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价格是多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409853.html

文/关中运

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真实的客观反映。在我长期从事乡镇机关档案的管理、归档工作中,空闲之余喜欢到农村搜集挖掘一些有价值的民间档案,以防止部分珍贵档案的消亡与丢失。“朱三太子”在东平就是我整理挖掘民间档案的收获之一。

清初的“朱三太子迷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件悬疑案之一。一次,我到沙河站镇张老庄村调查走访,发现了一部《张氏家谱》,上面一段文字记载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在《张氏家志》卷二《传·诗文》条目(候选州同诰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余读康熙平定三藩方略而不知滋之何从也,愚懦者不知乘势,智慧者无所得权,佥人悍卒谋不及朝夕纷起群操,致使龙种子孙随起随仆无立足地走滇走缅卒之,为吴赋献功邀赏之用,噫嘻德衰使改有如是夫,吾族岱霖公於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同明庄烈皇三子朱慈焕(实为朱慈炯)被逮而死,今二百有六年矣。墓表莫为之,文家乘莫为之,传东汶故老莫为称述因俗传李某所谓张先生,传且致疑於公不知公固清所指为叛乱,而明所许为忠义者也。据传闻朱慈焕前避匿於浙姓王,来埕家始姓张,工书善画精舆地学,东平某寺题石尚可辨吾族棠棣树龟山茔地,均所指授与公义兼师友然入幄画灰奉,以为夏少康汉世祖未可知也,居西席外绝无谋恢复之确证幸免赤族。然血诚誓志以复楚,自期许亦未可知也。前后数十年岁月如流风支兴感其危以,操心深以虑患王孙痛勿疏之,哀英雄下满衿之泪盖不知凡几,特湮没无徵为可恨耳。明臣孙子黄梨洲、顾亭林、侯方域诸先生奔走南北岭海间,关皆无一成,九原饮恨亦幸有著作寿世也。公有虞思邑纶之忠而季明无其运,有聂政自刑之仁而族众蒙其泽,有世杰焚香告天之苦心而为卖主求荣辈所掩抑。反以得这次吾祖若宗怵於家祝古墓有七碑碣,无有存,迄今竟不知与始祖琏公某也,叔侄某也,兄弟此真公之不幸也,何害其为贤知今日之?忠於清是则知公当日之忠於明,不为非并可知千百世守列善道永无二致,此非又公之心乎。”

上述记载在清康熙四十七年(年),“朱三太子”案件的当事人汶上县令李方远所作《张先生传》中也有明确记载: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家路姓大户家中首次见到“张先生”,其人“丰标秀整,议论风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称姓张,号潜斋,在浙中大户张家为西宾(教师)。于是,二人交往密切,诗词往来,半年多内顿成密友。后来,“张先生”南行,二人拜别,二十多年没有通问消息。康熙四十五年,做过县令并已经解任家居的李方远又见到找上门来的“张先生”,要求谋求一教职养家糊口。老友相见,分外亲切,两人立刻欢饮畅叙。此后,“张先生”同时在不远的张岱霖家和李方远家教子弟读书。

康熙四十七年阴历四月初三,李方远正与“张先生”下棋,清朝地方官府忽然闯进一批捕快,把二人一起抓起审问。李方远本人做过清朝饶阳县县官,确实不知自己犯了何罪。审至“张先生”,此人马上“坦白交待”:“我乃先朝皇子定王朱慈焕。崇祯十七年流贼破北京,先帝(崇祯)把我交给王内官。城破后,王内官把我交与闯贼领赏。不久,吴三桂与清兵杀败流贼,我被贼军中一姓毛的将军带往河南。他弃马买牛,种田过活。不久,由于大清捕查流贼很紧,毛将军弃我而逃。当时我十三岁,自己就往南走。行至凤阳,遇见一王姓老乡绅,知我是先朝皇子,就收留我在家,遂改姓“王”。过了几年,王先生病故,我就找寺庙出家。后来我云游至浙江,在古刹中遇见一位姓胡的余姚人,他叹赏我的才学,就把我请回家中,让我还俗,并把女儿嫁给我。后来,我又改姓张,以逃祸患。”

清朝主审的钦差和两江总督等多名高官在场,问:“现在江南有两处叛逆造反案,皆称扶立你为君,恢复明朝,你知罪吗?”

朱慈焕表示:“大清于明朝,有三大恩:第一,诛灭流贼,为我朱家复仇;第二,善保明朝宗室,从不杀害(此非实情);第三,当今圣上亲自祭奠我家祖宗(朱元璋),命人扫墓。有此三大恩,我怎能造反呢。况且,我今年已经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我不在三藩作乱时造反,而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于理于情说不通。况且,如果造反,一定会占据城池,积蓄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而我并无做一件类似事情。还有,我曾在山东教书度日,那里距京师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呆在那里?”

