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cityif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联合推出的栏目,这里有新认知与旧经验的碰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聚合。《北京规划建设》创刊于年,迄今已有32年的办刊历史。期刊强调深邃的思想性、厚重的理论性、丰富的实践性及敏锐的新闻性。系列既有严谨洗练的学术论文,也有轻松活泼的随笔。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等你。 朝外大街旧称朝外关厢,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从朝阳门到东大桥,号称三里长街,是大运河漕运经旱路运粮入城的主干道,凡运粮车都要由此经过。早在清雍正年间就铺设石材路,由这里直通通县运河,可以说这条大街曾经是维系这个东方大国心脏正常跳动的主动脉。 我小时候曾在这条街西头儿路北的少年宫学过绘画,所以对这条街的印象很深。而今再来到这条街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街两侧云集了丰联、联合、泛利、华普、中国人寿、蓝岛、旺市百利、昆泰国际、百脑汇等众多商厦。东岳庙依然坐落在大街中部路北,神路街的琉璃牌楼早已成为朝外大街的历史地标,进入这座琉璃牌楼向南一眼就能看到朝阳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很显然,朝外大街已成为北京市朝阳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 朝外大街琉璃牌楼下的修车铺 今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站在朝外大街上抚今追昔,可谓变化巨大,这条大街是见证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 商街印象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朝外大街还不宽,由朝阳门外到朝阳门内之间被裁弯取直的护城河还存在。东岳庙的山门与琉璃牌坊相对而立。但一提起朝阳工人文化宫、紫光电影院、朝阳药店等处,几乎无人不知。街边鳞次栉比的门脸店铺建筑还是各具特色,比如,工人文化宫旁边的民众饺子馆、马路对面的燕丰食品商店、朝阳餐厅、大有副食店等。而今凭着对儿时朝外大街的印象,翻阅历史档案,查阅相关史料,让我对朝外大街历史上的商业形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上世纪80年代的朝外大街 逝去的东岳庙山门 朝阳门过去曾称运粮门,朝阳门上曾印有朝阳谷穗的标志。在这条街的两侧曾经林立着三百多家商号,有为运粮入城歇脚而设的大车店、马掌铺;有为捆绑货物而准备的麻绳店;有为配齐大车上各种零部件而设立的打铁铺;有为车夫们整装入城而建立澡堂、理发店、成衣铺、鞋店等。越是靠近城门,饭馆、茶庄越密集。每年再加上东岳庙、弥勒院、天仙宫等庙会形成的集市,这条大街真可谓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当今天的人们拿着旧时的老照片去比对,仍然难以想象过去朝外大街的另一种繁华。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一位叫海达·莫理循的西方女子曾经拍摄过朝外大街的景象,那是日伪时期给一位北宁铁路局长送葬的场面,画面中有传统历史形态上的梧村楼、聚祥益、汪正大茶庄等铺号清晰可见。很难想象在城外的关厢地区还有这么一条热闹非凡的商业街。 上世纪30年代末从朝阳门走出的轿子队 如果是赶上过年,朝外大街就更热闹啦。