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9月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了“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在会上介绍,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同时,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畅通了政策传导渠道,调动了基层人员积极性,逐步建立完善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0.62%。其中,单户授信总额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万亿元,与年初相比,翻了将近一倍。同时,有贷款余额户数.6万户,较年初增加.23万户,阶段性实现增速和户数“两增”目标。 从价格来看,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月份至7月份,全国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93%,较去年全年利率水平下降0.77个百分点。其中,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此类贷款利率为4.25%,较好地体现了降成本的“头雁”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专家兼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江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农业银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不断为企业降本减负。月份,央行定向降准口径普惠贷款余额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到6月末余额已达到.35万亿元,比年初新增亿元,占全行新增贷款的37.43%。同时,信贷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50万户,稳住了背后数以千万计的就业与民生。此外,收费能免尽免,上半年减免小微企业收费36亿元,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减负。 “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是零售银行战略当中非常重要的客户群。在开展小微业务过程中,既要坚持资产质量就是生命线,通过小额、高频、分散等风险管控策略来管理小微贷款。还要通过科技手段,使小微客户获取贷款更加便捷。”平安银行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孙献军说。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引导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一直是监管政策的一大特点。近年来,银保监会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鼓励支持政策。”毛红军表示,今年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惠企的金融保障措施,指导银行精准加大信贷投放。同时,将阶段性纾困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激励约束。此外,多部门协同发力,进一步优化了外部配套支持。 例如,江苏省把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融入“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和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介绍,7月末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6.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39.3%;制造业本外币贷款比年初新增亿元,创7年来新高。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严宝玉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积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聚焦基层“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四个关键环节,着力疏通内外部政策传导机制,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截至7月末,四川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3.2%。月份至7月份贷款同比多增68.8亿元,创历史新高。 夯实激发内生动力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具有一些风险特点,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网点和业务人员对其有“惜贷”和“惧贷”心态。“建立健全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的机制,归根到底是解决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问题。”毛红军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就是为了逐一解决“惜贷”和“惧贷”问题。 一是资金端的差异化。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做小微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还达到了00个基点以上。 二是内部考核差异化。要求商业银行把普惠金融指标在其分支行绩效考核的权重提升到0%以上,解决小微条线没有绩效的问题。 三是针对不良高的问题,实行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上已经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可以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度。在这个基础上考虑银行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差别化地制定内部容忍度。 四是针对“怕问责”,实行尽职免责的差异化。银保监会对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制定了监管指导性的文件,要求商业银行细化授信尽职免责的内部制度,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为基层员工解除做小微的后顾之忧。 毛红军表示,这些差异化引导政策和要求在《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中,均专门设有指标进行考核,以监管的“指挥棒”引导督促银行“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建设。银保监会也将继续研究深化监管激励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夯实服务小微的内生动力。 2中国银保监会三家银行负责人介绍相关进展——金融扶贫,银行业给力!中国银保监会9月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金融扶贫情况。 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结对帮扶,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电商扶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以来,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贫困地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决战,交出亮眼成绩单。 银行业扶贫力度加大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台风及洪涝灾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了一定难度。为此,银行业纷纷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钱文挥介绍,今年前8个月,农业发展银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35.02亿元,同比增加.79亿元,增幅7.75%,投放规模居银行同业首位。其中,累计向52个未摘帽贫困县投放扶贫贷款65.95亿元,累计向深度贫困地区投放扶贫贷款.7亿元,创下近年来同期投放规模力度最大的纪录。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介绍,截至8月末,农业银行在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贷款比年初新增50亿元,余额亿元;深度贫困县贷款比年初新增亿元,余额亿元;精准扶贫贷款比年初新增亿元,余额亿元,3项扶贫贷款增量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张青松同时透露,农业银行根据决战决胜阶段和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扶贫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了信贷政策、财务费用、人力资源、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支持。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介绍,兴业银行积极发挥绿色金融优势,今年专门安排了亿元的专项风险资产来支持绿色项目发展。今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累计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放绿色融资7亿元。 总体来看,银行业在今年纷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克服疫情灾情影响。 扶贫方向更加精准 除了加大支持规模,金融扶贫更要做到精准滴灌。如何做? 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 陶以平介绍,兴业银行创新探索“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在产业优势突出、聚集度高的区域设立乳业、农业、林业等产业金融中心,推出林权抵押贷、烟农贷、银纺贷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截至今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5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2%。 陶以平表示,通过上述措施,兴业银行精准服务当地特色产业,激活贫困地区的“自体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转变思维,创业致富。“兴业银行形成了‘输血’‘造血’并举、‘融资’‘融智’结合、线上线下并进的扶贫格局,走出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结对帮扶,让金融扶贫更精准—— 中国农业银行通过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专项行动践行精准扶贫。张青松介绍,农业银行组织2家东部省分行结对帮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河北武强、饶阳,贵州黄平、重庆秀山等4个农行定点扶贫县,安排东部00家支行与深度贫困地区00家支行开展一对一干部精准帮扶,发挥全行力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自去年启动以来,农业银行累计为“三区三州”和4个定点县引进招商项目26个,落地投资金额近5亿元。 拓宽渠道,电商扶贫助销农产品—— 今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依托线上扶贫商城,与全国家中央及地方单位携手开展消费扶贫系列活动,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助力贫困农户产业增收。数据显示,农业银行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2.亿元,帮助销售9.4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5倍和5.7倍,其中通过线上扶贫商城渠道销售4.亿元。 提供可持续支持 脱贫非一日之功,而需久久为功。如何保证脱贫后不返贫?需要金融机构可持续性支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谈及今年工作重点时表示,要促进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加强贫困地区信贷资产质量尤其是扶贫小额信贷的监测,及时提示预警,防止出现“因贷致贫”。 易纲表示,要做好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能力,系统总结宣传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是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长期任务,不管是年的目标还是年的目标,‘三农’依然是发展中的关键。城乡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是最大的不充分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因此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必须要形成有机衔接。”钱文挥表示。 下一步,农业发展银行将发挥好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作用,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做好相关工作。 同样,在陶以平看来,扶贫工作不是实现脱贫“摘帽”就结束了,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事业。兴业银行将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机构不变、人员不散,已派出的帮扶基层队伍将继续保持稳定,应该承担的责任将继续深入履行,同时银行内部实行的扶贫攻坚目标和责任考核也将保持不变。 3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为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依据《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号,以下简称《准入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印发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4号,以下简称《金控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工作,明确要求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统筹监管,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金控办法》的发布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金控办法》遵循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以并表为基础,按照全面、持续、穿透的原则,对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依法准入并实施监管,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行为。《金控办法》的实施,继续坚持金融业总体分业经营为主的原则,从制度上隔离实业板块与金融板块,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防范风险交叉传染,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金控办法》细化了《准入决定》中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的条件和程序,进一步明确了监管范围和监管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监管,金融管理部门依法按照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对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金融机构实施监管。《金控办法》对股东资质条件、资金来源和运用、资本充足性要求、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关联交易、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防火墙”制度等关键环节,提出了监管要求。对于《金控办法》实施前已具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情形但未达到《金控办法》监管要求的机构,合理设置过渡期安排,把握好节奏和时机,逐步消化存量。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和持续监管,与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协作,推动金融控股公司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ly/72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