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饶阳县 >饶阳县志上部
时间:2017/1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饶阳位于河北东南部冀中平原,滹沱河由中部横穿全县,北距北京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7公里。县境共与七个县接壤,北邻沧州肃宁和保定蠡县,西联安平县和保定地区博野县,东界武强县及沧州地区献县,南接深县,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29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全县个行政村,人数30万(约)其中男性占百分之五十点六九,除汉族外,境内生活着蒙族、回族、土家族、满族、16个少数民族。

饶阳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饶阳先民就在这里形成村落,《史记.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年)封长安君以饶。此为饶阳最早的史册记载,距今已有年,西汉初设饶阳县。《汉书.地理志》云:“涿郡属有饶阳县”。为饶阳县名首次见于史。

战国时期: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年)封长安君以饶。

西汉:高祖年间公元前--公元前年饶阳正式建县,因县南有饶河故名饶阳。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正月,王朗贴出告示,以十万户侯的悬赏捉拿刘秀,刘秀被迫从蓟(今北京东)逃往信都(今冀县),途径饶阳。

东汉建安十一年(年),曹操在饶阳境凿平虏渠,于平虏渠筑鲁口城(固店村北)。

三国景初二年():公孙渊叛乱,司马宣王征讨之,复凿平虏渠,筑鲁口城(固店村北)。

东晋永和六年(年):燕国攻赵国,三月兵至无终,幽州刺史王午与邓恒退守鲁口。

永和七年(年):燕国派慕容评攻打王午于鲁口城。

永和八年(年):魏国冉操奔鲁口。七月,冉操占据鲁口,自称安国王。燕又派慕容恪等攻打鲁口城。

永和十年(年)慕容恪围鲁口,三月攻占之。

北朝太元九年(年)燕派慕容农自信阳(冀县)击丁零、翟辽于鲁口,打败该军。

太元二十一年(年):春二月,燕国平规以博陵、武邑、长乐三郡兵造反于鲁口,燕王垂亲自带兵镇压。十一月,魏王珪率军讨伐燕军于鲁口。

隆安元年(年):魏王珪战胜燕军之后,由鲁口进军围信都(冀县)。

义熙十一年(年):左部尚书周几率军镇守鲁口城。

北齐(天宝五年,年):饶阳由后故城迁治鲁口。

隋朝开皇十六年(年):饶阳分置芜蒌县(芜蒌县境内为今饶阳北半部,县城为今旧区)。

大业元年(年):撤销芜蒌县并入饶阳。

大业十二年(年):冬十二月,窦建德率农民起义军攻下饶阳。

大业十三年(年):天下大旱,饶阳饥馑。

唐.武德四年(年)饶阳析置芜蒌县。九月,唐王朝派淮安王神通镇压刘黑闼农民起义军,双方在县城南展开激战,饶阳农民起义军将领崔元逊率余人响应刘黑闼,并一举攻下深州(鲁口),刘黑闼改饶阳为饶州,任命诸葛德威为饶阳刺史。

唐武德六年(年):正月,刘黑闼奔赴饶阳,被其部下诸葛德威(传诸葛亮的嫡系)设计捉拿,送唐营杀害。

贞观元年(年):芜蒌县并入饶阳。

开元元年(年):析饶阳、鹿城(今辛集市)二县地,置陆泽(县城在今深州旧州)。

天宝元年(年):罢深州为饶阳郡,郡治鲁口城。

天宝十四年(年):安禄山派张献诚领兵万人围攻饶阳,会颜杲(gao)卿起兵,张献诚解围而去。

天宝十五年(年):春正月,史思明等围饶阳,太守卢全诚据守。二月,因史思明四救常山(正定)乃解饶阳之围。冬十月,史思明又围攻饶阳,城陷。

至德二年(年):改饶阳郡为深州,州治由饶阳鲁口城迁至陆泽县城(今深县旧州村)。

建中元年(年):易水、滹沱河横流,自山而下,转石折木,水高丈余,禾苗冲荡已尽。

元和五年(年):春正月,幽州节度使刘济讨王承宗拔饶阳,由其子刘总屯守之。

长庆元年(年):夏六月,彗星出,长一丈,十日乃去。冬十月,横海军节度使乌重胤败王庭凑于饶阳。

五代.后汉乾佑三年(年):冬十一月,契丹攻陷饶阳。汉派郭威领兵击之。

宋.天宝八年(年):秋七月,滹沱河水溢。(时滹沱河经饶阳)