东岳庙门前人如潮涌,城外郊区各村的秧歌、高跷、旱船、耍叉、狮子、武术等表演队到朝外大街来拜年,这时,商户们争相在门前摆上茶水和点心,有的还撒上红包,招引表演队到自己的店铺门前表演,这场景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闹到正月十五放花灯。 追忆著名的老铺号 年以前,朝外大街的门牌是从路南西头接近朝阳门箭楼的地方开始顺着向东数下来的,数到东大桥的位置折到路北,从东大桥路北一直向西数下去,共有个门牌,这些门牌中大多数都为铺户。以路北的东岳庙为中间点,东岳庙以西,糕点铺、酱园、商店、茶庄、绸缎庄、饭馆、首饰店、文具店、澡堂子、中药铺居多。东岳庙以东,旅馆、大车店、马掌铺、铁匠铺、手工作坊铺、煤铺、土特产、豆腐坊、五金店居多。年以后,朝外大街的门牌重新排列,从东大桥路口开始数号,路南为双号,路北为单号。 由西向东拍照东岳庙牌楼 路南的铺号 提起朝外大街这些接地气儿的老铺号,路南靠近朝阳门箭楼的2号(老门牌),过去是一家名为泰和隆的麻绳铺,是由当初察哈尔省蔚县人开设的,店面不算小,有十几个伙计打绳。泰和隆麻绳铺也是人们进城之前绑扎货物的最后一家麻绳铺。解放后,这家麻绳铺改名为泰和兴麻铺,年迁到这条街向东的84号(老门牌)。 朝外大街路南的11号(老门牌)叫福顺染坊,14号(老门牌)叫祥顺染坊。明面儿上还以为这两家是在搞商业竞争,其实都是同一个山西老板,不过租了两家店铺罢了。 到了29号(老门牌)三阳粮店显得买卖就比较大了。这家由山东蓬莱人开办的粮店,老板叫姜焕章,他带着二十几号山东人维系着这座粮店的买卖,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这里被改名为第十三零售店。 再往东走,到了39号(老门牌)、40号(老门牌)这家叫元顺永油盐粮店的买卖就显得更大了,其实41号(老门牌)也属于元顺永油盐粮店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元顺永油盐粮店的堆房(库房)。元顺永油盐粮店开业于年,东家叫崇少甫,掌柜的叫修允斋,全店都是山东人。元顺永的总号在西直门叫元顺成,另外还有元顺公、元顺长、元顺兴三个联号,当年在北平是比较有名的。 元顺永油盐粮店自设油坊、磨坊和咸菜房,从一开业买卖就好。一些小油盐店、饭铺、饽饽铺由元顺永油盐粮店供应油、粮食和芝麻酱等。元顺永油盐粮店一直到年以后,仍有30多人在这里从业。年,元顺永油盐粮店参加了公私合营,年,在全市商业网点调整时被摘匾撤点。 离元顺永油盐粮店不远的33号(老门牌)裕顺斋糕点铺开业于清光绪末年,主要经营满汉饽饽。清末民初时,北京有三个裕顺斋,广渠门内的裕顺斋是总号,生产经销的排叉,焦脆香甜,享有“沙窝门焦排叉”的美誉。第一分号在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药王庙附近,其自产的碎蜜供,香酥软甜,被人们称之为“药王庙的蜜供”。 朝外大街的这家裕顺斋糕点铺可以算是裕顺斋总号的二分号,其满汉饽饽最有名的是八宝缸炉和龙凤饼。在旧北京,妇女生小孩“坐月子”,缸炉算是上等的补品。龙凤饼是一种酥皮夹馅的圆饼,表面印有红色“龙”和“凤”的图案,故得此名。进入日伪时期,裕顺斋糕点铺的生意由盛转衰,勉强维持到年解放,到了年参加了公私合营,年以后,裕顺斋糕点铺的门牌改为号。 沿着路南再向东走,有一家荣盛轩茶饭铺颇为醒目,这家店铺的门牌是79号(老门牌)。这家买卖开业在光绪二十六年,有两间门面,进深也是两间,是一处勾连搭的建筑,这家店铺既卖饭菜也卖茶水,最受顾客欢迎的是“小碗干炸”炸酱面。解放后,这里被改为新声戏院(群众剧院),年以后这里的门牌被改为号。 朝外大街87号(老门牌)过去是兴隆益布行,这家店铺与旁边88号(老门牌)兴隆号百货店是同一个老板,老板名叫马俊和,是河北肃宁人。由于要与马路斜对面的布号竞争,所以马俊和把主要精力放在布行,店面修得相对漂亮,当时在此从业人员达到十多人,而在兴隆号百货店投入的人员还不足布行人员的一半,可见马老板的用心良苦。 沿着路南再往东走,走到号(老门牌),这里是紧挨着北海慧寺的义泉澡堂,澡堂的老板叫张湛如,河北定兴人。