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上方蓝字↑看更多精彩内容

大部分出自本县县志,村庄基本全了,饶阳各村庄的来历个行政村,还加上了两个自然村(上)

1.小堤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为临,齐强燕弱,燕国经常受欺负,直到燕国国王重用用乐毅,乐毅巧妙的利用赵、魏等临国与齐国的矛盾,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帅燕国儿郎南下罚齐,连下齐过70座城池,连齐国的首都临淄也攻破,把齐过掠夺燕国的宝物都抢了回来,燕国声明大振,因此位列战国七雄,乐毅功成身退,后来汉高祖刘邦(公元前年)到处寻访乐毅的后人,终于在今天的饶阳小堤找到了乐毅的孙子乐叔,于是建立乐乡侯国,封他为乐乡候,都城就是今天的小堤,在小堤村东南的乐乡庙就是遗址。。西汉初村名乐乡,高帝过赵时,询问乐毅的后代,得其孙乐叔,。随封乐叔于乐乡。建乐乡侯国,又置乐乡县。县城在今小堤南4里许,乐乡寺即其遗址。东汉初,乐乡县并入饶阳,这里随成乐乡村。明永乐年间,滹沱河泛滥,淹毁乐乡村,村民们迁至北面的小北堤上重建家园,改名为小堤。因该村建于东西走向的小北堤上,所以至今还是东西长南北窄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清雍正二年,因饶阳属深州,,增杨各庄,小堤为附设,又于小堤设集市,故称小堤镇。

2.大曹庄相传北宋仁宗年间,宋朝武惠王曹彬之孙。从真定府灵寿迁居饶阳住此村,起名叫大曹庄。据说大曹庄村西南一里许有曹国舅墓。

3.固店相传光武帝刘秀,在中兴之时,曾到过此地,并在村北建城光武城,又名罗城。另传固店村西有搬倒井,是刘秀饮马时搬倒的传说。所建之城和搬倒井之古迹确有。

4.西沿湾西汉末年,滹沱河经此村西南拐向东流又在今东沿湾村东北拐向东南流。因两村居河沿湾处得名东西沿湾。两村原属饶阳,唐朝时东沿湾划归陆泽县,也就是深县。现属深县。西沿湾一直属饶阳。

5.桑园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刘秀时,刘秀被追的人困马乏,又渴又饥之时,隐蔽在此处桑林里休息,摘桑葚充饥,临走时随手挥笔写了一个牌子----桑园,挂在桑村上,从此得名桑园之名。经考《汉书》、《后汉书》均无此记载,历史上在这里未发生王莽追刘秀历史事件。经考桑园,以种桑养蚕而得名。古有公桑蚕室,疑即鲁口城的公桑蚕室所辖之桑树园,故该村始建于曹魏时代。

6.张各庄明代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张氏从山西省洪桐县迁来此地居住。以姓氏起名张家庄。因本县北部有个张家庄(注:今西张岗)故又称南张家庄。后世演变为张各庄。

7.段君道古名叫平原里,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年)金章宗到饶阳,所走之路曰“君道”。明洪武二年,(年),段氏夫妇和五个孩子迁居君道附近建村居住,以姓氏得名叫段君道。

8.孔君道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杨氏家族,从浙江温州迁来孔氏家族在君道旁建村居住,因孔氏家族户大人多,遂以孔姓取名“孔君道”。

9.南刘庄明永乐二年(年),从同西迁来刘氏兄弟两家,先居住九吉村,后来又从九吉村迁来此地定居叫刘家庄。因北边有个村叫刘家庄,故起名叫南刘庄。因村小人少,又名小刘家庄。后世简化为南刘庄。

10.李池明永乐二年(年),从同西洪桐县迁来李氏家族,在此建村居住,该村地处河套内,村庄地势洼,经常有大量积水成池,故以姓氏起名叫李家池。后世简称李池。

11.张池明代初,从本县圣水搬来姓张的叔侄两家,在此建村。因该村地处河套内,村庄地势洼,经常有大量积水成池,故以姓氏起名叫张家池。后世简称张池。

12.朱池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朱王两家(姑舅弟兄),在此建村居住。因该村地处河套内,村庄地势洼,经常有大量积水成池,故以姓氏起名叫朱家池。后世简称朱池。

13.白池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的白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因该村地处河套内,村庄地势洼,经常有大量积水成池,故以姓氏起名叫白家池。后世简称白池。(注:但是现在的白性氏家族人不多了,现在的性氏都是从,张朱李池,菜园等等等村搬来的,倒插门来的不少,,以前还行投奔)

