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早些年的农具之一犁颈地是使力慌的活,特别是三秋种麦时节,一般是要下大晌的。所谓下大晌,就是晌火不回来,歇马不歇人。颈地就是用犁颈,犁是木犁,犁架是木头的,犁架包括扶手和横梁,横梁下端固定好犁盆,前面有一个铁轱辘,轱辘上面是一根铁棍,顶头有几个眼,用来系绳子。颈地的时候,把犁从车上搬下来,放到地头上,戳好顺对,然后,把拴着绳套的木棍上的铁钩伸进犁顶头的眼里,深浅度轱辘上方有一个螺丝也是能调节的。牲口套好后,扶犁是个技术活,我扶过两圈,马四蹄乱蹬,身子拉长,使劲往前迈,人深一脚浅一脚的紧跟着,双手紧紧攥着犁把,趟起很多土,使出浑身的力气,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活。但早些年,牛耕马拉驴拽,我们邻村张各庄村牲口少,有时候,就是一个小毛驴,劲小,拉不动,男人就扶犁,女人就和驴一起拉,是很较劲的活,要吃面,汗水换,真的粒粒皆辛苦呢!其实,就是这个犁,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远古人类,刀耕火种,收获有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关于犁,我们耀阳县流传着一个买犁盆的笑话,官家佐村的一个人,在村集市上买了一个犁盆,回来一按,没有眼,按不上,于是,他在集市上,又把这个犁盆卖给了张平铺的一个人,这个人回去后,也没有办法按犁,便想着再卖出去,然而,怎么也卖不出去了,在集市上碰到官家佐卖给自己没眼犁盆的人,便拉住他叫他输回去,这个人说:张家铺,官家佐,可叹你和我,我好不容易卖给你了,怎么还有赎回去的道理,你就当花钱买个教训吧!”这个人非常生气,回去后媳妇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第二个官佐集他又去了,大声说犁盆没眼,官佐人骗人,村长听到后,问明原委,便叫他们村卖没眼犁盆的那个人赎回去,放到祠堂里,警示子孙后代,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好人!!!

