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能看好 http://m.39.net/pf/a_4473345.html 陆丰市博社始祖登瀛公史迹 钩沉 ——拨开历史迷雾, 发现伸公裔孙。 广东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蔡水彬 甲西镇博社村像一颗明珠,坐落于广东省陆丰市东南沿海边上风景如画的原野之中,是当地比较闻名的蔡姓大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村。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蔡姓从福建莆田迁此。”于今历经八百多年。历史的长河犹如散落的珍珠,似乎显得有些零乱。但只要你认真去串连,你就会发现,原来是那么灿烂辉煌。对博社始祖登瀛公,我们能从那散落的史迹中钩沉遗珠,而让它发出耀眼的光芒吗?笔者不揣固陋,想把自己考证的意见逐一道出,以便有幸获取各位宗贤的教正。 一、博社蔡氏家祠——源远堂 一直沿用旧称“蔡氏家祠”的老祖祠——“源远堂”耗资一千多万元,已经重建完工,目前正待时择吉晋主。经博社和夏灶两地理事会研究决定,“源远堂”家祠准备供奉登瀛公祖孙三代之神主牌位。正如《道德经》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拟晋主之神主牌为:宋始祖考诰赠乡进士登瀛蔡府君、妣诰赠太孺人庆源陈氏妈神主。宋二世孟房祖考庠生朝科光阳蔡府君、妣赠孺人勤德林氏妈之神主。宋二世仲房祖考太学朝翔泰生蔡府君、妣赠孺人克家李氏妈之神主。宋二世叔房祖考太学朝朴惠我蔡府君、妣赠孺人克清简氏妈、妣赠孺人淑清陈氏妈之神主。宋二世季房祖考庠生朝材宣义蔡府君、妣赠孺人慈顺卓氏妈、妣赠孺人克慎陈氏妈之神主。孟房:元三世祖考英朋府君、妣惠端李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达府君、妣慈家陈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俊府君、妣慈祥陈氏之神主。仲房:元三世祖考英兴府君、妣慈勤古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典府君、妣慈俭史氏之神主。叔房:元三世祖考乡进士循州儒学教谕英敏讳班府君、妣孺人淑慎黄氏、妣孺人勤懿林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明府君、妣慈德陈氏之神主。季房:元三世祖考英进府君、妣勤惠黄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迪府君、妣勤德仵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连府君、妣勤家李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迎府君、妣勤良庄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造府君、妣勤顺范氏之神主。元三世祖考英运府君、妣勤俭萧氏之神主。(注:上列神主牌按“生老”编写,均为繁体字。为上一届博社理事会与夏灶理事会议定之方案。届时以晋主入火前二地决定之意见为准。) “源远堂”家祠,占地面积四百九十九平方米,三间三进二天井,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梁架结构,中间直进有头门、中堂和后殿,左侧中间向南开一小门,后殿正堂设置祖龛,供奉祖先神主,中堂也叫享堂、拜殿,是子孙祭祀和族内议事的地方。“源远堂”前为村之广场、广场前为一半月形池塘,池塘与广场交界之中间建有戏台,与“源元堂”之正门相对。听说“源远堂”大门外广场两侧,原有立旗杆夹,但因解放后县里一直把博社当作历次政治运动的先进示范点,致使“源远堂”之旧神主牌和旗杆夹均荡然无存。