清朝官员马上押解生俘的大岚山造反首领,让他认人。这位造反的首领看了半天,表示说:“我不认得此人,只是想假借朱氏皇子名义来鼓动百姓。”

审了多日,一层一层把案件呈上去,最终刑部接康熙朱笔御批:“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满门处斩!其本人假冒前明皇子,判凌迟。”至于与“张先生”老早相识的李方远,也被全家流放到东北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朱慈焕家在余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皆被清政府派人绞死在家中(传闻讲这七人是自缢,实际是被谋杀)。自崇祯帝上吊自杀,至康熙四十七年,时光已流逝六十五年,小皇子由昔日的十二岁孩童已成为衰朽老翁,仍被押入北京城在闹市“凌迟”处死。

在“朱三太子案”当事人汶上县令李方远后人所作《我们的李氏家谱中的——明朝三太子朱慈炯案》中也明确记载道:“康熙四十七年(年),李方远作《张先生传》,李方远即我们家的老祖宗,我们老祖宗正因此案,被流放到齐齐哈尔的宁古塔,后来为避祸,从汶上周村迁入现在的老家,这是真正的事实!已经记入家谱!这个案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悬疑案之一!家谱中记载朱三太子是朱慈炯,而白话文中说朱三太子是朱慈焕,又做了一个考证放在后面!我认为家谱中记载错的可能性很小的,或者说老祖宗认识朱三太子好多年,名字应该是对的,不会连名字也记错的!这正给纪连海老师提供了证据!”

著名文化学者纪连海在《朱三太子谜案(1)》(连载:说康熙作者:纪连海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书中,关于明太子和“朱三太子”他这样写道:“我们这里所说的太子和三太子,其实都是指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的儿子。崇祯皇帝生前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四个早死,只有三个死在他的后面:太子(长子)朱慈烺(Láng),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崇祯皇帝自杀后,太子朱慈烺藏匿于民间,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藏匿于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很快,周奎就将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交给了李自成。太子朱慈烺据说也被搜出。但是,李自成并没有杀掉这三个孩子,而是随身带在军中。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这三个孩子下落不明!”

在《真实的朱三太子》一书中这样写道:崇祯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皇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并对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五子朱慈焕作了吩咐,让他们投奔外祖周奎家,然后“混迹民间,见老者称之曰翁,壮者称之曰伯叔,幸而不死,为父母报仇。”安排完毕后,在煤山东麓的一棵古槐树上自缢而死。当时太子慈烺16岁,定王慈炯13岁,永王慈炤12岁。李自成进北京后,没有杀死这三个孩子,反而还把太子封为“宋王”,让一个姓杜的将军予以照管。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率农民军和吴兵、清兵大战于山海关,打了败仗,然后迅速撤离北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杀死崇祯帝这三个皇子。清兵占领北京后,太子慈烺被其外祖父周奎献于清廷,清廷借口说太子是假冒的,杀死了太子。并且把证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个人也全部杀死,而说太子是假冒的人都活了下来。但据后来朱慈焕被捕后交代,三个皇兄均被清廷捕杀。朱慈焕因与四哥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朱慈焕被迫离开宫廷,到处颠簸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朱慈焕改名王士元,入赘浙江余姚胡家,生有六儿三女,但是,他担心被别人利用,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

四明山“朱三太子”案,让朱慈焕甚感恐慌。于是,他带着老婆孩子躲到了宁波。慈溪县的叶氏兄弟,便携朱慈焕的四子朱壬“欲图为匪”,后因事机暴露作罢。后来,朱慈焕又化名何诚躲避到镇海县。房东张月怀借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秘密开展反清活动,朱慈焕因此惶恐不安。

康熙四十五年间,朱慈焕先后逃往湖州长兴县和山东东平洲和汶上县避难。康熙四十七年(年)四月,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清廷抓获,后经九卿科道会审,最后被清廷判定将其凌迟处死,几个儿子全部被斩。

综上所述,就目前史料足以证明“朱三太子”朱慈炯(或曰朱慈焕)的确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藏匿过,后又在距其藏匿地不足20里路的汶上县城与汶上县令李方远一起被捕。其村内原建有九层的塔楼,周围有围墙坑塘,大门口有雕有九只狮子滚绣球图案的上马石和下马石,该村东有一村庄名曰“东窑”,据说是为其建楼房、围墙而建的砖瓦窑;张老庄村北有一村名曰“北场”(又曰“响场”),是其打场晒粮之用。为了显示其皇家气派,据说该场下面掏空后用厚木板棚之,木板下面挂有数千只铜铃铛,用骡马在上面打起场来喤喤作响,方圆五里都闻其声;张老庄西原有一占地多亩的大型寺院,名曰“花园寺”,寺院僧侣数以百计,大部分僧侣身怀绝技,出手不凡。该寺院在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拆除,所剩僧侣或还俗或云游。其庄名中带一“老”字,据说也有“老子天下第一”、不服清治之意。

“朱三太子”在东平也许还有另一深层特殊原因,那就是寻找《水浒传》中所说的巨宝“生辰纲”,用于“反清复明”之用,电影剧本《寻踪生辰纲》也基于这一历史背景,创作诞生。

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ly/56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