14.菜园明永乐二年(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耿、王、刘三家在此定居,因离城近,以种菜为生,当时俗称菜园,因而得名菜园。

15.良见元朝时村名叫梁鉴,即以梁氏为鉴之含义。该村早年的梁和卿、梁大有曾被誉有仗义疏财的美德。村民为纪念他们起名叫梁鉴。后世演变为良见。

16.邵家村明永乐二年(年),邵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饶阳,来此定居,因离城近,以种菜为生,当时起名叫邵家园子。后来聚居人多村庄扩大,以姓氏起名邵家村。今邵姓已无,但该村西北洼有一片地,至今仍叫邵家园子。

17.君香明代万历年间,该村以和睦著称,素有君子之乡之美名。当时上报皇朝之后,被万历皇帝诰封名为“君香”。沿用至今。

18.故城南北朝时期有前、后故城之分。前故城即饶阳县汉朝城址。魏书地形志记载,后故城是魏朝时饶阳之城址。后世逐渐发展成为一村。因系汉、魏两朝的饶阳县故城,故得名故城村。

19.端午村端午村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名叫端午村。端午,即旧历五月初五,饶阳县官府都在这里举行节日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此地成了端午村。

20.东草芦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更始二年春正月,刘秀曾驻该村,食于草舍,草舍即芦,后来发展为东(大)西(小)草芦两村。

21.辛立庄建庄约有年,清乾隆年间,蔡,王两家从东草芦迁至此建庄,起名新立庄,后来演变为辛立庄。历史上一直与东草芦一起办事。

22.西草芦又名小草芦,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更始二年春正月,刘秀曾驻该村,食于草舍,草舍即芦,后来发展为东(大)西(小)草芦两村。

23.北关北关位于旧城北侧,北关始于南北朝时,即魏收地形志所谓饶阳有博陵城。北关即原博陵城北关。

24.小庄城北小庄,元末明初时,此庄原是东草芦肖家的祖坟地,当时住着一户看坟人,明初从良见、王同岳、北官庄、崔路子口、京堂等村先后迁来一些户定居这里建庄,起名肖庄。因庄小、人少,人们习惯小庄。属北关大队。

25.南关即就县城南关,今饶阳城系南北朝时博陵故城,南关即博陵故城的南关,解放前南关的东街、北街为一头,西街、南街为一头,分为两头办事。一九四五年解放后统一为南关村。

26.东关即就县城东关,饶阳城系南北朝时博陵故城,东关即博陵故城东关。抗日战争时期与原郭家池合并为一村叫东关村。所提郭家池,相传明永乐二年,郭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该地定居建村。因地势洼,常有积水,故以得名郭家池。

27.西关即就县城西关,今饶阳城系南北朝时博陵故城,西关即博陵故城西关。明代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民中一部分在此定居,因处城西侧,故名西关村。

28.东北街建国前城里四街统称为城里,包括原名西马道、东马道、货市、衙门口、十字街等街巷。年饶阳县城解放后叫东街、北街。年公社化时,为便于组织领导把两个街建设为东北街大队。故而得名。

29.西南街即就县城的西南街,解放前统称为城里,年饶阳县城解放后叫西街、南街。年公社化时,为便于组织领导把两个街建设为西南街街大队。故而得名。

30.思吉村据乾隆饶阳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年,孔兴朝为饶阳教谕。原籍浙江绍兴人,在孔兴朝十岁时,父母相继逝世,,葬于通州。兴朝临终遗言迁葬饶阳。后迁来,葬于城西,其子在墓旁建居守灵。前后各两间。兴朝的四个儿子居处室,母亲谢氏与子妇四人居内室,一天到晚哀号。三年如一日。后人为纪念他们,以村名为思吉村。思吉即思善的意思,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人们习惯叫西村。

31.王同岳古时叫陈屯,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王氏家族。与郭、赵、徐、路四家合建一个砖窑烧砖为生,起名王同窑村。后改为王同岳。

32.路同岳古名仇家佐,以姓氏得名。明永乐二年,路氏从真定府灵寿县迁来居住仇家佐,后来与王、郭、赵、徐四家合建一砖窑烧砖。将仇家佐改叫路同窑,之后又改名路同岳。

33.徐同岳古名叫子午村,明初该村以仇氏为大户。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徐氏,故名仇同窑。抗日战争时期,仇氏几乎绝户以徐氏得名叫徐同岳。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中,与赵同岳合为一村仍叫徐同岳。赵同岳,原来叫赵同窑,得名相同。与徐同岳合并后,因赵氏不为居多,所以以徐姓得名徐同岳。