笔者据史志记载,仿照广州陈家祠出土旗杆夹的书写格式,拟出八对旗杆夹正面刻写之内容,供博社宗亲参考:①元乡进士循州儒学教谕臣蔡班立。②永乐甲午科举人宣化县儒学教谕臣蔡奂立。③永乐丁酉科举人臣蔡颖立。④永乐癸卯科举人新昌县儒学教谕臣蔡琯立。⑤嘉靖辛酉科举人迁江县知县臣蔡兰立。⑥万历壬午科举人饶阳县知县臣蔡春迈立。⑦雍正庚戍科恩进士臣蔡殿清立。⑧光绪乙酉科举人臣蔡赐爵立(均应用繁体字)。其中殿清公为登瀛公十二世孙,从夏灶湖口村移居湖田村。赐爵公为登瀛公裔孙,迁居归善(惠东县)。封建朝代,考取举人、进士等功名后,官府不仅授与爵禄,还赐与旗帜,竖立在祠堂前之旗杆夹石中,其作用一为光耀门楣;二为激励后人。文功名旗杆夹石头雕成笔峰;武功名则雕刀戟或麒麟。 再从地理风水的角度看,“源远堂”后坐甲东镇之奎湖山尖,前对人头山(旗形)下左右两小山中间之凹处正中,甲山庚向兼卯酉,庚寅分金,坐心宿五度,内外天井均放辛水,面前半月形池塘则出丁水。按清朝地理学家张觉正所著之《阳宅爱众篇》所论,属兑门动宅,他的断语是:“主居者丁财两旺,功名显达,万事亨通,可称完璧。”因“头层是绝命金星,金生二层文曲水,水生三层贪狼木,木临震宫,星宫比合,是为木归本乡。”此乃“木星临震化作林,丁财两旺福禄臻;子孙多才登科早,富贵双全甚宜人。”不信者勿听可也。 对于“源远堂”的建造年代,一说始建于明代万历八年(),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笔者认为,万历八年为“源远堂”修建的时间而不是始建的时间。它应是始建于元朝年或年之后至明朝洪武十七年之前,由其十三个孙子在原祖居地上建成蔡氏家祠,依据如下:①据《惇叙堂族谱》记载,登瀛公神主牌上写明“诰赠乡进士”、陈氏妈“诰赠太孺人”。显然是其孙英敏班公在元代考取乡进士并授循州儒学教谕之后,才受到朝廷的封赠。这也是博社与夏灶传承关系的铁证。而班公考取乡进士的时间早则在年(元朝此年才实行科举)之后,晚则在年(科举考试废止后于此年恢复)之后。②“源远堂”不可能晚建于为祭祀英明十三公而于洪武年间建造的孟季家祠“追远堂”。③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明初规定了官家宗祠沿用宋代制定的《家礼》之旧制,只可祭祀祖父母、父母二代。洪武六年又复颁了这一规定。直至洪武十七年,明朝统治者才采纳胡秉中的建议,允许将祭祀二代改为曾、祖、祢三代。成化十一年,国子监祭酒周洪谟上疏建议整顿宗祠之制,皇帝准奏,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之后,庶民之家可立家庙。从《惇叙堂族谱》记载的神主牌中则可证明,“源远堂”只供奉登瀛公父子二代。而其孙英明公去逝后之所以不能入祠而不得不另行建造孟季家祠“追远堂”用以祭祀英明十三公,正是限于洪武十七年之前的这项规定。据此我们可以断定英明十三公应是洪武十七年之前去世,而蔡氏家祠“源远堂”始建于洪武十七年之前或元代后期。 二、《蔡氏惇叙堂族谱》 《惇叙堂族谱》是博社仅存的非常珍贵的清代旧谱,对这么重要的族谱资料,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呢? 1、《惇叙堂族谱》作者:蔡昌明、字哲臣,乳名庆,生于同治八年()已巳年正月二十七日寅时,六岁失怙,母守贞,十六岁娶妻朱氏,二十六岁赴县试,为邑庠生。是登瀛公二十世孙,也是孟房五世祖西畴公之裔孙。 2、有关太始祖襄公之记载:西畴公家祠“受禄堂”“立祠在大祖祠(源远堂)右边,到前清光绪年间,哲臣之胞叔世畅董理修整祠宇,正立太始祖端明公神主而祀之。端明公讳襄,字君谟,宋封端明殿大学士,端明公之称,实官职也”。夏灶湖口村光绪七年修理仲房祖祠,记载的神主牌为:“太始祖考端明殿大学士谥忠惠讳襄府君、妣勅封郡君夫人谥端荘葛氏蔡太妈之神主。”夏灶季房祠堂至今仍供奉太始祖襄公和葛氏妈之清代神主牌,可见博社与夏灶的记载和做法一致,确属襄公之后裔。 