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走进家乡博社

博社乡位于南海之滨,不仅是一个既美丽又古老的村落,还是海陆丰地区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一个文化大乡。

据明崇祯十一年《重修斗门碑记》记载,博社为一个村庄的名字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八百多年前,这里主要村落东岐堡,堡主庞少长员外。宋嘉泰四年(年),祖居福建省兴化府涵头堡红花巷第三门楼的蔡登瀛(宋先祖承直郎公次子、宋奉直大夫蔡政殿之孙)始居东岐堡。相传,他家与庞员外有亲戚关系,并在东岐堡谋一份差事做,不久娶庆源陈氏为妻,离开东岐堡,迁到桥头居住。好多年后,他带着家人从桥头迁居博社,到他孙辈时卜吉再迁回桥头。从此,“桥头”改名为“博社”,永为世居。这就是博社作为一个古老村落名字的来历。

一、摩崖石刻与革命纪念碑

在陆丰“三甲”地区中,除了甲子、博社能找到清代以上的摩崖石刻之外,其它地方至今尚未发现。

甲子石刻,有待渡山东隅的巨石上的“登瀛”,有东宫码头天后宫前右侧巨石上的“溟南锁钥”,有旧关社巨石上的“木石奇观”和“石岩挺秀”,还有城内擎天石上的四处石刻(三首诗与一篇序文),其中一处是明万历拾年孟冬由分守岭东道胡时化题、本道中军守备浙姚阮应辰重刊的诗:“天开甲子,巨石临门。一声劈雳,震动乾坤。”

博社乡摩崖石刻也很多,后山有明朝万历年间所刊题的四处,金狮滩有一处(明崇祯十七年镌刻)。

要是你有雅兴到博社乡欣赏这些古老的摩崖石刻,就可以直接到后山或金狮滩。后山,是博社乡的地灵山。这里古榕树较多,每一棵榕树都有它的故事,都与山中的巨石相依相伴,每一块石头也有它的传说,都与先人镌刻的文字有关。如建于宋的国王古庙后的狮头石,既有一株古榕树把它撕开又把它粘在一起,又有明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知县蔡春迈在万历壬寅年冬敬题的“海陬砥柱”;溪墘嵌头石的“天南锁钥”、麒麟石的“桥头旧社”、仙人石的“岩廊”,每一块巨石都有它美丽的名字,每一块巨石身上都有先人镌刻的文字。它们不依不舍,与日月同辉,与花草树木为伴,这难道不是一种缘份吗?每一块巨石上的文字,不正是博社乡作为一个文化古村落的见证吗?

走近博社乡,从东进入后山,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山上的《革命烈士记念碑》。它,向人们讲述一段永垂不朽的闪耀光芒的革命史;它,让人们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牺牲精神。烈士们的血不会白流,染红了革命的大地,换来了今天人们来不易的生活。他们的生命,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出,博社乡人不会忘记,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人们来这里祭奠。这块纪念碑,有博社乡九位烈士的名字,也有他们的革命事迹。这块革命纪念碑,一九五二年八月一日由陆丰县博华乡人民委员会所立,正面刻着一枚五角星与“革命纪念碑永垂不朽”,背面又刻着一枚五角星、“永垂不朽”及内容:“革命烈士蔡世少、蔡钦镇、蔡昌宸、蔡大妹、蔡世纳、蔡乃池、蔡儿、蔡??、蔡世珍等,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先后从事革命事业,至一九二八年春革命受挫折。上述九位烈士,先后在陆城、甲子两地壮烈牺牲,烈士为革命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崇高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二、山石、古榕树与《乡里禁树林示》

绕过纪念碑,只要你不去破坏后山的一草一木,不摘一花一叶,你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没有人会去打扰你,也没有人会去拦住你往前走。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都是祥和的。后山,博社乡人守护的一座小山,不高不矮。它又是蔡姓人置居博社乡有着八百多年历史古村落的地灵山。