端拱二年(年):深州、冀州大旱,民多饥死。

咸平四年(年):夏,深州大饥,诏免是年田租。

皇佑二年(年):深州连下大雨,河北大水。

嘉佑二年(年):深州七月大水,坏民田宅。

熙宁八年(年):滹沱河溢,自此以后泛滥深州诸邑,为患尤甚。

金.明昌元年(年):冬十二月,金章宗乘车来饶阳。

明.洪武二年(年):由山西榆次移民到饶阳。

明.洪武八年(年):知县左良弼立庙学。

永乐二年(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饶阳。

永乐五年(年):春二月,大水。

永乐十年(年):修献县、饶阳恭俭堤。

洪熙元年(年):夏,阴雨连绵,滹沱河溢,堤田尽没。修献县、饶阳恭俭堤。

宣德四年(年):发动民众栽种桑枣。

正统四年(年):滹沱河决饶阳丑女堤。

成化十一年(年):设劝农主簿一员。

成化十四年(年):夏六月,饶阳大水。

弘治八年(年):夏四月,饶阳大旱。

弘治十年(年):秋七月,大风雨损树伤禾。

正德六年(年):霸州农民起义军起义军在刘六、齐彦名率领下攻饶阳城几陷,明当局派真定府兵马指挥杜辉率兵救援,在城南君道村与起义军激战数日,官兵大败,杜辉被起义军杀死。

苦难的滹沱河

正德八年(年):修建饶阳县城墙(土城)。

正德十二年(年):夏四月,大水。

正德十三年(年):蝗虫,大饥。

嘉靖十五年(年):知县杨东山主持修建县城(旧城区)围埝,令民在堤上种树。

隆庆四年(年):滹沱河水灾,知县罗名士组织县民抢堵决口、疏导积水,劝民生产自救。

万历十三年(年):滹沱河由县城北徙城南。

万历二十三年(年):滹沱河南徙百里之外。

万历二十九年(年):饶阳知县翟耀等人始创饶阳县志。清代俗称前志,此称万历饶阳县志。

万历三十二年(年):滹沱水徙城北。

万历三十七年(年):续修饶阳县志。

万历四十五年(1年):七月二十四日戌时东南大星坠地,有如雷声,冬十二月十九日西北星陨,亦如雷声。

万历四十六年(年):八月彗星出东南,尾扫西北,八十余日乃灭。十月晦,地震。

万历四十八年(年):滹沱河徙深州南。

天启二年(年):夏,滹沱河水徙城北。

天启六年(年):五月五日地大震。秋大雨,滹、滋井溢。

崇祯九年(年):饶阳县城始建砖城。

崇祯十年(年):秋九月后,赤氛朝夕见(天空呈红色)。

崇祯十一年(年):四月望后三日黑雾四塞。冬,清兵入饶阳,到城西南活动。

清.顺治元年(年):春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领康文斗、李开早、郭壮畿等人率领起义军攻占安平后,又围饶阳,攻城七日不克,安平、饶阳地方势力到定州求清兵入境压制。起义军避强而走。

顺治二年(年):滹沱河徙饶北。(自明天启二年后滹沱河何时徙城南旧志未载。)