3、有关先祖莆田居住地之记载:“祖居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红花井边或曰红花巷第三门闾。”夏灶家谱之记载为:“先世居兴化府莆田县庵(涵)头堡红花巷。”两地记载地址一致,都是莆田红花巷。“省”为清朝所置,明朝把卅一级称“府”,按当时的称呼,宋先祖承直郎公居住地是:“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涵头堡红花巷第三门闾。” 4、关于“源远堂”神主牌之记载。龛内神主:“一世祖考诰赠乡进士登瀛府君之神主,一世祖妣诰赠太孺人庆源陈氏之神主。孟房祖考庠生光阳府君神主,仲房祖考太学泰生府群神主,叔房祖考太学惠我府君神主,季房祖考庠生宣义府君神主。孟房祖妣孺人勤德林氏神主,仲房祖妣孺人克家李氏神主,叔房祖妣孺人淑清陈氏神主,季房祖妣孺人慈顺卓氏神主。”(均为繁体字) 5、关于二世、三世叔祖子孙之记载。“二世二房、四房叔祖皆有子孙盛传博社并近地,惟二世三房叔祖,其子孙移居陆丰县下灶数十乡,螽斯衍庆。三世祖英明十三公,娶慈德陈氏妈,或言是二世三房叔祖惠我公之子,不幸早世,长四房共承其祀,建祠在本乡右畔。”“祠龛内神主共六身:三世祖考英明十三府君神主,三世祖妣慈德陈氏孺人神主。孟房祖考开浓府君一位神主,季房祖考开创府君一位神主。孟房祖妣克宽李氏孺人神主,季房祖妣克柔范氏孺人神主。”对移居下灶子孙和英明公,该谱并称为“二世三房叔祖”。但对英明公用“或言”二字,不是十分肯定的口气,有据说据传的意思。由于英明公“不幸早世(逝)”,估计当时陈氏妈还在世,也许由孟房和季房四世祖承嗣正是她的主意。这意味着博社八分之一的田产归承嗣者所有。而此时惠我公可能已经去世(疑葬凶地而致次子早逝),如果惠我公在世,不管他与班公父子之间感情是好是坏,都会安排班公的儿子承嗣。因此笔者怀疑班公与英明公并非一母所生,也许正是班公生母简氏妈早逝之后祖父祖母一直护着他,用功勤读,终于考取功名,而把朝廷荣誉职衔申报给祖父、祖母,足见祖孙感情之深盛过父与母。为尊者讳,本不该多言,但有些疑点,一吐为快,有请老祖宗见谅。有可能惠我公、英明公、陈氏妈先后在元朝去世,而元朝不准汉人坟墓立碑,现存海陆丰地面那些有坟头而没有墓碑的“江西坟”,即是当地元代先人之祖坟,因那时风水先生大多来自江西,他们所建造之坟墓便被称为“江西坟”,而实际上并不是江西人之祖坟。由于没有碑记,因此导致惠我公、陈氏妈等坟墓失扫而不知所葬何处。 6、康熙六年沿海迁界之祸。据《惇叙堂族谱》记载:“清康熙六年,诏令移界六十里内地,大军临门,我祖绍孝公(十三世)闻命惊惧,上收神像木主,下收家赀契券,犹幸祖妣李氏妈粒积白金六十两,食用始免亏缺,公担财物,妈抱幼男,路遇军兵数次,均以匿迹丛林而安,险阻备尝,艰难万状。避祸三年,始得复界,归到博社,房屋焚毁一空,统计全乡逃难数千人,仅存一十八人。我祖谢天谢地,保佑合家安全,遂移居甲子城内西南社而创业焉。”这段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博社当时迁界的情形,全乡逃难数千人,三年后复界回乡仅存一十八人。(未知此后是否有人陆续回乡?)说明博社三个房头之人已大部分散居他乡,而现在博社居住的一万八千多人,仅仅是三个房头人数的一小部分,也即是那些当时回乡(还有以后陆续回乡)居住的人所留下之后裔。以致明代那几位举人蔡奂、蔡颖、蔡琯、蔡兰、蔡春迈,现在已没有直系裔孙在博社居住,连明代《重修斗门碑记》记载的四位族长——乐山、千二、乾四、刚性之后裔也未发现至今仍在博社居住。而移居下灶的三房子孙却避过了此劫,现在留居夏灶二十二个乡村的蔡姓人口共二万多人,按此平均数计算,博社大房、二房和四房的实际人口(包括移居外地人口)应在六万人以上。 因编幅关系,对《惇叙堂族谱》的其它内容,恕不赘述。 三、《重修斗门碑记》。 文曰:“祖登瀛公,自福莆来,始居东歧堡,再世而迁桥头,三世而迁博社,继又卜吉而转桥头永为世居,以博社额其里焉。昔在博社祖置田产如下:澳洋、环田、岭下、红鹅塘、鹧鸪山等处,皆山谷远景。