当时他带着四十来人在这里从业,搓澡的搓澡、按摩的按摩、跑堂的跑堂,生意特别红火。这家澡堂的外观体量也显得比较气派,一打听才知道,人家租的是城里金鱼胡同那家的房产。 再往东走,大车店、煤铺就多起来了。比如:号(老门牌)益顺大车铺,年以后的门牌是64号;号(老门牌)东升大车店,年以后的门牌是58号;号(老门牌)东大车店,年以后的门牌是38号;号(老门牌)永顺增大车铺,年以后的门牌是24号;号(老门牌)两合马掌铺,年以后的门牌是20号;号(老门牌)是规模较大的丰盛煤铺,年以后的门牌是12号;(老门牌)原为广济禅林、东大桥小学和朝阳制鞋厂门市部,年以后的门牌是8号,而今这里已是蓝岛商厦的所在地。 路北的铺号 过去,朝外大街上的大买卖主要还是在路北,这边的铺面既花哨又讲究,迎着阳光,显得立体感强,一溜儿排过去,煞是好看。 路北的号(老门牌),年以后的门牌是15号,过去这里是天信铁工厂所在地,它的东侧是专为牲口治病的亨大兽医诊所。天信铁工厂在年前在此设立,主要是为将要入城的大车打造零部件,并为附近居民打造生活必需品。这家企业到解放后还在经营,直到实行了公私合营。 提起大有油盐粮店,可谓是长寿的企业,这一带的老居民全都知道。这家位于朝外大街路北号(老门牌)的油盐粮店是年开办的,第一任掌柜叫耿少亭,第二任掌柜叫常子久。大有油盐粮店经营的主要商品有白面、玉米面和小米面,也有香油、花生油、芝麻酱、黄酱、酱菜等。其自产的黄酱和酱菜在北京东郊区是很有名的,就连慈云寺、八里庄、双桥、管庄一带的农民进京办事,也要到大有油盐粮店买些黄酱和酱菜带回去。 大有油盐粮店的规模不小,仅酱菜缸就有近口,还曾在城内缸瓦市还开办了“大有清真油盐粮店西栈”。年,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常子久被选为常务委员,并兼任北京市粮食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年,大有清真油盐粮店带头参加了公私合营。 号(老门牌)是一家名叫三盛成的杂货店。开店的一家七口来自通县,张德明是一家之主,他没日没夜操持着自家产业,凭着自己知书达理,拼命供儿子张鸿祥读书,他祈盼着下一代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张鸿祥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理学院,成为当时这条商街上唯一走出的北大学子。 过了东岳庙沿路北再向西,朝外大街最经典、最漂亮的店铺就相继出现啦!先是号(老门牌)的天馨楼香腊店,紧挨着永庆和布店,再向西还有泰山楼首饰店、五福楼首饰店、天蕙楼香烛店、一元堂药铺、正兴斋饽饽铺、宝记茶叶庄、义和成百货店、文聚楼首饰店…… 聚祥益布铺坐落在朝外大街号(老门牌),开办于光绪初年,最早以卖土布代卖洋布为业,其东家是河北饶阳的李乐波,掌柜的叫魏宜臣。店中大多数人都是饶阳县的,因此也有人称聚祥益是“饶阳屋子”。 聚祥益从农村选购的土布都是本色白布,而后染成青、蓝、土黄等颜色进行出售。民国初年,聚祥益布店增添了高阳布,后来又增添了绸缎呢绒,并进口国外生产的洋布。经营的鼎盛时期,铺里职工有五六十人,门面从3间扩至12间,重新修整的洋式门面,似乎真有让人摸到绸缎的质感。解放后,聚祥益布铺参加了公私合营,后来改名为国营中国纱布公司东部供应站,并设零售门市部。 紧挨着聚祥益布铺的是梧村楼绸缎洋货庄,门牌号是号(老门牌),是一座二层楼的传统建筑,老板是河北衡水人,经营范围与聚祥益布铺差不多。梧村楼绸缎洋货庄当时有员工20多人,买卖不比聚祥益布铺逊色。从店面的外观来看,店主人把这家传统建筑做到了极致,远远看过去像是鹤立鸡群,近处观赏细节更是漂亮。 当年有老照片显示汪正大茶庄在梧村楼附近,这家茶庄规模较大,是当年北京“方、汪、张、吴”四大茶商之一的汪维正开办的。汪维正是安徽人,在清代初年,汪维正的先人就由家乡来到京城经营茶叶的买卖。在清末民初,汪维正在北京开有6个汪姓大茶庄,它们是:前门外观音寺街的汪正大茶庄、阜成门内大街汪裕兴茶庄、西安门大街汪广兴茶庄、崇文门内米市大街汪天兴茶庄、以及朝外大街的汪正大东记茶庄和汪正大茶庄。