早些年的农具之二耙

早些年的农具之三盖现在很少见到耙了,现在的旋耕机一边耕地一边搂平,省去了耙地这项工序了。我年轻的时候,耕地之后,是要耙地盖平的。那个时候,主要是用牲口,我家是一匹枣红色的大马。耙是用木头做的架子,有四方形的,有三角形的,除了耙头有铁钩外,一般在木架子上钉着一排排铁的耙齿,我家做过一个耙,是半边木匠的姐夫和哥哥比虎画猫似得,耳朵上夹着铅笔,用的好像是硬杂槐木吧,至于耙齿,应该是从旧的耙上拆卸下来的吧。我小时候,能帮助大人耕地唯一的活就是坐耙,其实,这可不是什么好活儿,单说搬耙就是一个力气活,两只手紧紧板着耙的两根横木,随着牲口的转弯,随时猫腰抄起来,然后牲口并不停步,扔下耙后,两只手使劲攥着耙前面的露出来的耙齿,一只脚先踩上去,尔后另一只脚也蹬上去,有时候,杂草多的时候,涌起来很多土,就像浪头一样,瞅着后面一个个小土包,爹不禁皱起来眉头,“抬抬脚,抬抬脚,别蹬的那么死板喽!”爹禁不住大声呵斥起我来,我就把一只脚赶紧往上抬抬,然后换另一只脚也抬抬。到了地头,赶紧下来,搬起耙,留下两行杂草和乱物,随着牲口一转弯,就又蹬上去了。其实,我是个很胆小的人,不敢立着蹬耙,有时候,个个蹬耙,是立着蹬的,手里拉着一根细绳。如果是毛驴,人蹬上去拉不动,就用袋子装上半袋土,放上去。后来是小拖拉机耕地,蹬耙就是很危险的活了,有时候,前面是耙,后面是盖,拖拉机嗖嗖嗖跑的很快,旋起了很多的土,想想如果攥不紧,把后面的盖压过去,非死即伤,我是很害怕的,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种地方法,你怕就种不了庄稼。后来,还有拖拉机自动带耙的铁耙,不用人蹬耙,也能把地耙平。要吃饭,汗水换,我可是赶上了马拉人坐耙的时代了。整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耕,耙,盖。盖是最后的一道工序,也是最抻艺儿的一个活。盖是用硬木头做架子,中间编插很多的荆条,一般多为红荆条或者紫孙槐等条木。地一般打耙两三遍的时候,就要盖地了。把盖放到耙过的地上,盖前头有一个铁钩,和牲口套箍上的铁环钩上,这个时候,一人牵着牲口,一个人坐盖也行,一个人蹬盖,手里攥着缰绳和连着盖上的一条小绳也行。我是坐过无数次盖的,搬盖的时候,两手拽着后面的横梁木,前面耷拉着,然后放到地上,两只脚一块上去也行,一只脚先上,另一只脚跟上也行。我不敢立着蹬,就趴在盖上,两只手紧紧抓住荆条,随着牲口的走动,盖前面涌起很多土来,就像一个个的浪头一样,“别蹬那么死,两只脚活动活动!”如果是爹牵牲口,我就少不了挨训斥,于是,一只脚用力压,另一只脚轻一些,壅土便散开来。到了地头,赶紧下来,有时候不用搬盖,就把盖的一头掫起来,牲口回过弯就行了,然后,又飞快的上去。就这样,一趟趟的来回转着,一盖挨着一盖,后面的土都平整整的,显着一条条的印痕。有好的庄稼把式把地盖的四平八稳,就像一领席似得,爹不是好庄稼人,在队里的时候,当队长光动嘴了,单干了,哥哥早早的不上学,就学会了耕地。耕地是很累的活计,牲口累不说,浑身汗津津的,人一遭遭的跟下来,也是腰酸腿疼的。好在现在旋耕机一遍就行了,耕耙盖一次性完成,大大解放了庄稼人。早些年农具之四耧地耕好整平之后,就要耩地了。现在是播种机,早些年是人拉耧。耧是木头做的,很精致的一件农具,一般二把刀木匠是做不出的,因此,耧是一代代用的,只要精心保存,也不会坏的,因为一年四季也就用不上几天。耧真的是一项很智慧的发明,据说是宋代发明的。北宋人韩琦在《祀坟马上》一首诗中提到:“二茔逢节展松楸,因叹农畴荐不收。高穗有时存蜀黍,善耕犹惜卖吴牛。泉干几处闲机硙,雨过谁家用粪楼。首种渐生还自喜,尚忧难救赤春头。”诗中提到的粪楼,即粪耧,也就是下粪耧种。