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我尝试从三大城市群、广东与黑龙江、深圳与哈尔滨三个层次的对比,来分析下为什么这么多城市都在开启抢人大战?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是什么?”

以下内容仅为个人观点。

01

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

最近在做哈尔滨的项目,作为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本身也和东北一样面临着人口外流的问题,原因在哪?通过进一步的迁入迁出人口的分析发现哈尔滨目前主要依赖周边区县人口的输入来弥补每年大量外流的高学历毕业生缺口,以此勉强维持自身人口的稳定。

这让我想到了“环北京贫困带”的说法,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在年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的人口,创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

但是,为什么同样都是城市群,京津冀就做不到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形成强有力的城市联盟呢?

网上曾有个说法是这样的,虽然有点玩笑的成分,但说的有一定道理:

珠三角是亲密的表兄弟们。

长三角是上海和他的小伙伴们。

京津冀是北京和他的仆人们。

从下面这张夜间灯光分布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更像是两张没有长在一起的大饼,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结构则更为联系紧密。

由于夜景灯光反应的其实是城市建成区的分布边界,只有已建成且有一定居民居住的地方才会有灯光显示,所以三个城市群的城市繁荣程度顺序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区域差异远大于后两者。

此外,从经济和人口对比来看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人均GDP和地均GDP上都具有较大优势。

虽然京津冀城市群在内部城市联盟方面比不上珠三角和长三角,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北京以首都之地位吸引周边城市人力物力的强大能力:截至年2月,全国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河北省占了39个,所以才会有“环北京贫困带”说法的提出。

河北省39个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青龙县、大名县、魏县、临城县、巨鹿县、新河县、广宗县、平乡县、威县、阜平县、唐县、涞源县、顺平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区、赤城县、崇礼区、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盐山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涿鹿县(涿鹿县赵家蓬区)

哈尔滨作为东北黑龙江省的省会之一,也并不能逆转这种一线城市对周边城市强大的吸血能力,结合“人往高处走”的常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年年提振兴东北却不见成效了,民众都是用脚投票的。

经济不行就吸引不来好的企业,好的企业不来就开不出高薪酬,没有高薪酬就留不住每年这么多的高学历应届生,恶性循环,振兴就只能停留纸面文件上了。

那深圳又是什么情况呢?已经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为何还要年年大费周折地出台这么多补贴政策来继续吸引年轻人来呢?

年深圳市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

1、不要求全日制学历

本科元/人,硕士元/人,博士元/人

2、要求全日制学历

本科元/人,硕士元/人,博士元/人

02

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建区初期提出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几乎已经成为最为标志性的口号。

在一穷二白时期通过政策倾斜吸引了全国大量的年轻人来深圳闯荡,直到现在仍是如此,结合前段时间各个城市兴起的“抢人政策”引发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城市要这么大费周折地吸引这么多大学生落户到自己的城市呢?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需要的是年轻人而不是其他,年轻意味着正处于劳动能力最充沛的时期,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同时也是缴纳社保的主力军。一个城市的平均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需要当地政府养老的老年人口越少,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养老金,政府的负担也越小。

而且工作几年后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之后,来自各地的丈母娘又会拉动一波买房置业的刚需这正是地方政府需要的接盘主力,所以这才是各地政府热衷于抢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对于哈尔滨来说,情况与深圳完全相反,每年哈工大等学校培养的大量毕业生绝大部分都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极少部分留在本地,辛勤培养四五年只能为他人做嫁衣,多年累计下来政府的养老负担只会越来越重,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人们会发现即使多年以后回到家乡还是没什么变化,从感性上理解会觉得很好、很熟悉,还是记忆中的感觉,从理性上理解则是政府投入于公共配套、城市环境改善的钱越来越少了,所以才会多年不变,这反映的是城市活力的衰退。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同样是腰椎盘,就你这么突出呢?

我们先看一下各省份养老金年的累计结余和可支付月数情况:

不难看出,黑龙江省在全国来看养老金账户已经处于亏空状态了,是唯一为负数的省份,其累计结余为-亿元,广东省最高,为亿元,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亿元。

再看可支付月数,广东省依然最高,结余养老金可支付55.7个月,而黑龙江省因为是负数所以可支付月数为0,已经处于很严峻的状况了。

怎么办呢?

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已经在年7月1日开始实施了。

发文的核心观点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调剂制度,对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度调剂,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简单来说就是以后各省上解的养老金将由中央统一调剂,以补贴部分揭不开锅的省份。

详细可了解下这一篇文章:

"养老金新政告诉你:哪些城市已衰老,哪些正风华正茂!"

03

体制内外之争?

其实关于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的原因有很多,有谈官僚制度的僵化腐朽、有谈边远地方的人情世故、有谈优越资源禀赋下的不作为,这里不做判定。有个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下,体制内的块与体制外的块,两个机会给你,你会怎么选?

地方上招一名清洁工,月薪,但解决编制,是体制内的一份工作,笔试面试时不乏本科、硕士研究生应聘,甚至有博士学历的求职者,为什么?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其实是因为东北地区来说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会比较高,他们看中的并不是块的月薪,而是这份工作能让自己更多地接触到体制内的资源和人际关系。

平日总是抱怨别人凭借关系插队来争抢不多的公共资源,挂个号、买个票、摇个号、消个分,内心充满鄙视,但到自己的时候又恨不得能够“里面有人”,很好理解,其实每个地方都会有这种情况,只是严重程度不一样而已。

所以,挤破脑袋都想挤进去体制内,希望有朝一日能混到“里面有人”的境界。我父母出生于七十年代,在他们的观念里体制内也就意味着铁饭碗、吃皇粮,只要进去了以后就是靠政府养着,所以从小到大我一直被教育的就是争取混进体制内,这里我并不想探讨体制内外的优劣,我理解他们的想法,这与他们一代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他们所经历的粮票时代,一切都需要国家按需分配,那个时候能够与体制内的人搞好关系就意味着能比别人更高概率得到稀缺的资源,无可厚非。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内还是外,其实更重要的是自己本身。

当人人都是一门心思地挤进体制内的时候,里面就会出现权利寻租的空间,当职业的选择不再是因为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只是为了追求背后的资源和关系,又怎么能期望之后能够有真正的热情投入之中呢?懒政与怠工不只是体制内有,只是部分地区、部分年代这个问题会显得更严重一些,尤其是遇到需要找政府系统办事的情况下。

留不住优秀的人才、招不来好的企业、带不动的经济发展,加上对体制内岗位推崇带来的权力寻租,造成的结果就是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吐槽办事难、办事需要找熟人...的帖子。

不无道理。

04

那怎么办呢?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城市抢人大战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尤其是能作为生产力的年轻人,从广东和黑龙江的对比就能看出谁的年轻人多、谁的经济状况好,谁就在养老金资金上掌握了更充足的余地,抢人大战在城市间、城市群间、省份间上演。

此外,从计划生育被写入基本国策到全面放开二胎,过了不过四十年,影响的确是足足几代人,生而为人却宛若韭菜?前段时间还有专家建议强制缴纳生育基金,以提高生育率。引发全网热议,

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

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

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

难怪知乎有人吐槽身为国民对于国家来说几乎只剩下“生育、交税、买房”这三大用途了,仿佛是历史的倒退。鼓励生育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但是以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式手段实行,又未见国家出台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如:住房补贴、生育补贴、劳动补贴),只等到专横跋扈的“单身税”,专家真当国民都是韭菜?

引人深思。

欢迎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招聘新媒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wh/30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