顺治三年(年):知县刘世祚(zuo)等人重修饶阳县志,被称为饶阳县后志。

康熙三十七年(年):地震。居室动摇,群皆奔避。是年因屡遭水患,康熙帝以漳、滹合流易泛滥,命李光地寻漳,自故道引入运河,以杀滹沱之势。

雍正二年(年):饶阳由真定府晋州改属深州直录州。是年夏大水。

雍正十一年(年):秋,豆店等12村水灾,赈免地粮银两。

乾隆二年(年):秋,李家庄等27村水灾。赈免地粮银两。

乾隆八年(年):大旱,人多渴死,东关43村尤甚。赈免地粮银两。

乾隆十四年(年):知县单作哲重修饶阳县志。

乾隆十八年(年):吕汉河自耿各庄起。经白池、端午、吕汉、北岩入献县。

嘉庆九年(年):重修永济桥(地点在今姚庄桥附近)。

嘉庆十四年(年):重修饶阳县文庙近圣书院。

嘉庆十八年(年):秋九月,因白连教、林清教起义,县令禁止县民供养神偶画案。

道光初年:天花流行,幼童死者甚多。

道光十四年(年):知县赵强组织开浚治河。自西支沃南起,以疏导水势。王兰滋组织修建晋济桥。

道光二十八年(年):组织修建城墙,开下水道等。

道光三十年(年):景州、饶阳、献县、武强等地相继发生民众抗击官府事件,清朝派直隶总督查办。

道光末年:增补清乾隆《饶阳县志》。

咸丰元年(年):五月十四日,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朝免道光三十年以前直隶灾民之粮款。

咸丰三年(年):秋九月初七,太平天国北伐军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攻占深州城,一度攻入小堤一带,知县秦聚奎操练乡勇督防。

咸丰七年(年):正月十九日,太平军攻占饶阳城。

咸丰十年(年):冬,河间农民起义军首领贾玉珍率众数千人与知县夏子龄所率乡勇大战于小堤村。起义军退走武强。

咸丰十一年(年):滹沱河上游决水,水骤至饶境。后以旧河道疏导,方除水患。

同治元年(年):滹沱河水复至饶阳,城西官道冲刷成河,建50丈长的大桥,以便交通。

同治七年(年):滹沱河由束鹿北决口,水至深州北郡、饶阳、安平。春正月十九,捻军领袖张宗禹率众由安平攻饶阳,占领县城。教谕常纯被起义军处死。饶阳之乡勇战死者万余人。

光绪三年(年):十一月,直隶总督派员勘察、安平、饶阳一带滹沱河堤。

光绪七年(年):直隶总督派清河道官员史克宽来饶阳,集民众开引河33里,使滹沱河水自饶阳入献县归子牙河。

光绪八年(年):滹沱河南溢。十二月二日至八日地震灾甚,城垣有损。民房倒塌甚多,并有人畜伤亡。

光绪十一年(年):知县牟懋(冒)圻(齐)开引河,自王官屯(今王屯)至献县朱家口入新河。

光绪二十一年(年):滹沱河南徙小堤村南。

光绪二十六年(年):义和团起,县民胡兰生为首领到处设拳馆,练武术,发动群众参加义和团,五月二十八日,胡兰生率团民进城,向知县索要兵器粮饷。是年六月,八国联军与清朝签订《北京条约》仅饶阳一县出县民血汗款8万两(白银)。

光绪二十七年(年):夏,法国侵略军开赴安平县途经饶阳,住宿一夜,四月初四,法军由深泽继至,合攻子文等村,战数日。时兵营设在安平,法军多次往来途经饶阳。

光绪二十八年(年):秋,直隶总督袁世凯,依奏案废弃书院,创立学堂,时饶阳知县黄震和教谕王元一,士绅徐俊英、田保昌及训导商办光,查收庙地亩。

光绪二十九年(年):春,在原来“近圣书院”旧址建高等小学堂。此为饶阳学堂之始。

光绪三十一年(年):饶阳始设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年):春,修建劝学所,创办jing务学堂。冬十月,裁典史职。

宣统元年(年):重修滹沱河北堤。

宣统三年(年):春三月,直隶、山东疫病流行。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年):改知县为“县知事”,时饶阳属直隶省深州。

建置沿革:

战国时,饶阳属赵国。秦灭六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饶阳属巨鹿郡。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饶阳县。建汉百余年间,饶阳县曾先后隶属于赵国、河间国、河间郡、幽州涿鹿。

光武中兴,饶阳改属冀州安平国。东汉延熹元年(年)废安平国,饶阳改属博陵郡。

三国时属冀州博陵郡(郡治在今安平)。

两晋时饶阳属博陵国。

北魏时属定州博陵郡。

北齐,饶阳属定州博陵郡。

后周,属幽州总管府博陵郡。

隋初,饶阳属冀州河间郡。开皇三年(),罢郡设瀛洲,饶阳属之。大业三年(年),恢复郡制,饶阳仍属河间郡。隋末,以窦建德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占饶阳,改饶阳为饶州。

唐朝初年,饶阳属瀛洲。武德四年(年),改属河北道深州。《唐书.地理志》载:以定州之安平、瀛洲之饶阳,设深州,州治在安平,后迁饶阳鲁口城。贞观十七年(年),废深州,饶阳还属瀛洲。先天末年,以饶阳、安平、鹿城(今束鹿)、下博、武强、陆泽合并为深州,州治在饶阳鲁口城。天宝元年(年),改州制为郡制,改深州为饶阳郡,郡治在鲁口城。至德二年(年),改饶阳郡为深州,州治由鲁口城迁治陆泽县城(今深县旧州村)。宝应元年(年),置成德军节度使,领恒、定、易、赵、深五州,时饶阳属成德军深州。天佑二年(年),该成德军为武顺军,饶阳属武顺军深州,直至唐亡。

五代十国时期,饶阳先后被梁、晋、汉、周所据。梁末帝龙德二年(年),饶阳属晋。时饶阳归成德军深州。晋天福七年(年)改属顺国军。晋天福十二年(年),仍属成德军。

宋朝初年,废军制为州县制,饶阳属河北道西路深州。靖康元年(年)饶阳入于金,属河北东路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年),废深州,饶阳改属南平州(安平升为南平州)。太宗七年(年),废南平州,饶阳属河间帅府深州。中统二年(年),饶阳属真定路晋州。

明代,饶阳属真定府晋州。

清代,从顺治到雍正元年的79年中,饶阳属直隶省真定府晋州。雍正二年(年),升深州为直隶州。下辖武强、安平、饶阳三县。

年饶阳属直隶省深州。

年2月,府、州皆改县,饶阳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饶阳属之。

年6月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饶阳隶属河北省。

年,饶阳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

年5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管辖。9月,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一督察专员公署。

年,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一专区。

年8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九专区。

年6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八专区。

年5月,饶阳属冀州行政公署第九专区。

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饶阳属河北省定县专区。

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销,饶阳属石家庄专区。

8年3月,饶阳又划归沧县专区,同年4月28日,撤销沧县专区,饶阳属天津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饶阳县制并入献县,献县改属天津市。