34.葛同岳明永乐二年,郭氏家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后与王、郭、赵、徐四家同建一砖窑为生。故起名叫郭同窑,后改为郭同岳。清初改为东同岳,因该村葛姓居多。故称为葛同岳。

35.崔池明代嘉靖年间,由王同岳搬来崔夏伍、崔龙田兄弟两家居住建村。因该处地势低洼,常有积水,故以姓氏起名叫崔家池。民国以后简称崔池。

36.杨池明代中期,该村系王同岳姓杨的一个庄子(在此种地),按季节住此。后杨家兄弟分了家,其弟搬到庄子上居住,因该庄子地势洼,经常有积水,故起名杨家池,后世简称杨池。

37.横头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路氏,此处定居。给南官庄富户阎家种地为生,阎家送给他一块不易耕种的横头地,因而以此地得名叫横头。

38.寨子古名武家寨,以当时的武姓得名。武氏家族只剩一人,在外打铁糊口。。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部分移民居住该村,武姓人少又常在外,故改名寨子。

39.王庄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王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起名王家庄,后世简称为王庄。

40.辛庄明永乐二年,从保定清苑县迁来姓臧的兄弟,又从山西迁来王氏家族,遂成立村庄,成名叫新庄,即新立之庄,清代演变为辛庄。

41.杨君道君道之名始于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章宗来饶阳,所走之路称君道。即国君所走之道。明永乐二年,杨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起名叫杨君道。

42.圣水相传西汉更始二年,公元二四年,春正月,刘秀带兵由蓟驰赴信都,到该村人渴马疲,见到一村姑在井台打水,兵将们在此饮水解渴。井虽不大,但水甚旺,千军万马喝了半天,还有剩余。当时认为是皇帝之福,故起名圣水。刘秀坐皇帝后,派人为村姑在此修庙一座,因监修官是安平人,故在圣水修了一个小庙,在安平修了一个大圣姑庙。

43.张口据三国志魏武本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0六年,曹操凿滹沱入水,以运粮,名叫平虏渠。因村居摆渡口,故名路子口。又以姓氏冠以张、崔、杨、段四个路子口。

44.杨口据三国志魏武本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0六年,曹操凿滹沱入水,以运粮,名叫平虏渠。因村居摆渡口,故名路子口。又以姓氏冠以张、崔、杨、段四个路子口。

45.段口据三国志魏武本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0六年,曹操凿滹沱入水,以运粮,名叫平虏渠。因村居摆渡口,故名路子口。又以姓氏冠以张、崔、杨、段四个路子口。

46.崔口据三国志魏武本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0六年,曹操凿滹沱入水,以运粮,名叫平虏渠。因村居摆渡口,故名路子口。又以姓氏冠以张、崔、杨、段四个路子口。

47.东支沃元末叫石窝。石氏之祖为了躲避兵荒之乱,从顺天府宛平县石窝村迁来饶阳在这里建村居住,仍沿用其老家村名石窝。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此居住之后,传讹为支窝,含有老家原籍分出之意。因人户增加,发展快,遂以方位分为东、西支窝。后来耕地扩大,土地肥沃,收获增加改为现名东西支沃。位于饶阳城里西北方向。0年到6年全部迁至滹沱河南堤以南新村。

48,西支沃元末叫石窝。石氏之祖为了躲避兵荒之乱,从顺天府宛平县石窝村迁来饶阳在这里建村居住,仍沿用其老家村名石窝。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此居住之后,传讹为支窝,含有老家原籍分出之意。因人户增加,发展快,遂以方位分为东、西支窝。后来耕地扩大,土地肥沃,收获增加改为现名东西支沃。位于饶阳城里西北方向。0年到6年全部迁至滹沱河南堤以南新村。

49.褚庄明代永乐二年,褚氏家族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以姓氏起名褚家庄,后世简称褚庄。

50.曹庄明朝初年永乐二年,曹氏从山西迁来饶阳,居住该庄。因曹氏户大人多,其它姓户数少,以曹姓起名曹家庄。后世简称为曹庄。

51.田庄相传饶阳城里有个叫田老久的人,在该村南有一块地。他在地边上埋桩为界,又建房居住。后来发展为村,起名为田家庄,后世简称为田庄。

52.罗屯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华、高、王三家在此定居,后来罗家从马厂屯北的一个庄子搬到此处居住,后罗姓居多,故以罗姓得名罗家屯。后世简称罗屯。

53.刘各庄古名叫刘岗,实际只有姓贠姓孔的两姓居住。明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李、赵、王三姓在此居住。后改刘岗为刘家庄。清末以来又改名为刘各庄。

