又有互补性,所以前来吃豆腐脑的人往往要搭配着大饼(或烧饼)卷驴肉吃,来吃驴肉的人也一定要喝上一碗豆腐脑才觉得畅快。他们互相帮衬着,生意都很兴隆。冀州“曹记驴肉”就这样开始在北京发端。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天津中立园饭店的“曹记驴肉”享誉津门,许多文艺界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经常光顾。

据说,连刘少奇和王光英也到中立园吃过“曹记驴肉”。改革开放后,“冀州曹记驴肉”进入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年,“曹记驴肉”在天津举办的“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最佳食品。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在视察天津食品一条街时品尝了“曹记驴肉”并赞不绝口。著名画家黄胄食后画驴,并幽默的在画上题字“曹记驴肉,刀下留情”

赞赏

长按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
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ly/10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