本里旧有石桥而未有斗门,故名桥头。后族众繁庶,肥脊不一;迨成化十二年,四房族长:乐山、千二、乾四、刚性,四公始首报咸田围大坝而立斗门。历二百有余年,至万历末,渐已圯坏。余父惺公,注念修筑而未及为;今凤仰体父志,目击时艰,乃于崇祯辛未年冬,僭首捐金十两,佐以族众相率,捐凑四十余金,鸠工筑作;而群后生不却勤,渠咸多所奔走焉。用是二月余吉成,庶称完固,可垂不朽。倘历年久长,异日复有圯坏者,若子而孙辈亦宜仗义以扶达业,盖不独通族田产自攸关已也。兹故记之,以示来世知所自本,且力以持纪纲云。——时崇祯十一年戊寅仲冬之吉,原任琼山县儒学训导蔡若凤撰置。”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乡土资料和家族史料。它如实地记载了登瀛公创置博社的历史和所创祖业的田产范围,以及后世子孙为守好祖业所作的努力和成果。有人提出,《斗门碑记》写“祖登瀛公,自福莆来”,并没有说从鲁阳来,是否有误?笔者认为《斗门碑记》这样表述是完全正确的,它有力的证明了登瀛公是从福建莆田老家迁来博社定居的,而那里正是襄公的子孙后代所居住的地方。当然,登瀛公也是与其父承直郎公一起“自福莆来”,只是在鲁阳居住的时间不长即来博社定居,而父兄则留在鲁阳居住,这与《斗门碑记》的表述并不矛盾。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就是《斗门碑记》的记述:“迨成化十二年(年),四房族长:乐山、千二、乾四、刚性,四公始首报咸田……。”这一记载为博社与夏灶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佐证。它的重要意义是:①乐山公是班公曾孙,所处年代年为其曾祖父班公洪武初年从博社迁居下灶提供了时代推算依据;②写明博社为四个房头,而博社三房由惠我公之长子班公子孙代表。至于乐山公为何排在四个族长之前,那是因为他的辈份最高,他是登瀛公之六世孙,而千二公为仲房八世祖,刚性公为季房八世祖,乾四公应是孟房之八世祖。按辈序排列,理应如此。③说明当时博社还有八分之一的田产(包括咸田)属于下灶。(这已成历史、现在绝不可能去要此田产,否则会被说成神经不正常)。乐山公为夏灶季房华峰公之第四子,据夏灶旧谱记载:三世祖讳华峰公,“产下五男,长归畴公系邑庠生,次松壑公好赌被父逐出,创居归善白云、三东岗公、四乐山公、五平岗公亦出居归善地方。”按此记载,次子和五子迁居归善,长子、三子和四子似是留在本地,而夏灶季房现只有其长子和三子的子孙,并无乐山公的子孙和坟墓,听说博社宗亲文雄、文洲曾在附近山坡发现明代乐山公之墓,而两地理事会尚未去确认。按当时记载,乐山公之三兄东岗公“富累巨万,田连阡陌”。其女嫁给本县沄冲乡林姓,送嫁的田园就有一百二十亩之多(后引发纠纷)。而此时乐山公作为三房的族长,代表夏灶参与围咸田堤坝和建斗门,有可能会带去一笔可观的资金,当然,劳动力方面则只能依靠博社当地。那时四个房头应是亲密无间,毕竟在六、七、八代之内,而同心协力,终获成功。也许此后乐山公就在博社居住,而一直到去逝。 四、鲁阳和博社祖坟碑记。 1、念六公墓碑文:“崇祯二年季冬吉修、宋高祖念六蔡公墓、孙XX、XX、XX、XX立。” 2、宣义郎公墓碑文:“嘉定二年已巳、宋鲁阳始祖、考宣义郎蔡公、妣安人莫氏墓,万历二十六年戊戍重修。” 3、承直郎公夫妇之墓位于惠来县鲁阳网地山,此地有一山脉从北往南逶迤而下,形如网索,山脉尽头是一个椭圆形的大池塘,其形像网,是“鱼翁撒网”名地,承直郎公墓在山腰左上方,而颖川陈氏妈墓在山腰右下方,穴点两手拉网索之着力点(左手在后,右手在前),留心观察名墓,有时你不得不佩服古代地师点穴之高明与精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承直郎公墓碑文:“嘉定丁丑年仲冬立、永乐辛卯冬九代孙乡进士蔡琯修,万历辛丑年仲春吉旦修,宋先祖考承直郎公墓,孙良平、良顺、朝科、朝翔立。” 4、颖川陈氏妈墓碑文:“嘉定丁丑年冬立、万历辛丑年仲春吉旦修、宋先祖妣颖川陈氏墓、孙良平、良顺、朝科、朝翔立。”