这里怪石嶙峋,古木参天。后山,每一个角落都有特色的石头,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每一块石头有每一块石头的形状,随处你可以欣赏到这里的一切。如马蹄石,传说一位大仙骑着一匹神马路过后山,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陶醉,但觉得这里还不够完美,想着该怎样点缀这里,让这里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成为梦幻般的人间仙境。突然,他听到上天有仙人呼他,只好策马而奔,由于神马后左脚用力一踏,大地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脚印不见了,一块石头从地下探出头来,越长越大,像马蹄一样装扮后山,故人们称“马蹄石”。马蹄石的旁边,有一块酷似棺材一样的巨石,人们管它为“棺材石”,却有人叫它为“眠床石”。要是哪一位想升官(棺)发财(材),你就可以来这里摸一摸它,看看是否应验。升大官发大财,摸马蹄石旁边的棺材石;升小官发小财,却要到后山东南边,去寻找靠溪墘的另一块比成年人大些的棺材石,摸一摸,过把瘾。说笑的,世上若真的摸一下石头就能升官发财,那可得了,人们就不用读书,不用工作,更不想努力奋斗,还会想去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吗?马蹄石后,鼓声阵阵响起,走近一看,没发现有人击鼓,原来是好玩的孩子们蹲在一块巨石上,用小石头猛敲巨石,发出像击鼓的声音,在后山回荡,我们管它“锣鼓石”。

你看,前面就是仙人石,传说有仙人留下一只脚印与一支拐杖的痕迹,有人说是八仙之一李铁拐落在这块巨石留下的。更美的是这块巨石下,有盘石而上的榕树,枝繁叶茂,分不清是一株还是几株榕树连在一起。树向上撑开,仿佛是一把为仙人石挡风雨、遮阳光的绿绒大伞。这里的榕树,长在马街巷的尽头,而尽头就是仙人石的所在地。马街巷曾是马姓人家置居的地方,这马姓人何时迁出博社乡,迁往什么地方另创居立业,没有乡里人知道,至今也没有人去追溯。古榕树,什么时候在这里生长,无人晓得。它因仙人石而得名,被称为“仙人榕”;巨石,因仙人驻足而令名为“仙人石”。仙人石朝人头嶂的一侧,平时没有几个人知道它身上有摩崖石刻“岩廊”两个大字。石刻,没有署名与落款时间,村里人相传是明万历十年举人知县蔡春迈所镌题。仙人石在博社乡不只一处,还有一处更有名,那是家乡文笔山人头嶂东面莲花山上的仙人石。它有“仙人踏石”之称,也叫“仙人踏石迹”,是甲子旧八景之一,有清增广生黄栋《仙人踏石》吟咏一诗,诗云:

石上看遗趾,仙人布武奇。

苔侵痕尚在,雨刷迹无移。

赤舄飞来处,红尘踏断时。

寻踪应不远,羽化竟何之。

后山还有龙船石、狮头石、莺哥石、狮耳石、狮佛石、麒麟石、??头石……每一块巨石都有它的雅称,因石形酷似动物被人们命名。没有名儿的石头,也分布在这些巨石的周围。它们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态各异。狮头石、龙船石、马蹄石,都与榕树相处,这难道不是伟大的“木石奇观”么?

乡贤沙滩宝贝连锁店蔡总,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最近,他不仅出资请彭文昌航拍师对博社乡古村落与乡界景观进行航拍,介绍家乡的人情风貌,还请中山大学鉴定古榕树的专家深入博社乡对所有榕树进行树龄鉴定。其中后山榕树仅存六棵,树龄最长的是狮头石缝的榕树近三百年,另外五株榕树也有两百年以上的树龄。

说到榕树,对我来说,也有伤心的事。后山东北边的兄弟榕,我与玩伴们曾爬过树,有一次,一玩伴下树时,不小心掉下去,当时幸亏没落在乱石中,要不后果难以料想。从此,我再也不敢爬树摸鸟蛋、摘木耳。兄弟榕在我离开家乡,到陆城读师范期间,被乡里人砍掉,平地建起了楼房。兄弟榕,一共两棵,一东一西,一大一小,不分彼此,一棵树的枝干搭在另一株树上,像亲兄弟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它们曾是家乡人上落客的标志。村里人在榕树下乘车去甲子、南塘等地上市、做客,都从这里出行;外乡人坐车来博社乡,都在这里下车,因为这里是博社的村口。无情的村民,为了私欲,在这里整地建房,把兄弟榕毁掉。兄弟榕的死,也许没有一个村民会伤心地流泪,也没有一个人会为兄弟榕的失去而真心的惋惜,更不会有一个人会想尽办法去阻止砍树的人,去尽力地保护它们。估计那时,大多村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古榕树被连根挖起,平地建房。你还记得在兄弟榕树下,做把戏、卖青草药、舞蛇卖蛇酒蛇药、摆摊卖金膏糖鸟梨……一件件发生在这里的事吗?关于兄弟榕,我曾与家乡一位算是有文化的人说,你作为家乡文化人,为什么不组织村老与村干部干涉。悲的是,他这样回答我,没了就没了,可以再种的。“种树难,砍树易”这个道理,你不明白吗?

