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确定了许多新任务,其中“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新命题纳入新时代第一阶段任务中,并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这无疑给城市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压上了担子——新时代,城市管理要走上城市治理之路。 如何走好新时代城市治理之路?首先要深刻理解城市治理是社会治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城市治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民生福祉;其次要准确把握其基本要求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第三要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化标准。 一、走社会化之路,筑牢治理基础 把握现代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确立综合治理视角,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彰显公民、社会组织的治理主体、事业依靠地位,提高城市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积极搭建城市治理的社会化载体与平台,最大限度开放城市治理的公共空间。引导公民、社会组织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创新运用政策扶持、利益引导、商业运作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进入城市服务管理领域,将事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推向市场。 支持相对人建立自治组织,推动相对人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推动治理方式从命令向协商、从单向向合作、从强制向引导、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推进城管进社区,做实社区第四级网络,向下延伸服务触角,探索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走法治化之路,做实制度保障 深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城管领域的实践,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健全城市治理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杜绝暴力执法、执法经济现象。 改进执法方式,综合运用指导、奖励、扶助、调解等非强制行政手段,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纷争。 完善行政复议、诉讼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便捷有效的权利救济途径,有效纠正城管的违法、不当行政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健全法治监督体系,推动法律、社会、舆论、群众、党内综合监督。 加强普法教育,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推动形成普遍信仰法律的社会氛围,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价值共识。 三、走智能化之路,激发驱动力量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利用新兴科技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市政公用、地下管网、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建设。 推行服务管理执法全过程信息化,探索快速处置、非现场办理模式,提高工作效能。加快数字化城管向智慧化升级,实现城市治理的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 建立城市治理数据库,加强治理要素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为决策提供精准依据。提升数据标准化程度,打破信息割据,促进深度融合,建立城市环境秩序、基础设施、交通运行、供水供气、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方面的防控处置机制。 坚持创新思维,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据挖掘、研判分析,进一步找准科技手段服务城市治理的切入点。 四、走专业化道路,提升治理效果 要通过专业化分工,让具备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及服务技能的专业人员,按照专业化管理标准,运用专业化手段开展治理、服务,解决专业问题,提高城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治理主体组织机构、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的合理化,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的科学化,管理过程、具体制度、效果评价的标准化,管理服务手段、互动过程的信息化。 要重点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专业化的城管队伍,提高人员在意识、技能、操守、形象等方面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要培育大批有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和服务机构,形成持续稳定的专业服务队伍,改变机构资质不全、人员不专业、队伍不稳定的现状。 赞赏 长按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