年2月27日至3月2日,原饶阳县辖域除留楚片(包括今留楚乡、合方乡和屯里乡大部分村庄)仍属献县外,其他并入深县,属石家庄专区。

年4月至7月,饶阳(包括划属献县部)全部划归安平县,属石家庄专区。

年1月1日,饶阳正式复县(从安平县分出),时属石家庄专区。同年6月,置衡水专区,饶阳改属衡水专区至今。

饶阳城

饶阳自西汉建县以来,县城先后设在故城、鲁口(今固店村北),唐“安史之乱”后迁至旧城区。旧县城为今县城旧区,始建于南北朝,曾为芜蒌县治,安史之乱后因县治鲁口毁于战乱,遂迁治于此。旧县城在今县城东北部,与新城区相连。明正德八年(年),始修城墙(时为土城),明嘉庆十五年(年),知县杨东山为防止淹城集民筑防护堤。明万历元年(1年),滹沱横决,几坏城廓。翌年,知县李守真集民修复城墙和护城堤,并在堤上植柳株,时“柳堤环翠”成为饶阳八景之一。明崇祯九年(年),始建砖城。城墙周长4里,高4丈,宽3丈6尺,设有三座城门:东门为朝宗门(开始叫淳美门);城门楼叫环海楼;西城门叫安阜门,城门楼叫障震楼;南城门叫承明门(开始叫饶川门),城门楼叫熏楼。城墙有个垛口,炮楼20座,敌台16处;神器处16处,炮台处,并有瓮城三座。护城河深、宽各2丈。护城堤高1丈,宽1丈3尺,堤外设木寨三道,“品”字形坑7层。清顺治二年(年)秋,大水冲毁城墙70余丈。知县刘世祚重修城墙,并重新筑护城堤,堤周长8里,高1丈5尺,宽2丈。清道光二十八年(年),再次修筑城墙并开挖下水道。清光绪八年(年),3月地震,城垣有损。

年秋末,抗日军民将城墙拆除,这样,一旦日军占领县城,将无险可守。年,日军占领县城后,又修城墙。年县城解放后,城墙又拆,仅剩护城堤。

清乾隆年间,县城主要建筑有:县衙(十字街东路北)县衙后面有文昌祠、儒学、文庙、近圣书院;北城墙上设北极阁;县衙南有东仓、西仓、慈氏寺、魁星阁;县城内还设有关帝庙两处、城隍庙和营房。城内主要街道有两个十字街。

城墙外东部有真武庙、龙王庙、先农坛;南部有玉帝阁、观音堂、南坛、先医庙、文昌庙、东狱庙;西部有养济庙两处、河神庙、观音堂、周公祠、北坛、演武厅。

70年代初,因旧城区域狭小,限制了城镇发展,故在旧城区西南、菜园以西、思吉村以南、君香村以北始建新城区。

饶阳村落

饶阳县有个行政村,含个自然村。现分为四片记述。(此统计为年数据)

饶阳镇片:

段君道:位于县城驻地东南偏东1.25公里处,有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君道,古名平原里。《金史.章宗本记》载:明昌元年(年),章宗来饶阳,所走之路曰“君道”。段君道是饶阳花炮的原始产地。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明洪武二年(年)段氏夫妇和五个孩子迁居君道附近建村居住。以姓氏得名“段君道”。

孔君道:位于县城驻地东南1.4公里处。有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杨氏家族,从浙江温州迁来孔氏家族在君道旁建村居住,因孔氏家族户大人多,遂以孔氏起名:“孔君道”。至今该村孔姓仍为大户,杨姓居少数。此村粮棉产量较高。亦是葡萄生产专业村。

南刘庄:位于县城东北偏北5.7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历史上以编筐出名。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迁来刘氏兄弟两人,先居住在九吉村,后由九吉搬来居住,以姓氏得名刘家庄。因为北边有个村叫刘家庄,故名“南刘家庄”因村小人少,俗称小刘家庄,后简称南刘庄。

李池:位于县城北偏西3.6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因该地处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李家池,后世简称李池。

张池:位于县城北偏西4.3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明朝初年,从本县圣水村迁来姓张的叔侄两家在此居住建村,因该地处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张家池,后世简称张池。

朱池:位于县城驻地正北3.6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朱、王两家(姑舅弟兄)在此定居建村,因该地处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朱家池,后世简称朱池。

白池:位于县城驻地西北偏西1.25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近年经商、种菜者日增,运输业发达。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白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因该地处在河套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故以姓氏起名白家池,后世简称白池。该村的狮子舞已有年历史,在全县较有名气。

菜园:位于县城正东0.5公里处,人口人,历史上以农为主,因近县城,从事商业居多,如商店、批发部、小摊、饭馆。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耿、王、刘三家在此建村居住,因距离县城很近,以种菜为生,故称村名“菜园”。

良见:位于县城东北偏北3.25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近来成为全县蔬菜基地。元朝时村名叫梁鉴,即以梁氏为鉴之意,该村早年的梁和卿、梁大有曾被乡亲誉以仗义疏财的美称,村民为纪念他们起名粱鉴,后演变成良见。