更可惜的是一棵孪生树,也没了,同样平地建高楼。仿佛想到它就是一位无助的老人,白发垂身。这棵孪生树,满身树根盘腰,绿树成荫,曾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一棵树生长着两种不同的树,在博社乡是独有的,可惜没了。谁之错,只有天知地知,人只有砍树的人才知。我只记得这棵孪生树的主树是有一定岁数的古榕树,另一株却长在榕树上的寄生树,我叫不出它的名儿,也曾问过许多村里人,也没有一个人知道它是哪一种树。孪生树长在通往后祠堂后面墙的北侧,革命纪念碑前的不远处。这里曾有许多大桉树、樟树、凤凰树、朴树,现在仅存无几。此外,被毁的榕树,有麒麟石旁的、后井仔的、埔埕社北福德庙后的、大石部东面的,还有一棵被台风推斜长成拱门形的真君宫后的古榕树。如今榕树被砍的地方,也大多被平地建住房。

除后山的榕树,还有圣人公妈的、石尾??石前的、挨砻石山的、龙船石山的及公望山的,一共八棵。在这八棵榕树中,树龄最长的要算公望山始祖登瀛公墓地后的一株,据鉴定有多年,约与举人知县蔡春迈修始祖墓地同时间,估计此榕树于明万历十九年种下。听村里人说,过去博社乡有好多成片的榕树,简直是榕树的海洋。

博社乡不仅古榕树多,而且怪石林立。当我们欣赏完后山的一块块石头后,你还可以继续在博社乡金交石山、石尾山、灯芯山、马跃池山、瓦浪山、何公山、火石山、虎豹石山、白头山、沙坝山、后涌山、马厝坑山、猴龛石山、长条石山、城仔山、大石部山、独角麒麟山、蝶地山、龙船石山、塔仔尾山、后石母山、三点桃石山等处寻找石的世界,学习石的文化,了解石的历史。当你置身在这些山石之中,也许你会更加迷恋博社乡,流连忘返,原来博社乡还是一个山石之乡。

石头多,山也多,这是博社乡祖辈留下的基业。叠石山、莲花山、虎地山、蝙蝠石山、马鞍山、猪地山、洋尾山、人头石山、海甲山,等等,这些山岭更是异石奇林,怪石嶙峋,它们也曾是博社乡界的范围。据明万历四十年拔贡琼山县儒学训导蔡若凤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记载,“祖登瀛公,自福莆来。始居东岐堡,再世而迁桥头,三世而迁博社,继又卜吉而转桥头永为世居,以博社额其里焉。昔在博社祖置田产如下:澳洋、环田、岭下、红鹅塘、鹧鸪滩等处,皆山谷远境。”

博社乡的每一座山,每一块巨石,每一棵古树,每一片山林,村里人都要精心的保护,维护家乡绿色的生态环境。守护好家园,就是村里人为后代子孙创造美丽的环境。村里的族人,过去是这样爱护家乡的,据前清庠生蔡燮尧撰写的《乡里禁树林示》记载。

“为严禁示,合乡、耆老等,国有国法,族有族规,盖闻本处四围树林、围土,此乃先祖承创,以护地势之美,如有种种不敬曷可鸣言,更有任意砍伐树林,纵牛羊、鸡鸭噪食,不虑风围之荫,刊木拔枝叶,惟计目前之需,以至树林稀枯,大伤风水地势,定非我乡之患。令欤为此合乡公议,严禁嗣后,各宜父戒其子,兄勉其弟,不拘何家男妇老幼,牛羊、鸡鸭等,毋许踵前伐职以贴后患;如有伤前不悛,欤日夜巡查,一经指名拿获,照议公罚。凡我同念,不得恂私释放,庶和乡设规条,原非私举,更有明徵法,无贬贷。谨明各款,具列于后,各宜自爱,毋负愿望云尔。日被缉获罚银十毫正,夜被缉获罚银二十毫正。”