(注:承直郎公忌辰为三月初二日。颖川陈氏妈忌辰为二月十五日)。 5、纲曦郎公墓与牛七郎公墓之碑文均已磨损,也没发现原有碑文之记载。 6、纯轩公墓旧碑碑文:“万历四十年壬子季冬吉旦、明考冠带纯轩蔡公墓、男汝章、汝辉、汝晦立。” 7、登瀛公墓碑文:“万历拾有玟年春三月吉旦修,宋始祖登瀛蔡公、庆源陈氏之墓,进士拾壹世孙春迈、宗子春富等立。” 8、庆源陈氏妈墓,葬在后径乡上洋蛤地、坟头为半圆形石碑,碑文已磨损,属宋代古墓。(未见重修之痕迹。)据夏灶旧谱记载:“宋始祖考登瀛公葬在博社乡右片,甲山庚向兼卯酉分金,坐心五度向毕三度。陈氏妈葬在后径,丙山壬向兼午子。”(注:原碑文均为繁体字) 从上述祖坟碑文记载中,我们如何认定他们的上溯世系、而与福建莆田的世系对接呢?对此,曾有三种说法可作参考: 1鲁阳老前辈海水宗亲提供的念六公衍派:“念六公在南宋末期,由于外蕃作乱,入侵中原,人民生活受到涉及。因此,于度宗末年(公元一二七四年),由福建省莆田县后沟乡芒株巷八角井迁徙入粤,创基澄海城,子可富嫌受海潮不宜,暨妻李氏携二子宜成、宜顺再迁在潮阳县西北部的东陇洋(时未置惠来县,隶属潮阳)建基,又嫌地湿不宜居家而移居井尾,后来公又觉此地不宜创业发展,故带长子宜成再迁往鲁阳(原称凤阳,也曾改称琴阳)安居创业,李氏妈与次子宜顺守居井尾。念六公率葬澄海境,为追奉先祖,井尾和鲁阳两地各竖有墓碑,碑文曰:宋、高祖念六蔡公墓。一世可富葬在本村之右侧关刀石尽头,立穴乾巽戍辰分金,妣李氏葬在井尾村后。二世宜成葬在关刀石西南侧,妣廖氏葬在一世祖坟前下面。三世元泉葬在港埔林妈坑,妣廖氏葬在红山坪;三世元杰葬在倒吊蚝、妣夏氏葬在英厝坑。元泉传四子:章葵、章武、章福、章宏,兄弟四人能文善武,且武艺出众,虽无受封,也被四邻称为将军。这对当时结伙营寨的盗贼犯科作歹的打击和影响很大。因此,后来崔天德、伍豹掌二大贼枭便串通内坑村贼寇李文营,集结了三百名匪徒,在正月十三的开灯日,乘全村的人在喜吃丁酒,毫无防备之时,围袭村庄,我族男女老幼尽遭屠杀,唯五世呈琪之子亚贞,幸有李姓舅父出面讲情担保,才免遭于害。后改名继祖,正配陈氏无育,偏室吴氏,公葬在英厝坑蛇地,妣陈氏葬在喜鹊含枝,妣吴氏葬在曲溪村后。七世纯轩葬在林厝埔倒吊莲,妣李氏,传四子:长子牛七郎葬在宫埔眠牛听钟,立穴癸丁,牛七郎公虽有成家,后失传,由宣义郎长房长子继承,子孙有部分居住连城。次子宣义郎,率葬尾寮牛地,立穴癸丁向。三子纲曦郎葬在芼后象鼻尽头,立穴癸丁分金。四子承直郎葬在网地,立穴癸丁分金。以可富公为一世起牒:和善启传世,隐乐当思源,闽蒲基宽信,农发澄子维,允孟学德明,新禹国齐家。”(鲁阳海水提供) 2博社奇流宗亲所定的世系为:太祖惠州知府忠甫贞元公——鲁阳太学念六公——兰房纯轩公(桂房纶轩公、腾房经轩公、芳房纬轩公)——纯轩公长子纲曦郎道山公、次子宣义郎道河公、三子牛七郎道海公、四子承直郎道德公。 3、夏灶家谱抄录《河婆族谱》之“蔡氏莆田谱引”世系(节录):襄公——旬公——传公——楙公——吁公——谭公——袤公——覿公——朴公——班公、旺公。 上述三种说法都不相同,使人有无可适从之感。对此,笔者认为,对承直郎公的上接世系,应以《莆阳蔡氏宗谱》为依据,以承直郎公所处时代之年份和辈序为线索,以承直郎之官职称呼为衔接点,再结合其他旁证材料,排除误传误信,才能正本清源,找到承直郎公真正的上接世系。按此观点,特将考证分析意见综述如下: 一、忠甫公不是承直郎公之祖先。 据《莆阳蔡氏宗谱》记载,十二世忠甫公排行廿一、端甫公排行廿三、淳甫公在端甫公五兄弟中排行第二,也就是说淳甫公在十二世诸位堂兄弟中,与排行廿一(忠甫公)、排行廿二(名字未明)、排行廿三(端甫公)之年龄最为接近,应属同时代之人,十二世人数众多,排行密集,此四人既然排行靠近,年纪相差应是不大(似在十岁上下)。而淳甫公年考中进士并任东莞县尉时,承直郎公已先此于年去世,且已有子有孙,他的年龄肯定比忠甫公大,由此可证承直郎公绝不是忠甫公本人,更不可能是他的子孙。而据《惠州府志》记载,南宋年间,莆田蔡姓并没有人在惠州任知府,《莆阳蔡氏宗谱》对忠甫公也没有任何官职之记载,何来惠州知府忠甫贞元公?