54.耿各庄明代时,此庄有贾氏居住建村。后耿姓家族从南京迁来北方。一迁巨鹿、一迁束鹿、一迁饶阳。来此定居后娶妻李氏。生子叫荣,荣之子叫宽,耿宽孝顺父母,治家有方,七世同堂,受到皇封,并载入明史。耿家庄以耿氏得名。后改叫耿各庄

55.牛村。该村元末明初时只有杜、张两家在此居住。明永乐二年,牛氏家族从山西迁来,在此居住,改名为牛家村。抗日战争时期牛村和邻村的赵村合并为一村叫牛赵村,年全国地名普查后,改名为牛村。

56.官佐明朝初年在此村修建聚仙观。村庄座落在该观的左面,由此得名观家左。程姓为此村大户,明永乐二年,范姓从山西迁来在此居住。又改名叫官家左,后世简称为官佐

57.胡村明永乐二年,公元年,胡氏一家与其表兄从山西洪桐县迁来饶阳,定居该地,以胡姓得名叫胡家村,后简称胡村。

58.王村明代前有曹、侯两家居住。永乐二年,王氏家族从山西迁居该村,因王氏家族人多,故以王氏得名王家村,后世简称王村。

59.张铺元代该村叫张平铺。这里是元代饶阳(属真定府晋州),去真定府必经之路。从饶阳经王家庄、张平铺到安平,通往晋州,设有官道。该村设有驿站,张姓在此开设铺店供过往须用,得名叫张平铺,后世简称为张铺。

60.富村元代时,该村原址系真定卫军屯地,地处古河道之中,设有军屯预备仓。土地肥沃,较为富足。相传有一地方官从饶阳城西行视察各村,所到之村,农民都吃粗茶淡饭,到富村后,正值数家吃白面饺子,所以起名富村。

61.圈子宋元时代,王姓一家被官家雇用驯养军马,在此建圈,俗称圈子又叫王家圈子,后来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就以圈子为名。

62.南京堂金世宗大定四年,年,于今单铺村西南角建有飞梁寺。在该寺的南北面建有两座经堂一南一北。后来许多住户来此居住,发展为村,故取名南、北经堂,明代万历年间改为南、北京堂至今。

63.北京堂金世宗大定四年,年,于今单铺村西南角建有飞梁寺。在该寺的南北面建有两座经堂一南一北。后来许多住户来此居住,发展为村,故取名南、北经堂,明代万历年间改为南、北京堂至今

64.单铺金世宗大定四年,公元一一六四年,该村建飞梁寺。佛寺主持经常救济寺院旁边居住的贫农,得名善朴村,明初,于该村设立许多铺店,供香客食宿买卖,又改为善铺。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单氏家族从山西迁至善铺居住,以姓氏改名为单铺村。善朴村之名见明正德年间重修飞梁寺记。单铺王庄是善铺之旁边的小庄子,明初以姓氏得名叫王家庄,后世简称王庄,一九三一年后与单铺合为一村。

65.一致和明永乐二年,孙、仇两家从山西迁来该地建村居住。以姓氏得名孙仇庄,后因两姓经常闹纠纷,清嘉庆年间,分为仇家庄和孙家庄,一九三七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两庄群众一致要求合为一村,故起名一致合。

66.李家庄明初,燕王造反时,此处只剩李氏一家居住,以姓氏得名李家庄。因庄小,人又少,又叫小李家庄。本县东部有个李家庄,故又名西李家庄,后称李家庄,俗称李庄。

67.马长屯元代时,该村系官方马厂地,属真定卫军屯地,后有部分百姓移居上地,故起名叫马厂屯。明永乐二年,冯氏从山西迁来马厂屯居住,又改名叫马长屯。现在人们以马屯称其村。

68.马庄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O四年,马氏从山西迁来在此建庄居住,以姓氏取名叫马家庄,今马姓已绝,尚有马家坟地存在,现该村之王、崔、李氏各姓居民均由本县辛庄、王同岳、耿各庄迁来。后世简称马庄。

69.引各庄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O年,章宗车驾赴饶阳,该村村民曾为皇帝的车驾引路,取名引驾庄。明清时代曾以姓氏改名叫尹家庄,民国初年又改名叫引各庄。

70.程各庄金代金章宗昌元年,公元一一九O年,章宗车驾饶阳,曾在此村由乘车改换乘轿。故该村取各为乘驾庄。明清时代曾以姓氏改名叫陈家庄。民国初年又改名为程各庄。是以程氏得名。今该村魏姓居民系永乐二年从山西迁来的兄弟三人,当时两人住陈家庄,一个迁往献县魏村。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是哪家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wh/11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