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 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 衡政办发〔〕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工业新区、滨湖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85号)文件要求,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发〔〕3号)精神,促进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一枢纽四基地”发展战略,顺应生活消费方式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坚持消费引领、重点突破、创新供给、质量为本、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发展,支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壮大市场主体,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业态,加快健康旅游、体育文化、现代商贸等重点领域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培育衡百集团、枣强裘营和武强金音等一批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服务型龙头企业,全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到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 二、重点任务 大力发展健康旅游、文化体育、现代商贸等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生活性服务领域,促进和带动其他领域发展。 (一)旅游服务。力争到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把旅游业打造成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衡水市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打造京津生态旅游基地。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推动旅游模式由生态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全力抓好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加快武强周窝音乐小镇、闾里汉民俗文化小镇、景县广川儒圣风情小镇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新模式。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依托衡水湖优美生态环境,发展体育健身游;依托衡水中学、冀州中学、孙敬学堂等发展研学旅游;依托竹林寺、宝云寺等发展禅修养生游;依托景县儒家文化、故城运河文化、安平红色文化、枣强移民文化等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依托深州桃花节、金音麦田音乐节、漫河西瓜节等发展农业休闲游;依托老白干、养元、蒙牛乳业等发展工业体验游。 按照大衡水湖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整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促进休闲养生、体育健身、竞技运动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完善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步游路、马拉松购物广场、标志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年衡水湖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和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体育服务。到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2%,从业人员力争达到3万人。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促进体育生活化、便利化,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日益丰富和优质的体育服务。重点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技能培训、协会组织等体育服务业,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发展,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引入社会机构和组织共同打造一批重点项目,联合申报和承办高水平的赛事和活动,打造区域性品牌赛事。重点提升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的影响力,加快健身绿道、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建设,通过体育进社区、举办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发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等参与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开展万人健步行、冰雪运动项目等,多层次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建设长跑城、健步城、篮球城。 (三)文化服务。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大力推进文化与体育、健身、旅游和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到年文化产业政策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规模不断扩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 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推进冀派内画、武强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积极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实施精品工程、惠民工程,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频率频道和品牌节目,巩固“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的放映效果,建立农家书屋“建管用”长效机制,加快“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传统农家书屋的提档升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培育一批文娱演艺业龙头企业,设计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产品和设备,重点发展旅游纪念品、演艺器材、文化用品等产品制造,加快武强金音、故城青竹、饶阳民乐等文化用品企业的项目建设。 加快建立京津冀会展业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衡水滨湖会展中心的建设,吸引京津知名会展落户我市,举办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大会议和展览活动,精心策划高水平的影视娱乐、摄影动漫和民间工艺等不同门类的博览会、展示会和交易会,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提供商机和平台。通过开发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手机动漫等新业态,推动会展业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 (四)教育培训服务。改革创新教育体制,积极开展与京津高校合作办学,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推动职业培训集约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积极探索推进社区教育,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构建社区教育网络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学艺术、学前教育、医疗保健、生活休闲、运动健康、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全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学前三年教育质量。 (五)健康服务。到年基本形成覆盖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服务专业的健康服务体系。 全面发展健康服务,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重点扶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的康复医疗、家庭医生和远程医疗等新业态,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跟踪、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积极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推广中医药健康服务,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积极开发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六)居民养老。到年全市扶持1家大型示范性家庭服务业企业,10家中小型家庭服务业企业,形成2个以上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家庭服务品牌,从业人员年均增加人以上,建设省级家政服务员培训基地,全市年培训输出合格家政服务员人以上。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活服务机构,在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方面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 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行“互联网+养老”,发展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争取京津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我市建立养老服务基地,推动中高端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养老服务内容,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积极开发切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规划建设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各类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发展,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养教结合。 推进家庭服务企业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整合、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推进复合型、高附加值的管家服务,提供日常生活助理、营养饮食料理、医疗保健咨询、家庭绿化养护、出行方案设计等综合性家政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洗染、家用电器及其他日用品修理等生活性服务,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生活性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京津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家政服务人员在京津冀之间形成有序流动,实现共赢。 (七)现代商贸。到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主体多元、业态先进、绿色低碳、高效便民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以大众化餐饮住宿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营销模式为增长动力,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餐饮住宿业新格局,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优化商贸流通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重点推进新时代广场和九州国际等投资10亿元以上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培育3个以上方便快捷、消费力集中、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商业、旅游、文化和快递业融合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支持大型商业企业发展直营连锁,鼓励中小商贸企业突出特色经营,实现差异化发展,引领带动消费。每县市区建设一个商贸物流园区,新建和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冷链物流,提高连锁经营水平,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力争到年底实现电子商务全覆盖。以饶阳新发地和春阳市场为突破口,推动“农超对接”提高我市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承接中实现提档升级,鼓励京津冀流通企业双向延伸、融合发展。培育和认定一批省级内外贸结合的商品市场,鼓励外贸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开展国外品牌经营代理。 完善餐饮住宿服务,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短租公寓、长租公寓、农家乐等地方特色餐饮,发展快餐团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推进餐住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提高餐住服务的文化品味和绿色安全保障,推动开展电子商务,通过手机APP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