莆田襄公系属世宦之家,正如《戡公序》所说,自忠惠公之后,“自工部而下,位侍从者四人,赠官一品者二人,登儒科者三十余人,占仕籍者七十余人……。”莆田保存有完整的《历任官职表和乡贡录》,如有任职岂会漏记?至于“兰桂腾芳”四大房之说,因明代纯轩公墓旧碑的出土而被证不复存在。而道山公实是海丰县鹿境蔡氏之始祖,他的坟墓在海丰,怎么会是鲁阳之纲曦郎公墓?而近期北池蔡姓也不认同鲁阳牛七郎公墓是其祖坟。所谓道河、道海、道德以及个别宗亲所传之政殿名字,均缺乏旁证而很难自圆其说。 二楙公不是夏灶、博社先祖承直郎公之祖先。 近有网友出示《惠来县志》记载:“蔡琯,龙溪都人,永乐二十一年()举人。”并以此证明蔡琯不是陆丰石帆都博社人。——这是一个不可出错的原则问题,据《明嘉靖海丰县志》记载:“今上三年(指嘉靖三年即年)析龙溪都六图之地为惠来县。”而此后所编的《明嘉靖惠州府志》认定“蔡琯,新昌教谕,海丰人,永乐二十一年乡举。”《清乾隆海丰县志》内容最为丰富,“既记分疆之前事,又有分疆之后的介绍。”(《明清海丰县志》校注本前言)该志《选举,乡榜》记载:“明,蔡琯,永乐癸卯科,任新昌教谕。……汪巨瀚,惠来籍。……张庚,康熙壬子科,惠来籍中,任青浦知县。”显然,如蔡琯为龙溪都人,则应像该志所记后二人那样,加注惠来籍。而该志如此记载,足证蔡琯并非惠来人。而乾隆十年所编的《陆丰县志》则写明:“癸卯,蔡琯,石帆都人,浙江新昌教谕。”近代,由吴福钦主编的《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录》也认定:“蔡琯,石帆都(今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人,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科举人,任浙江新昌县儒学教谕,掌教学之职,官秩正八品。”惠来建县之前,龙溪都属海丰县,我们从明清惠州府志,海丰县志和陆丰县志中,根本找不到“蔡琯是龙溪都人”的依据,那么,在蔡琯考中举人()一百年后()才建县的惠来所编的县志,其记载有何依据?我们只能理解为,蔡琯之子孙迁往龙溪都居住,便附会其祖蔡琯为龙溪都人,并据此编入《惠来县志》。或因承直郎公葬在龙溪都(鲁阳),碑文记载“九代孙乡进士蔡琯修。”便把蔡琯当成当地龙溪都人而写进县志。而蔡琯实为石帆都人,应属登瀛公之八世孙。蔡琯永乐辛卯年()重修承直郎公墓时还未中举,修后一纪()便考中乡进士,也许是他的善报。到万历辛丑年()重修时才把乡进士刻进去。而此时所修之承直郎公墓和颖川陈氏妈之墓,规模较大,耗资不在小数,是谁所修虽没具体说明,恐怕当时只有博社才有此经济实力。而此前(年)博社春迈公与宗子春富等也重修了登瀛公墓,说明此一时期对修祖坟相当重视并有雄厚之经济实力。也就是说,博社与承直郎公以及蔡琯之间的关系那时是清楚的。至于博社与夏灶的传承关系已多处论证,不再赘述。现在说到楙公,查遍《莆阳蔡氏宗谱》,楙公所属世系,均没有任承直郎之记载,据此即可断定楙公不是承直郎公之祖先,当然也就不是博社和夏灶之祖先。 三纲曦郎、宣义郎、牛七郎和承直郎不是兄弟关系。 1、《莆阳蔡氏宗谱》中,任宣义郎的有二人:十二世及甫公和十四世宗亮公,任承直郎的共三人:十一世庚公、十一世庠公和十二世端甫公。并没有宣义郎与承直郎为同胞兄弟之记载。 2、先祖居住地不同,海水宗亲所说的先祖居住地是莆田县后沟乡芒株巷八角井;而博社与夏灶所说的先祖居住地是莆田县涵头堡红花巷。 3、宣义郎公墓碑刻“鲁阳始祖”,如海水宗亲所说的牛七郎(或奇流宗亲所说的纲曦郎)为其兄,则其兄才是鲁阳始祖,宣义郎按理不能称“鲁阳始祖”,足证牛七郎、纲曦郎不是宣义郎之兄,而很可能是他的二个儿子(即现在鲁阳所称二房、三房之祖先)。由于年代久远,也许过去弄不清楚这四个郎是人名还是官名,以为他们都属“郎”字辈,便当成是四兄弟。也有可能宋高祖念六公墓有四个孙子的名字而当成四个房头,其真情也许只有鲁阳自己才清楚。 四念六公不是承直郎公之祖先。 宣义郎公墓于万历戊戍年()重修,是一座普通的祖坟。