三、庙宇,民间信仰

庙宇,是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它在博社乡无处不有,有祀三山国王的国王古庙,有祀南海观音菩萨的回澜古寺,有祀八仙的莲峰古寺,有祀石岩娘娘的圣母庙,有祀宋大峰的祖师庙,有祀保生大帝的真君宫,等等。为什么博社乡人有这么多民间信仰呢?这主要是村里人一种对神佛或历史名人的寄托,到寺庙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

外地人戏说博社无“老爷”,其实博社“老爷”多得很。“老爷”,不是对一个人的尊称,在我们这里指的是“神”。如有人说“拜老爷”,就是拜神的意思。博社乡人对“神”的信仰,是人们祈求神佛对家人、农耕、牲畜等的庇护,才在家乡建这么多的神庙。

你要是从后山镌刻“海陬砥柱”的狮头石那边下来,绕过龚厝巷,转走溪墘路,便到国王古庙。国王古庙,其实家乡人称“王公庙”或“王爷庙”,也有人叫“三山国王”庙。这古庙,始建于宋嘉泰四年(年),明万历壬寅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清光绪庚辰年、公元年癸未进行四次修建。它是民间信仰的地方守护神,每逢农历二月廿五日,博社乡人都来庙里朝拜,以求生灵的安慰,以庇佑家人男女老幼平安,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百事无占忌,等等。十年一大庆,五年一中庆,都要举行祭祀,演社戏,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得传承。

据元·刘希孟所著《明贶庙记》,三山国王起源于揭西县霖田都“三位神人镇三山”的神话故事,三座山分别是独山、明山、巾山,相传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受命于天,镇守巾、明、独三山,后来演变为三山国王。一般认为“三山国王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又相传,宋端宗见这三山各有特色,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遂封此三山神为三山国王,令邑人按各山特色塑出三尊不同神像:青面神像为独山国王,白脸为巾山国王,赭颜为明山国王,并立庙以祀之。三山国王分别各自有姓氏及圣诞:巾山国王,大王,姓连名杰,字清化,圣诞是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明山国王,二王,姓赵名轩,字助政,圣诞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独山国王:三王,姓乔名俊,字惠威,圣诞是农历九月二十五日。

王公庙,在潮汕地区广泛分布,一般祀三山神。但博社乡只祀巾山国王,因为古庙圣诞是每年农历二月廿五日,叫“王公生”。这古庙的门额不知谁所镌题,此庙有“古庙灵声”之称,即是博社乡旧八景之一。现在保存着明清的建筑风格,虽然经过几次维建,但没有改变庙宇的框架结果,土木石结构。古庙内有清乾隆辛巳二十六年四月穀旦吉立的碑记七通,其中序言是:

“先王建国治民,与事神並重,此庙宇所由议也。吾乡自宋朝创居以来,世世生灵,此以奠安基。至明万历年间,却被风雨残毁,故于十一世祖知饶阳县事讳春迈公重修建造,但历年已久,不能保无有坏。兹社众仝会首弟子崇魁、萃芳、萃哲、萃东等思神恩之福佑,敬题重造,仍旧作新,非欲以壮美观也,寔妥神灵耳,今开勒名于石,以垂后人鉴。”

据说,主殿石柱联是万历十年举人知饶阳县事蔡春迈所写,它既是一幅对联,又是一首古风诗。

联云:

海莲吐天险横江,树振古河山保障;龙鼓应雷声动地,兆将来人物祯祥。

诗云:

海莲吐天险横江,树振古河山保障。

龙鼓应雷声动地,兆将来人物祯祥。

若是你想了解博社乡的历史,不妨拜读庙里的七通清代碑记。博社乡是一个多姓村落,也可从中找到答案,如“蔡崇魁題銀拾兩、蔡崇仁題銀拾員、蔡萃芳題銀拾員、蔡萃哲題銀捌員、蔡萃枝題銀陸員、蔡大慶題銀肆兩、蔡昇正題銀二兩伍、蔡紹彩題銀貳員、蔡崇炳題銀貳員、蔡萃嘉題銀貳員、蔡萃驥与萃菁題銀貳員、石君煜题銀壹員、蔡大忠題銀壹員、張可發題錢叁百、黃子實与鄭尚浩各題錢貳百、林香明与林香荣题銀叁錢、陳紹玉题銀叁錢、鄧秉忠与羅舜豐各題銀貳錢,傅興勇、林毓萬、李瑞益、林香桂、羅欽佐各题錢壹百、黃秀娥題錢五拾、李維舉題錢五十”。又如再刻于石的有“石君煜、陳位平、黃子實、李瑞益、羅欽佐、張可發、鄧秉忠、林香明、林香荣、林香桂”等灶户。其中最后迁出博社乡的他姓是林姓,迁居邻近乡许婆寮,被称为“博社林”。这么多迁出博社乡的他姓,虽然你们离开家乡另创他乡,但博社乡永远是你们的根,你们的后裔也许有朝一日重返博社乡溯源寻根,如石姓居住的石柱巷、马姓居住的马街巷、龚姓居住的龚厝巷、林姓居住的当铺巷等。

国王古庙左边并排的观音娘庙,年戊子落架改建,清末迁出博社乡的石姓人后裔回故里捐款建庙。建好后,庙名被人改为“回澜古寺”。挖墙平地时,有人发现地下有一块石碑,刻勒阴文“宋祖蔡公墓道”。墓道碑的出土,为蔡姓人于宋朝创居博社乡提供有力的佐证。观音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神诞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祀南海观音菩萨。据说,观音庙以前存着一册药签,前清庠生蔡燮尧生病后在此庙求药签,并按药签抓药,服后全愈。为此,他题联以颂观音菩萨,以示后人。

联云:

枝香化作长生药;杯水炼成不老丹。

再走溪墘路东,转过仲房祖祠,穿过镌刻“南天一柱”的??头石与“桥头旧社”的麒麟石之间的旧村口,走一段几个弯的小路,就到后山东麓的圣母庙。圣母庙,又叫石岩娘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祀石岩娘娘,神诞为每年农历十一月廿七日。过去,村里人在石岩娘娘诞辰期间请社戏庆祝秋收,也是谢神戏。一般在圣母庙前秋收后的稻田地搭戏棚,如请有名的双喜班戏班来这里演戏;做大寿时,却要抬石岩娘娘香炉到大祖公祠前,请进临时搭好的“神厂”,供村里善男信女祭拜,并在巷口大埕戏台上搭戏棚演戏,庆祝石岩娘娘寿诞。

石岩娘娘,也称圣母娘娘,玉封圣母,其仙迹发源地位于汕头潮阳仙城翠峰岩,也是潮人信仰中罕见的潮汕籍女神之一。据传元朝仁宗延佑年间,林玉云认为,富家公子多为纨绔子弟,难成大器。于是,她渐生离家归隐山林之念,常借礼佛许愿之名,到附近庵寺聆听佛法,渐悟禅理。一年后,在吴家花轿前来迎娶的前一天,她带着一条大黑狗和一只饭砵离家出走至深溪乡翠峰岩,隐居石洞中。隐居后的林玉云乐善好施,常常采药草下山治病救人,山下乡民敬若神明,其贞洁及救苦救难济世之心感动了上苍,遂修真升化(其犬同化)。升化之后,降“瑞云”装点山峦,辟“龙泉井”滋润万物,显灵济世。天降瑞云装点山峦,辟“龙泉”井滋润万物,人们感其功德,遂建庙奉祀,事闻朝廷,元帝敕封“翠峰岩林九姨娘娘”。至明初,降乩奉玉皇封九姨为“母后圣母”,遂称岩娘为“圣母娘娘”。后来,人们把她“羽化飞升”之时十一月廿七日定为诞辰,隆重祭拜。

要了解博社乡真君宫的历史,你可继续前进,经过曾有兄弟榕的新村口进入新乡仔吴爷巷,就有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后山北侧的真君宫。首先望见的是“真君宫”三个字,不知谁所书,但门楼石柱联却是清岁进士蔡升廉敬题。联云:“茅峰自昔称君德;博社如今有福神。”