注:该村来历一说此地曾为饶阳县粮店(储存粮食的地方),后世演变成良见。

邵家村:位于县城驻地北偏东1.3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该村曾以屠宰猪羊著称。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邵氏在此定居建村,因离城近,以种菜为生,当时人称“邵家园子”,后来居民增多村庄扩大,以姓氏起名邵家村。今该村邵氏已绝。但该村西北洼有一块地,至今仍叫“邵家园子”。

君香:位于县城驻地南偏西1.25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明万历年间,该村以和睦著称,俗称君子之乡。当时上报之后,被万历皇帝诰封为“君香”沿用至今。

故城村:位于县城东南偏东2.08公里处,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南北朝时期,有前后故城之分。前故城即汉饶阳县治;北齐天宝五年(年),迁饶阳县治于鲁口城,后故城遂废,后来前后故城合为一村,因系汉、南北朝饶阳县故县城,称名故城村。直至今天乡民尚呼前故城、后故城。该村村西故城遗址,建国初还依稀可辨。《魏书.地形志》载:饶阳有三良神庙,即刘、关、张庙,就建在该村。民国十七年曾重修,建国初期拆除。

端午村:位于县城东北偏东2.6公里处,现有人,耕地面积1亩,以农为主。端午村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旧历五月初五,饶阳县官府都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此地就叫成了端午村。

注:一说古名当午村。相传西汉(更始二年春正月)刘秀由蓟驰赴信都,正当午时驻饶阳,为了纪念刘秀来饶阳,该村起名当午。后世演变为端午。

东草芦:位于县城东北偏北4.5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2亩。以农为主。该村是饶阳鞭炮重要产地。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更始二年(24年)春正月,刘秀曾住该村,食于草舍,草舍即芦。后来发展为东(大)西(小)草芦两村。

西草芦:又名小草芦,地处东草芦西,位于县城东北偏北4.5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建有柠檬酸厂、轧钢厂,收入颇丰,群众生活水平很高。

辛立庄:位于县城东北偏东5.5公里处,人口人。建庄约有年,清乾隆年间,蔡、王两家从东草芦迁至此建庄,起名新立庄。后来演变为辛立庄。历史上一直与东草芦一起办事。

北关村:由北关(俗称小城北)和城北小庄两个自然村合成。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1亩。北关即饶阳镇旧城区北关。

城北小庄:位于县城东北偏北2.4公里处。人口70人。元末明初,此庄原系东草芦村肖家的祖坟地,当时住着一户看坟人。明初,从良见、王同岳、北官庄、崔口、京堂等村迁来一些人建庄定居,起名“肖庄”(以姓氏得名)。因庄小人少,人称小庄。又因居北关外,故名“城北小庄”。

南关村:位于县城正东1.5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2亩。以农为主。从事个体经营、手工业、建筑业的较多。南关即旧县城南关,建国以前,南关的东街、北街为一头,西街、南街为一头,分两头办事。年饶阳解放后,统一为南关村。

东关:即旧县城东关。位于县城东偏北2.3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饶阳县著名土特产“金丝杂面”的原始产地。该村东部有明朝吏部尚书田唯嘉祖坟。

注:明永乐二年(年),郭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建村。以此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为池,故以姓氏起名郭家池。村坐落于城东三里。抗日战争时期并入东关村。

西关村: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2亩。以农为主,小商业和手工业者众多。

该村为旧县城西关。

东北街: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兼营小商业、手工业。建国前,城里四街统称为城里。包括东马道、西马道、货市、衙门口、十字街等街巷,年5月饶阳县解放后叫东街、北街。8年公社化时,为了方便领导把东街、北街改名为东北街大队,现为行政村。

西南街:位于县城东偏北1.4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等。西南街,即旧县城的西南街。解放前统称为城里。年解放后,将西街、南街合为西南街。8年建为西南街大队,今为行政村。