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中土有耧车制,状如三足犁,中置耧斗藏种,以牛驾之,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随下。又有用粪耧者,用筛过细粪,或蚕沙,随种而下,按此噐可用以种麦,然于耙耖之尾用之为佳。”这段文字可能源于王祯《农书》,只不过将“下粪耧种”简称为“粪耧”。耧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我小时候,耩地的时候,是爷爷拿耧,爹驾辕,我们弟兄几个拉长套。耩地的时候,先把耧放到地头,然后爷爷用毛巾堵住耧眼,之后把种子倒进耧斗里,要往前走的时候,爷爷迅疾的把堵住斗眼的毛巾拿掉放到脖子上,耧斗一边有一个耙子齿,爷爷一边走,一边均匀着摇晃耧把,那些种子就从耧眼里掉进耧脚里。这摇耧可是技术活,爷爷总是不相信爹似得,他活着的时候从来不叫爹拿耧,旁人更别说了,如果力巴刀拿耧,种子出的稀疏不齐的,叫人见了笑话不说,主要是影响产量。如果蓬眼了,种在堆在耧槽里下不去,爷爷一边大声叫着停,一边赶紧拿起毛巾堵住耧眼,之后,抬起耧脚,一点点把塞进里面的种子倒出来,再倒进耧斗里。有的红黏土地,坷垃多,也容易堵住耧脚。我有时候,拉长套,有时候拉砘子。当然,有什么是用牲口拉耧的,主要用毛驴。但我们家是大马,因此人拉耧的时候很多。那个时候,耩地也不是轻巧活,常常看到火辣辣的太阳偏斜了,照的人眼睛睁不开,地还没有耩完,肚子里抠喽喽的,只盼着早点回家吃饭。早些年农具之五耠子其实,现在耠子人们应该还用着,只是用的少了。耠子和锄一样,是用来除草和松土保墒的。当庄稼长到高一些,下锄困难的时候,耠子就要上场了。耠子和犁不一样的地方,只是耠子向两侧侧翻土,而犁是把土地犁出一道沟,向一侧翻土。耠子的构造相对简单的多,用的是两根长木板做拉杆,后面有扶手,扶手下面是一个耠子头铁片,有的干脆用一个V形态的木杈,绑上耠子头就行。比起扶犁,扶耠子就相对简单很多了,但是,如果地太干或者太湿,就不好耠。和爹耠地的时候,都是我拉耠子,地干硬的时候,爹总是努劲的全身往下压耠子,我就绷着身子往前拉,有时候,实在拉不动,我就快走几步,爹就把耠子往上抬抬或者自己也用力往前推。和哥哥耠地的时候,我们是换着扶耠子的,他拉几遭,我拉几遭,和妻子种地的那几年,她很少下地,也只有耠地的时候,我叫她去,她拉耠子,拉几遭累的够呛,便说你当一会儿牛,她就扶,我就拉,有说有笑的,也比和爹和哥耠地有意思多了。耠地是可以用牲口的,一般毛驴最好,因为个头小,好回身,我家没有毛驴,也用马耠地过几次,但是,马虽然力量大,个头也大,不但偷嘴吃,还碰倒了不少庄稼。现在,人们普遍用灭草药剂,耠地的活少了。早些年的农具之六 三齿镐其实,三齿镐是相对于二齿镐而言的,二齿镐用的并不多,只是刨谷茬的时候用一下,后来种谷子少了,二齿镐更少见了。但是,三齿镐却用处多多。比如倒粪。我小时候,人们要积粪肥,粪肥积熰一段时间,要倒开,这个时候,因为粪肥里面都是柴禾个脑杂草乱七八糟的,铁锨铲不动,要用三齿镐抡起来,往下劈,然后往后拽,一点点的鸡刨食似得往外倒。有什么,拉粪的时候,也要用,主要是泄粪。打开车厢,拿起三齿镐,一点点往下搂,这比铁锨省劲。还有卸棒子咕噜,也用三齿镐往下搂,也很快。三齿镐的构造很简单,也就是三个铁棍,打出尖后,后面和手指似得相连着一个铁筒,用来按木把,木把又轻巧又结实的好。三齿镐还有一个用处,就是有的年份秋季雨水大,地里的仁果涝秧了,用大镐刨不了,就用三齿镐,我家记得没有用过,铥叔用过,那一年,他家的仁果糟在地里了,他叫哥哥来帮忙,拿着三齿镐,想来也有些好笑,但是,老天无情,那一年秋季雨水下的涝济济的,庄稼人的心啊,就像锥子扎得一样疼,但是没有办法,好不容易种护的庄稼,怎么能扔到地里不要了呢!早些年的农具之七起粪叉