朝外大街的汪正大茶庄开业于清同治年间。后来,汪维正又在汪正大茶庄以东开了个分号,叫汪正大东记茶庄。 上世纪30年代末的梧村楼 上世纪30年代初,汪正大茶庄因经营因难,将城里的几家茶庄和汪正大东记茶庄报了歇业。到了日伪统治的后期,汪正大茶庄实在无法经营,就倒闭了。 沿着路北再向西走,号(老门牌)泰源亨纸店的买卖也不小,老板叫杨华亭。截止到年底,这里的从业人员仍有近20人,而此时他们已经在这里经营了40多年,是这条街上名副其实的老铺号。 永星斋饽饽铺坐落在朝外大街号(老门牌),临吉市口的号(老门牌)是他们的西号。光绪六年,永星斋饽饽铺在安定门内大街创办,店主人是制饽饽的高手王芝亭,他家做的蜜供、奶油萨其玛、七宝缸炉等是当时最畅销的产品。 永星斋饽饽铺店面的招牌和配匾“炊玉提糕”是王芝亭请清末翰林戴思溥书写的;他又请清末工部尚书陈璧题写了“翠凝朝露”“粔籹鋹餭”和“风味不群”三块竖牌,而且在产品的包装纸上还印上“永星斋饽饽铺”字号和经营各种饽饽品名等。后来买卖做大了,就迁至朝外大街路北。在鼎盛时期,又在城内东四牌楼开办了聚星斋饽饽铺和瑞兰斋饽饽铺,在东直门外大街还开办了永升斋饽饽铺。 每年正月十五,永星斋都会在门前悬挂各式花灯招揽游人,还利用人们逛东岳庙的机会作宣传,他们卖给东岳庙的供品饽饽不仅质量好,还准斤准两,引得众多香客和游人纷纷到永星斋购买饽饽。 解放后,年,永星斋参加了公私合营。年,在全市商业网点调整时,并入朝阳门副食店。在永星斋旧址成立了前进食品店,永星斋西号成为东单区税务局的宿舍。 过了天仙庙和元昇庙再向西,号(老门牌)是德盛猪肉铺,开业于清同治年间,掌柜的是山东人,叫牟洞,店铺里的伙计也都是山东人,他们既卖生肉也卖熟肉。在清末民初时,德盛猪肉铺制作的五香酱猪蹄最有名。当年人们都喜欢吃德盛猪肉铺的酱猪蹄,特别是喝酒人都爱用这里的酱猪蹄下酒。 德盛猪肉铺正在兴旺发达时,牟掌柜得了病,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当时他的孩子尚小,最后无奈只得遣散了柜上的伙计,回老家养病去了。驰名一时的德盛猪肉铺就此结束了历史。 查了历史档案才知道,我小时候在朝外大街偏西口路北的朝阳区少年宫学绘画的地方,过去曾是吴德利茶庄。 吴德利茶庄的老门牌是号和号,店主人叫吴承璋,年时他38岁,家住崇文门外东兴隆街。号门脸小,原来曾作为吴德利药栈使用,店中只有二人从业,后来药栈的生意被旁边号(老门牌)的大仁堂中医店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歇业而转为茶行。而号的老吴德利茶庄,年时还有十四人从业。我至今仍难忘那座老建筑拱形的大门,西侧的画室,东侧明亮的大厅,后面还有我们美术老师的宿舍。这组西式建筑简直太讲究啦。 朝外大街的老店铺 旧貌换新颜 而今,朝外大街的历史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少了许多旧貌,添了很多新颜,似乎成了现代商业大厦和写字楼的天下,望着那些俊男靓女、时尚白领,快节奏地穿梭其中,在我脑海里的历史形态已经成为渐渐远去的记忆。这几年,有时春节去趟东岳庙请个兔爷,回味一下传统的风俗和过去的街巷形态,真是有感于换了人间一般。然而这就是现实,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事实如此,生活还要继续,相信明天会越来越好。 作者:王兰顺 工作于北京市档案馆。多年来,习惯以档案史料为依据,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调查,同时挖掘口述史料,然后躲进小楼整理,并悟言于一室之内,愿有一天能尽其用,也算是自得其乐了。 原文发表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年第6期。 cityif获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