思吉村:俗称西村(因在旧县城以西),位于县城正北0.2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经商者颇多。据乾隆《饶阳县志》载:清康熙四十四年(年),孔兴朝为饶阳县谕。孔原籍浙江绍兴,在孔兴朝十岁时,父母相继逝世,葬于通州。孔兴朝临终遗言,死后葬于饶阳。后迁葬饶阳城西。其子在墓旁建屋居住守父灵,前后各两间,兴朝的四个儿子居外室,妻子谢氏和四个儿媳居内室,朝夕哀鸣,三年如一日。后人为纪念他们,以村名为“思吉村”,即思善的意思。人们习惯叫西村。

王同岳:位于县城南偏西3.6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该村为王同岳乡驻地。王同岳古名陈屯,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迁来王氏家族,与郭、赵、徐、路4家合建砖窑烧窑为生,起名王同窑,后演变为王同岳。

路同岳:位于县城驻地南偏西4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路同岳古名仇家佐,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年),路氏从真定府灵寿县迁来,居住仇家佐。因与王、郭、赵、徐4家合建砖窑烧窑烧砖,将仇家佐改名路同窑,后演变成路同岳。

该村有明代路侍郎坟,位于村西南。今存路氏家谱。

徐同岳:位于县城驻地南偏西3.5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徐同岳古名子午村,明初该村以仇氏为大户,明永乐二年又迁来徐氏。故以仇氏得名仇同窑,后演变为仇同岳。后来仇氏绝户,遂改名徐同岳。1年土地改革,与赵同岳合为一村,仍叫“徐同岳”。

赵同岳,明永乐二年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建村,因与王、路、郭、徐4家合建砖窑烧窑烧砖,故起名赵同窑,后演变成赵同岳。

葛同岳:位于县城南偏东3.6公里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以农为主。明永乐二年(年),郭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与王、路、赵、徐4家合建砖窑烧窑烧砖为生,居地起名郭同窑,后演变成郭同岳。清初曾改名东同岳(因居东面)。因该村葛氏居大户,故又名葛同岳。

寺岗:位于县政府驻地北偏西9.5公里处,现有5人。耕地亩。以农为主,为粮食高产村。次村为乡政府驻地。明万历年间,在此村建中元寺,以寺得名“寺家庄”。清嘉庆年间因滹沱河泛滥冲毁村庄,村民迁至高土岗重建家园,改名寺岗。

东张岗:位于县城北13.25公里处。现有人,耕地亩。以农为主。该村系乡征服驻地。清初设集市。民国曾为镇。唐代名张高村,后因唐河泛滥毁村,张氏迁至河西岸重建,起名张家庄。明代唐河再次泛滥,把村冲成东西两半,东为东张家庄,西为西张家庄。清嘉庆年间滹沱河泛滥,东、西张家庄均被洪水冲毁,村民迁至高土岗重建家园,故名东、西张岗。

注:东张岗村东南有唐代修建的张高寺,今有残碑和寺基。

李岗:位于县城西北偏北9.1公里处。现有人,耕地4亩。以农为主。林果业今年发展很快,以苹果为著。明初,以姓氏得名南李家庄。清嘉庆以后因滹沱河泛滥冲毁村庄,村民迁至高土岗重建,改名南李庄,今名李岗。

在饶阳县古代寺观道阁里查到王岗村在明嘉庆年间曾经建有龙泉寺,李岗村并没有古代寺院,只有一座玉皇庙,但县内其他各村多有建造,考古价值不高。

乾隆己巳年重修本《饶阳县志》

原志可称得上我县国家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亦为我县镇县之宝,该志原收藏在美国芝加哥远东图书馆,9年美国知名作家弗里曼在那里发现此书,复印后寄来我县,该志分为卷首、上卷、下卷、卷末四部分,共页,内容涉及古县境全图、县城之图、县属之图、文庙之图、义仓总图、义仓分图及沿革志、星野志等四十志。由于年代久远,其保管现状堪忧,部分纸张已破损。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苯酚的用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ly/7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