真君宫,村里人习惯叫吴公庙或吴爷庙,祀保生大帝,神诞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据了解,吴夲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年),字华基,出生于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为古同安历史名人第一人,祖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李光地《吴真人祠记》说:“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曾任宋代首席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他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也是博社乡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因为博社乡蔡姓先祖居福建莆田,自然带来了这位历史人物的信仰文化。真君宫,各有条青草药签与中药签,相传得病者到此庙献粿品、晋香、烧纸锭,在保生大帝金炉前求赐药签,很灵验、应效。

说真的,博社乡的庙宇不止这些,还有别处的神庙。

有始建于宋嘉泰四年后山的狮爷庙,祀狮爷公,神诞为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有始建于明万历四年莲花峰上的莲峰古寺与清光绪三十年龙船石后的仙爷庙,都祀八仙诸神,神诞为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有始建于清康熙元年圩埕的七圣娘庙,祀七圣娘娘,神诞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有始建于民国六年海沙坝的祖师庙,祀宋大峰祖师,神诞为每年农历十月廿六日;有分别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大巷尾、明万历四年岭上、明万历十年埔埕社古榕前的福德庙,祀福德老爷,神诞为每年农历三月廿九日。此外,还有其他不成规模的庙宇,就不一一说了。现在,你还会戏说“博社无老爷”吗?

庙宇,一个民间信仰奉祀神佛或历史人物的处所。由于博社乡曾是一个多姓村,村民从不同地方带来了各种信仰,久而久之,博社乡建庙宇也越来越多。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但人们应该相信科学,不要过分迷信,为建设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为博社乡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量。

四、古碑见证博社

博社乡位于广东省陆丰市东南部,处于滨海平原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有清乾隆二十六年四月的《国王古庙碑记》可考:“先王建国治民,与事神並重,此庙宇所由议也。吾乡自宋朝创居以来,世世生灵,此以奠安基。”村前北洋溪支流环绕,东南侧西河连接甲子港溪水流入大海。东边公路经西山、濠头直至甲子、惠来、汕头;北面公路经龙船石山、洪进士山、灯芯山接省道线内隆公路经南塘、内湖、博美等镇通往陆丰县城。博社乡不但陆路交通方便,而且水路也方便,船只可通往汕头、福建、浙江、香港、东南亚一带等地区。

宋嘉泰四年,蔡姓从福建莆田迁居博社。博社乡原是一个三面靠海的渔村,仅有西北部与山恋相连。站在红山墩那条通往海防路的泥土路远望博社乡,你将眼前一亮,先民选择这里定居,定有他们的道理。

据了解,博社乡始祖蔡登瀛先祖居莆田,他自莆田来始居“东岐堡”,到儿子一代迁居“桥头”,到孙辈一代迁居“博社”,后卜吉从博社迁回桥头,并把“桥头”改名为“博社”。又据明嘉靖《惠州府志》与乾隆十年王之正编修的《陆丰县志》记载,石帆都所属的“白輋”,即“北輋”,它就是博社乡的俗称。因为博社乡曾是一个渔村,是渔民泊船靠岸的好地方。博社乡这个古村落,靠山绕水,山即是后山,也是博社乡的地灵山;水即是澳洋,也是北洋,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山的东、南两面也是茫茫的西江水。据清康熙四年范可楷《石帆纪略》记载,“灯芯山为玄武,马跃池瀦其左,山趁水,水趁山,亦阳居之不多得者。限一洋田,隔二里许,翻身逆跳,结北輋祖地,乡进士蔡春迈先生,发科开祖,于有一阳基,曰‘骊龙吐珠’,盖山川钟美此姓,亦不得谓西江水末,一能限之,海甲山绵亘数十里,中有一峰,曰莲花尖,浣霞映日,亦甲城八景之一者”。

西江,也是西河。从东宫渡往西,经芒湖渡头、石头潭、红鹅潭、濠溪、鹿栏溪,接博社乡后塭仔、深港、芦塭、新塭、大塭、咸洋、北洋、浔洋、第一水、龙须尾等整个澳洋,形成了西江水系。西江水来自海甲山岭、南山、莲花山、大蓝山、蝙蝠石山、寮仔山、人头山、洋尾山、下尾山、鹅翁山、何公山、灯芯山、后涌山、瓦浪山、石尾山、白头山等处流出的溪流。洋尾山既是澳洋的水末,又是西江的水末。时过境迁,茫茫的西江水不见了,没有昔日的波澜壮阔,变成一条狭长的溪流。