而承直郎公墓于万历辛丑年()重修,其规模则相当堂皇气派,不仅墓町阔大,两旁还立有石狮,祭台石正面则书“福禄寿”三字,其墓碑与同时重修之颖川陈氏墓碑不仅石质属于上品、且书写字体齐整,应是出于当地书刻名家之手。两郎重修之墓相距时间只有三年,但却显示二地经济实力之差距。而崇祯二年重修之念六公墓之碑,石质粗糙、碑面不平,就像一条普通的灰岗岩石条刻几个字立在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坟头上,一看就知道是普通人家所修的祖坟(与之相邻之明代林泉隐士墓则非常堂皇)。如博社有参与修坟,以当时几千人的实力,断不至此。而鲁阳良平十五代孙蔡博,其望姑行山坟墓碑文为:“明凤阳祖考蔡博、乡进士、江西瑞明府XX、崇祯七年仲春吉。”也就是说崇祯二年重修念六公墓时,他还在世,如他有参与,也不至于穷到连一块像样的墓碑也买不起。那么是谁在崇祯二年重修念六公墓?我们只能理解为纯轩公之子孙辈所为。纯轩公之父遇贼屠乡、劫后余生,纯轩公于万历四十年()去逝,至崇祯二年()相隔一十八年,纯轩公生有三个儿子,加上孙子也就是一家人之规模,要靠此一家人的实力来重修念六公墓,确实很吃力,也就难怪念六公墓碑那么粗糙,以致四个孙子的名字只剩下一个“元”字,如此境况对于当时纯轩公子孙辈来说已是非常难能可贵,且孝心可佳。对于念六公,我们以往理解为排行二十六,而实际上也可理解为“纪念六世祖”之纪念性坟墓(如衣冠塚之类)。而海水宗亲所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宣义郎公墓既称“始祖”,其父必不在鲁阳。如此说成立,宣义郎公就是襄公之七世孙。查《莆阳蔡氏宗谱》,七世任宣义郎的只有楙公之孙诜公之长子及甫公,官授宣义郎,次子浚甫生二子。宣义郎为长子,长子不能失祀,既在鲁阳定居,湏建一纪念性之祖坟供子孙祭扫,或许这便是念六公墓之由来。诜公为庆元二年()进士,而宣义郎公于年去世。我们不清楚诜公中进士时是青年还是中年?宣义郎公去世时是中年还是晚年?所以一时也难以定论,只能作为一条线索去考虑和考证。 五承直郎公为武公之子、戡公之侄。 1、夏灶多本家谱记载:“班公系忠惠公之九世孙也。”以此上推,则承直郎公为襄公之六世孙。明嘉靖四十年()辛酉科举人蔡兰自称为襄公十七世孙,按此推算,他与万历壬午科()举人蔡春迈同为登瀛公十一世孙。可见那时的上溯世系是清楚的。而笔者为夏灶十八世“仁”字辈,应是襄公之二十六世孙,也是叔度公的第九十八代孙。 2、戡公乾道二年()考中进士,五十一年后()承直郎公去世。从伯父与侄子之年龄和时间差距上看,比较切合实际。 3、从宁宗年间所对应的襄公六世孙、七世孙中,《莆阳蔡氏宗谱》记载任承直郎的共有三人:①十二世端甫公,乡贡、官授县尉、承直郎,子名在,是进士。显然不是鲁阳之承直郎。②佃公曾孙、十一世庠公,子名喆,居晋江东石。也应不是鲁阳之承直郎。③最后只剩伸公曾孙、戡公之侄十一世庚公,字明父、行十八,武公之子,官授承直郎、政和知县。其夫人及子孙均无注明。此人很可能就是鲁阳之承直郎。 4、登瀛公之夫人为庆源陈氏,一直以来,都以为庆源是陈氏妈之名字,但笔者觉得,“庆源”二字实在不象女人之名,会不会象颖川陈氏妈那样,是一个地方名称,因古代妇女非常看重娘家之籍贯。一查《辞海》地名:“庆元(元与源同音),县名,在浙江省南部,邻接福建省,宋庆元三年()置县。”一看地图,刚好与政和县相邻。古时为父母主婚,承直郎公为政和知县,为子娶邻县之女作媳妇,岂不顺理成章。不然的话,登瀛公并没游学、当官及经商之传说和记载,老家在莆田,怎么会去浙江庆元县娶妻,岂不令人费解?过去有不少族亲认为,陈氏妈是本县后径村人,而据考证,明代陈姓才来后径村建乡,宋代的陈氏妈怎么会是后径村人呢。只因其墓葬在后径村附近,又与该村同姓,才导致有此一说。 5、鲁阳祖祠“光裕堂”与“弘源堂”之原委。 也许有人会说,宣义郎与承直郎既然不是兄弟,为何不约而同,都跑到鲁阳隐居避祸?