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八景漫谈 郭宗熙 北宋时期,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为素材,作平远山水画八幅,世人传为“潇湘八景”。从此,凡文人状地方风景,习惯上多以八景、十景为目。最著称的如“西湖十景”、“燕京八景”。相继,各州县都有了各自的八景。到元明时期,形成红火一时的八景热。 肃宁在金代已设城立县,自然也会有自家的八景,并以诗记之; 青口停舟舟满河,龙泉穿月月如梭。 甘河待渡行人少,海市遨游聚客多。 白寺闻钟惊幻梦,滩头独钓戏烟波。 桥城返照成奇景,雪拥垣城马不过。 肃宁八景多是水景,这的确令水贵如油的当代肃宁人疑惑不解。在八景诞生的年代,肃宁境内当真有许多水吗?答案是肯定的。关于气候变化,地理环境,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肃宁称水乡泽国,境内有一条大河,长年流淌着。《周礼?职方氏》称它沤洟,而《水经注》名为滱水。它从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县,然后绕河间安州入淀。 滱水是有源之水,源头在山西代县一带的高氏山。水经注云:滱水职方沤洟之川也,出高氏山,在代郡灵邱之西北,今浑源州东南山矣。自广昌东出倒马关。滱水流经唐县、故城,故称唐河。河间府志云:“滱水由唐县而东南过曲阳、定州至祁州三岔口合滋、沙之水,自饶阳铁灯盏口入河间府肃宁县”。又“肃宁旧有五河曰青口,曰河村,曰甘河,曰海市,曰滩头,皆滱水散入处与中堡并游之滱水,自高阳安州至任丘白洋淀”。 那么,这条滱水究竟有多大呢?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它是当今唐河潴龙河的合流,其流量可想而知。据河间府志记载,金元时期,这条滱水在肃宁境是波涛滚滚的。至明嘉靖十一年()巡抚许宗鲁还曾疏浚治理过。看来,当时称水乡泽国是无疑了。水乡风光想必处处皆是,涟漪平远,风恬浪静,月去云来,烟波淼渺,何止八处景!儿时念的“半”字诗,觉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水乡风光,莫非是本邑先贤留下的? 半水尘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八景是风景,也是文学。文人要构思出这四言的文字来,并非易事。给一处风光题名,比作一首唐人绝句并不省力。仅凭这四个字,比一首诗的内容还要丰富,还要经得住品评,同时讲究朗朗上口,平仄顾盼,这就看文人的功力了。 凡八景,无不弥漫着文气。肃宁八景的文气有两点:其一,多是自然景观,远离市俗,有点田园味,荒野味。它是原始的,单纯的,非功利的。其二,是多平谈,像淡淡的水墨画。士工农商,不论文化高低,都能品出点味道来,有百姓意识。 浏览乾隆二十一年《肃宁县志》。其中,对八景个个都加了小注。这实在是多此一举。八景之类,只能意会,不宜言传,来不得注释。多大的手笔,也不可能把某一风景写得十全十美,恰如其分。文学讲究含蓄,不一定非把话说绝了不可,只是神似而已,留有余地,调动人们去想象去向往,这才是技巧。拆穿了西洋景,有些煞风景。花非花,雾非雾,迷离一点,永远是个解不破的迷,多好。 肃宁八景,任何一景都有很美的意境。如果再配上一两首小诗,就更好了。只要你静下心来,去默默体会,立刻会有妙句跳出来与之相应。只有“甘河待渡”,一时还写不出相应的诗句。捉摸许久,记起江南才子唐伯虎的题画诗: 枯木斜阳古渡头,解包席地待渔舟。 隔林遥见青帘影,醵取青钱买酒瓯。 至于推车挑担的行旅者,荷锄待渡的农夫,虽不会作诗,但未必就没有感受在心头:至若行人早发,朝气清濛,肃宁城堞若隐若现,甘河浪浅,桨橹伊轧,总可凑成一幅古渡的佳画,渲染飘浮于待渡者的心灵深处,会生出几多反射的美感呢!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肃宁大喇叭) 肃宁人儿,肃宁事儿,肃宁的故事有滋味儿。想了解更多肃宁本土故事请长按上边治疗白癜风药物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