西江水曾与来自大坡渡、横山渡、览表渡等汇成的瀛江水交汇流出大海,形成“潮来人字水”这一景观。“潮来人字水”是甲子旧八景之一,有诗描绘到这一景观。如清康熙辛卯科举人知县郑雷震《潮分人水》一诗:“南溟一望回无垠,巨浪滔滔到海濆。消长由来潮有信,东西由此水平分。”清增广生黄栋《水人乘潮》一诗:“人水环如带,望洋总不惊。风帆时隐见,潮信日虚盈。远近双流合,东西两练横。扁舟乘一叶,诉浪达蓬瀛。”诗中的景观,随着东溪、西河两段来水的减少,“六十安澜”处的破坏,潮来潮去的海水,难以形成“潮来人字水”了。

这西江水,不但与博社乡《重修斗门碑记》有关,还跟《祖姑义烈碑铭》有关。据了解,碑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刻在碑上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语出《南史·刘悛传》:“悛父勔讨殷琰,平寿阳,无所犯害,百姓德之,为立碑记。”有韵的碑文,叫碑铭,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若《汤盘铭》、《太公丹书》所载诸铭,亦因所用器物著辞以自警,未尝为徒文也。后世特立石以纪事述言。而谓之碑铭,与古异矣。”

博社乡碑记碑铭很多,如《国王古庙碑记》《真君宫碑记》《敦本堂祠记》《重修斗门碑记》《祖姑义烈碑铭》《源远堂合族会禁碑》《奉旨审断案宅课海碑》,等等。

再说,博社乡东南有一座古老的石桥,那里叫斗门头,石桥叫斗门石桥,故博社乡称为“桥头”,或称为“桥头旧社”。

这座石桥,是博社乡作为一个古村落由来以久的见证,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有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因为它与博社乡人蔡若凤有关。这座石桥,既是博社乡通过大海的必经之路,又是与蔡若凤重修斗门有关。那是明万历四十年壬子科拔贡蔡若凤,原任琼州府琼山县儒学训导,他率先捐金十两,族众也纷纷捐款,终于捐凑四十余金,后组织乡民修建并加固咸田大坣立斗门,减少农作物受到咸涝灾害的威胁,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

为了告诫后人,蔡若凤于明崇祯十一年戊寅仲冬在博社乡斗门头立《重修斗门碑记》。他所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是:

“祖登瀛公,自福莆来,始居东岐堡,再世而迁桥头,三世而迁博社,继又卜吉而转桥头永为世居,以博社额其里焉。昔在博社祖置田产,如下澳洋、环田、岭下、红鹅塘、鹧鸪滩等处,皆山谷远境。本里旧有石桥,而未有斗门,故名桥头;后族众繁庶、肥瘠不一。迨成化十二年,四房族长:乐山、千二、乾四、刚性四公,始首报咸田大坣,而立斗门。历二百有余年,至万历末,渐以圯坏,余父惺公,注念修筑而未及为。今,凤仰体父志,目击时难,乃于崇祯辛未年冬,僭首捐金十两,佐以族众相率,捐凑四十余金,鸠工筑作,而群后生不却勤,渠咸多所奔走焉,用是两月余吉成,庶称完固,可垂不朽。倘历年久长,异日复有圯坏者,若子而孙辈亦宜仗义,以扶达业,盖不独通族,田产之攸关己也。兹故记之,以示来世知所自本,且力以持纪纲云。昔崇祯十一年戊寅仲冬之吉,原任琼山县儒学训导蔡若凤撰置。”

从大港进入,经过西山村,要到博社乡,途中便能看到建在石尾的六角石亭。这个石亭,被命名为“忠烈亭”,与历史不相符。博社乡人都知道这个石亭是为纪念祖姑蔡恭默而建,因为她具有贞烈孝义的不朽精神。我想,要是把这个石亭叫“贞烈亭”或“贞孝亭”就更命适了。