起粪叉这个名字好理解,就是用来起粪的,但是,名字虽然是这么叫,国人是很聪明的,往往一物两用或者多用。

它主要是用来起猪圈的,因为猪圈里柴禾杂草布条等等,铁锨呢,太死吧,丝丝缕缕的东西挖不动,这个时候,就有聪明人发明了叉子。

原来是木杈,材质不够好,容易折断,后来用铁叉子,只要不是碰到很硬的东西,是不容易折断的。

起粪杈呢,构造简单,就是用三四根铁棍,头上打砸成尖的,后来合拢成一个筒,筒上按上一根木把就行了。

起猪圈这个活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干了,十四五岁吧。

原先是爹起,他往往起个大早,我起来的时候,猪圈外面已经起了很大的一堆粪,臭气哄哄,也热腾腾的冒着气,人不见,只见一会一叉叉的圈肥往外扔,大清早的,爹只穿一个秋衣,最后的粪用铁锨扔出来,就算是起完了。

我家的猪圈不大,三米长,两米宽,差不多两米深。

后来哥哥起猪圈。

之后就是我起,往往是上午起。

猪圈并不是很好起,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里面,丝丝缕缕的,把起粪叉上面的齿都缠严了,有什么不得不倒过来,用手一一捋去上面的缠物。

起先还好起,毕竟浅,扔起来也好扔,但是,越挖越深,越要往上扔,有什么铆足了力气,猫腰撅腚的蹦着高往外扔,一会汗水湿透了衣裳,不敢用手擦脸,汗水太多,就挽起胳膊蹭一下汗水。

起粪叉还用来装粪,泼粪。有时候,还用来装麦子。就是用起粪叉插进麦个里,翻起来举得高高,扔到车上去。

这些年,乡亲们不用圈肥了,也用不着起粪叉了,收麦子用大型收割机,也用不着装麦个了,起粪叉越来越闲置了。

早些年的农具之八大镐

我们这咳敢大镐就做大古奥,就像我们郭村叫做古奥村一样。大镐用处多多,刨地,刨扔果,刨山药等等都用得着。早些年,五公村成立合伙组,四户贫农集中了四十亩地,没有牲口犁地,二十二口人,三把大镐,白天种地,晚上打绳。这年麦子长得好,鬼子下来抢粮,合伙组快收快藏,显出了优越性,抗日县政府奖励一头骡子。我小时候,生产队是有牲口耕地的,单干后,或者两三家伙里着一头牲口,或者自己家买一匹毛驴,很少用大镐刨地,就是我们村一人一口的满仓没有牲口,是自己用铁锨一下一下掘地的。用大镐刨地,一般是种菜刨畦,用大镐比用铁锨省劲,可是,一大镐一大镐刨下去,猫腰撅屁股的,手掌也磨出了泡,我从学校回来,心情不好受,当时年轻,脾气也混,和爹去刨地种菜,爹嫌我刨地不行,还训斥我,我耐不住心头之火,和爹和干了一仗,叫一个队的人看了笑话,不过那个时候,乡亲们挺和美,很多人拉着,拽着,但从此我落了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寻媳妇也就成了问题。大镐主要是用来刨扔果和山药的。我小时候,我们家常年种着这两样庄稼。所以这两样活我是会做的。刨扔果是要一镐镐下来,还要往上一兜,是不能散胎的,刚刨的时候,下镐浅了,扔果钎了还拉拉下很多扔果,下镐深了,费劲不说,土多了也不好抖搂。白土地里好刨,主要是红粘土,干了咔咔咔的很硬,一镐下去崩个白印,费劲的很,湿了也不行,水唧唧的,刨好刨,抖土不好下来。刚刨的时候,大镐找不到窍门,不是深了就是浅了,埋了很多秧,刨多了,就门清了,一棵棵扔果秧刨下来,就像原来长着的一样。刨山药可不是一镐,要四五镐。先是把大镐抬起半人高,在削好的山药拐子一旁轻轻落镐,看看有没有山药,如果有,就躲远一点下镐,接着在另一旁下镐找找,第三镐的时候要举过头顶,狠狠的往下一镐,或者一下子兜出山药来,如果长的山药太多,就要再来一镐。这些年,人们种山药少了,种扔果也是机器收获,只是种菜镐畦的时候,还用一点大镐,别的时候是越来越用得少了。