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朱熹在福建建阳讲学,福建成为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宁宗、韩侘胄打击所谓伪学的重灾区,庆元三年冬季,诏籍伪学,朝廷公布的名单中,就有朱熹、蔡元定、蔡幼学等五十九人之多,连朝廷大官、皇室宗亲赵汝愚也不能幸免而一并坐罪。当此之时,为宦者应是人人自危,怕受株连的又岂止宣义郎公和承直郎公二人。当然,也不排除宣义郎公或承直郎公自己犯案而畏罪潜逃(未知《政和县志》有何记载?)。那怎么会都跑到鲁阳来?据史料记载,奭公裔孙点公年任潮州通判,其胞弟硕公年任海丰县主薄,为从仕郎。而莆田之宗亲或已“相土罗溪”,在井尾一带居住,因此,二公选择与之相邻的鲁阳村隐居,可以互相照应,朝廷如有追捕消息,也便于打探。从宣义郎公和承直郎公二人去世的年限比较接近的情况看,应是年龄比较接近的同一时代中人,又同为朝廷之郎官,而且都是莆田襄公之后裔,二人应该是相识的,同病相怜,在危险的形势下,也不排除事发前曾互相联系、相约而来。只是我们不知宣义郎公在何处任职(不可能与其父同处任职)。从海水宗亲的叙述看,好像是从陆路辗转而来,应是比承直郎公先到,所以称“鲁阳始祖”,而承直郎公则称“宋先祖”以示区别。从逃亡的角度看,水路要比陆路安全。而承直郎公刚好有此条件,他可带全家从政和县的大梨溪坐船到从庆元县流来的西溪经福安出海,再换乘海船或渔船,经福建沿海到南海,在粤东潮州与惠州之海丰县交界处神泉港(现惠来县境)登陆,再坐船经隆江到龙江边之溪西鲁阳村,真是神不知鬼不觉,而十分安全。所以承直郎公子孙念念不忘此救命之“源”,在鲁阳建“弘源堂”,在博社则建“源远堂”,夏灶因后迁则建“追远堂”(仲房)。真正是源远流长。裕英宗亲年5月31日发表在汕尾楹联报刊中的“陆丰市博社蔡氏源远堂对联”一文中,收集有一副清代对联——“源溯莆田,四海通流归一派;远开博社,一乡聚族庆双春。”可谓是承直郎公和登瀛公父子当年逃跑的真实写照,从西(溪)到东(海)经南(海)再往北(龙江),岂非“四海通流”,如年春承直郎公逃到鲁阳,而那一年又有二个立春节,岂不是“双春”之庆。真是无巧不成书。如果说宣义郎公属襄公仲房,而承直郎公则为襄公季房、承直郎公为叔辈、宣义郎公为侄辈。因此,宣义郎公之子孙建“光裕堂”祭祀念六公、宣义郎公、牛七郎公、纲曦郎公诸位祖先。而承直郎公之子孙则建“弘源堂”,祭祀承直郎公和颖川陈氏妈。对于莆田之先祖则只立襄公和葛氏妈之神主牌,对襄公与承直郎公之间之对接世系均作省略处理,以掩人耳目,免遭朝廷查证。以后博社与夏灶均沿用此例一直到现在。试想承直郎公如与宣义郎公、牛七郎公、纲曦郎公是兄弟,加上念六公,才二代,有必要建二座祠堂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莆田、鲁阳、博社和夏灶的世系排列应是: 笔者希望,各地宗亲特别是莆田的宗亲能多提宝贵意见,如能确认,则更加功德无量,笔者不胜感谢之至。 文章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也许是老祖妈之灵,笔者正是想起庆源陈氏妈而触发上述思路,如能在“源远堂”入火晋主之前找到莆田真正之祖宗,则为合族之幸事。历史的长河已在此流经八百多年,而今我们溯流而上,不管捡到的是沙子、是石子还是金子,我们都应倍加珍惜,因为这些都是从源头流下来而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请按此修正稿刊登) 年10月1日辑写 年12月18日发表 作者简介: 蔡水彬,陆丰市河西镇(夏灶)湖田村人; 汕尾市退休老干部; 陆丰市蔡氏文化交流中心顾问; 汕尾市蔡襄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汕尾市《蔡氏通谱》编委会副主任; 汕尾市《蔡氏通谱》编辑部主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xw/66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