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守健烈士——为国不为家 在河北省的青县、沧县、献县三县的结合部,年至年之间,曾经有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县----建国县。当时冀中三专署根据群众要求,在这里以他的名字建立的县。他就是时任中共献县、青县、沧县、交河(今泊头市)中心县县委书记的焦守健(又名焦建国)年8月2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就赫然记载着焦守健的名字。 焦守健,又名焦玉清、焦光瑞、焦建国,曾化名苏一华、肖实等。年9月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留楚乡屯里村。父亲焦银有,是当地有名的乡医,悬壶济世、舍己救人,尤为乡里所称道。焦银有养育守成、守健、守信、守封四子,均于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先后参加革命,被誉为“焦氏革命四兄弟”。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饶阳早期的播火者,在饶阳县屯里村及周边村庄点燃了革命火种,当年的“焦家小院”成为了进步人士的聚集地,后来还成为村、县团委的驻地,当时素有小“莫斯科”之称。 焦守健所出生的屯里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村民素以勤劳和刚烈著称于世。公元年,“燕王扫北”时,该村被杀的只剩下焦、张、计、郭四姓。焦守健一家便是仅存的四个姓氏其中之一。也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土著”。加上父亲是本地有名乡医,既是医生,又兼做药品生意且医术高超,不但家庭条件好于一般村民,其家庭的社会地位也高于常人。所以,焦家的孩子们与当地的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有着更多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仅仅几个月时间,华北的天津、北京、保定等大片国土沦丧于敌手。国民党军队及党政机关仓皇南逃。冀中的政治舞台上成了暂时的真空地带。而在民族危亡之际,焦守健承担起了民族抗战的重担。 在中共直南特委宣传部长吴立仁的指引下,焦守健成为饶阳地区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并指示各县迅速整顿健全领导机构,大力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活动。不仅如此,焦守健还担任了抗战时期的中共饶阳县委第一任书记。任职期间,他坚持党的抗日方针,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他还先后建立了抗敌后援会、抗日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为饶阳抗日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县抗日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卓有成效。因此,饶阳县被冀中区委评为“抗日根据地模范县”。《冀中抗敌》报还专门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但在成绩面前,焦守健毫不居功自傲,别人谈及他的光荣成绩时,他总是谦虚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饶阳人民。” 焦守健一生未婚,生前曾有多人为其介绍对象,也有女同志向他表露心迹,均被他婉言一一谢绝。他常以:“国仇未报,家仇未雪,只宜奔走风雪地,岂能涉足温柔乡”自励,立志中国不解放决不结婚。他“为国不成家”的行为,被时人传为佳话。 焦守健烈士有刻苦学习的习惯。他有一个文件包,里面有一块油布,包着抗日书籍和党的文件。文件包始终不离开他的手,走路挎在肩上,睡觉当做枕头,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他常说:“党的文件就是革命的武器,奋斗的方向,没有它们,将一事无成。” 焦守健烈士作风朴实,生活简朴。虽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经手过党组织的大批经费,但他体谅党的困难,严守党的纪律,把钱用在党最需要的地方,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一次,他带领另外两名同志到滹沱河对岸去开展工作,在上了渡船后,他拿起船上的竹篙帮助船夫撑船,当发现水不太深时,十分懊悔不该租船过河,过了几天,在一次党的生活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河水不深,我们能蹚水过河。我们何必交3个铜子儿的船费呢?这3个铜子儿是党员的党费,可是他们的血汗钱啊!”再有,他宁可自己挨冻受饿,也从不动用党的经费。他常年不穿袜子,数九寒天仍是单鞋。身上穿的夹袄,是用别人送给他的旧棉袍改做的。一物穿三季,春秋是夹袄(双层布做的衣服),冬天就絮上棉花当袄穿。清贫至此,可见一斑。 焦守健牺牲后,18大队的全体指战员和青、沧、献县党政负责同志在子牙河西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方圆几十里的党政负责人和乡亲们都纷纷赶来,由代理县委书记牛锐敏主持,宣传部长宋孟明致悼词,宋孟明话还没有讲完就哽咽地讲不下去了,整个会场一片呜咽的哭泣声,为我党我军失去了这样一位好干部、好战士而伤心落泪。 年4月8日,由河北省民政厅主持,将焦守健烈士的骨灰迁至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安放。同时为其雕塑铜像,以示纪念。 年7月焦守健烈士入选河北抗日根据地杰出共产党人名录! 不仅如此,焦守健烈士的事迹会被后人传唱,他的形象会被后人牢记心中,他的精神我们会永远传承下去!我们要让他精神的光辉永远撒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永远印照在这个美丽的国家里!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