早些年的农具之九小板镐

小镐是相对于大镐来说的,样式一模一样,也是一个铁板砸扁成方,按上木把,如果大镐是爷爷,小板镐就是孙子辈的。但是,小板镐的用处也不少,可主要的还是镐棒子秸。镐棒子秸这活我可没有少干,猫腰撅腚磨大泡,累死人喽。小子不吃十年闲饭,但那是轻巧活,镐棒秸最小应该在十五六岁的年纪。一大早,爹就起来了,拿着小板镐在磨刀石上一遍遍的磨,还要边磨边蘸水,还要把容易脱把的地方重新订个楔子,还要把楔子缠上布,在水里泡上一会儿。镐棒秸的时候,左手扶着棒子秸,右手抡起小板镐,朝着棒子秸的根部砍去,由于棒子主根须根也不少,有时候一下不行,还要砍两下,原来是牲口耕地,讲究连茬带根的镐净,这就费力气,后来是拖拉机耕地,不怕棒子茬,就可以撒懒耍滑的朝着棒子秸的干部连砍带削的,留一点茬也无妨。镐棒秸最让人担心的是手里磨成了血泡,有时候还不止一个,火辣辣的疼,用席篾挑破吧,立时就流出了白水,不挑破也会磨破的,爹常常说我镐把攥的太死吧,他张开手叫我看,却是没有一个疗破。破了是不能歇着的,还要要紧牙往前镐,有时候狠狠心,死命的攥着拼力的镐,暂时忘记了疼痛,但有时候镐着脚的时候也是有的,不过一般都穿着布鞋,不大厉害。最烦人的是脱把,有时候镐着镐着脱把了,重新按上,但是,按不好,镐两下又脱了,地里没有带着斧子锤子的,只能找一块半头砖楔楔,这是最耽误活的事情。小板镐当然不光镐棒子秸,还可以刨蒜,一镐一镐把蒜镐下来,还可以刨胡萝卜,还可以砍白菜,砍白菜最容易,拿着小板镐,咔咔咔的,一镐下去白菜就下来了,很利落,很好玩的。现在呢,棒子秸秆用大机子还田,再也不用小板镐镐了,但偶尔人们还用小板镐砍白菜或者做些其他的事情。

早些年的农具之十铁耙

拿起铁耙,就想起西游记中二师兄的兵器,九齿钉耙。有时候,没事的时候,也数数铁耙几个齿,有的九个齿,有的十多个也不一定。这里的铁耙不是武器,是用来平整小地块的工具。铁耙的构造很简单,就是由木把和耙齿组成的,但是,搂平地块却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耕地的时候,是要拿着铁耙的,主要就是平整地头,我们叫横头。横头是用铁锨一点点撅的,撅完之后,要用铁耙蹚平。原来这活是爹做,只见他拿着铁耙,弯腰弓背,把高的地方的土搂向凹处,然后,间不断的要用耙齿背砸砸土坷垃。哥哥也平过,我也平过,我实在不是种地的高手,只能算二三把刀,因为我用铁耙平地,总是高高凹凹的,弄不平整,有时候,一溜溜的土仑,真的平地很好的人,平过的地就像一领席,镜平一般齐整。大地里还好,因为大庄稼不怕水足一点,最主要的是菜畦,要很平整的,当然,应该是走水畦,就是前面高一点,一顺的往下凹,但是,不能太凹,又不能太高,太凹了走水很快,前面干了,后面存水了,太高了,又不能顺利到达菜畦边。这就需要细细的平整,有的菜还怕坷垃,要一边搂土,一边砸土块,就像大姑娘绣花一样,要沉得住气,以前拧辘轳浇园,水很少,更得平好菜畦,现在用机井浇地,还好一些。随着现代化工具的发明运用,许多传统农具都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耙作为农家必备农具之一,现在仍有所使用。转自沱河纪事网 作者刘雅林

关心饶阳人〖饶阳论坛〗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wh/5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