时间追溯到清朝康熙六年,倭寇侵犯沿海一带,甲子所城被围,博社乡人前往甲子所城解围均被虏。蔡恭默,年方十五岁,得知族人被虏,于是挺身而出,智勇诣船绐敌,经海斗,换回父兄及村众,目睹亲人登岸脱险,毅然投海身亡。

蔡恭默这位巾帼英雄的事迹,直到民国六年秋八月,才有蔡锦奎和蔡燮尧等两位前清庠生为她合撰碑铭。即《祖姑义烈碑铭》:

“十三世祖姑,謚恭默蔡太君,乃起逢公之女、紹樂公之妹也。康熙六年,年十有五歲,性本孝義,而倭寇犯界,甲城被围,我祖與觧此圍均被虏焉。祖姑闻知,詣船紿賊,換回父兄,斯時升天無門、入地無路,乃‘效观音化身于南海,追仙子脱凡于瑶池’,飄然忽投諸海。距沿濱至此有二十餘里之遥,港曲溪弯,归屍匪易也;不料逆流而上,片時得归故土,是至誠所感,有默为扶持焉耳。天道孝善,爰俾子孫熾昌,人可蔚起,以報我祖之義烈,因立碑銘,並表所归屍之处,以誌不朽云。民國六年秋八月前清庠生十九世孫蔡錦奎蔡燮堯合撰。”

(注:蔡恭默是博社乡始祖蔡登瀛公十三世孙女,蔡锦奎和蔡燮尧都是蔡登瀛十九世孙。)

博社乡因西江水曾富庶一方,清乾隆、嘉庆年间出过四大富翁(蔡士立、蔡鸿猷、蔡国斌与蔡升隆)、八大富仔和十六富孙。澳洋,是西江水系的一段,也是博社乡人的母亲河。如今它消失了,留给博社乡人是不尽的哀叹声。

土地改造,是澳洋消失的原因。尤其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竹坣大沟,引水出海,更减少了流出甲子港的淡水量,迫使母亲河退出历史的舞台。解放前,澳洋赛龙舟夺标的激烈场面,就这样在博社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口中溜走……

一块块古碑的文字记载,人们才得知博社乡这个古村落名字的由来,才能了解到博社乡更多的人文历史。

五、祠堂,家训传承

博社乡,原是一个多姓群居的古村落。解放前,有林姓居住在博社乡北畔埔埕社,即今的当铺巷一带。后来,林姓迁出博社乡,把祖屋转让蔡姓人,迁往许婆寮,被称为“博社林”。从此,博社乡是一个单姓乡,纯姓蔡。

为什么他姓人会逐渐迁出博社乡?也许是他姓人在博社乡没有建祠堂或公厅的缘故吧。

据了解,在家谱中,祠堂有宗庙、宗祠、家庙、家祠、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它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礼仪中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除祭祖外,它也是对族众进行封建礼法教育的场所。在明清时代,家族中重大事宜,诸如续修家谱、修复祠堂、推选族长、购置坟山义田等,都由族长在祠堂组织族人讨论。遇到族人违反家法、族规时,祠堂又成为了家族法庭。族长在祠堂审理案件、审判族人时,一般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

祠堂是博社乡古建筑的象征。过去,在家乡建造一座祠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博社祠堂,可以说是“三甲”地区最多的,乃至海陆丰地区祠堂最多的,主要散落在博社乡南畔与大埕周围,分别建于宋、明、清、民国等时期。最古老的一座,是大祖祠曰“源远堂”,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甲辰()。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蔡登瀛于宋嘉泰四年(公元年)置居博社乡,娶陈庆源为妻,生有四子:长子庠生蔡光阳、次子太学蔡泰生、三子太学蔡惠我和四子庠生蔡宣义,先祖是福建莆田县涵头堡红花巷第三门楼。

相传,蔡登瀛投亲到南海之滨东岐堡庞少长员外家,博得员外家一位懂地理的先生的赏识,后在那位先生帮助下,购置一地(即今源远堂后厅),先在那里搭一草棚而安住下来并成家立业。后来他几个孩子,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按照以前那位先生的嘱咐,把草棚改建为蔡氏家祠,以纪念父母,使父母逝去后有安灵之所。至明朝初期,蔡登瀛四世孙蔡开浓和蔡开创组织族人扩建源远堂,先建后厅三间,一拜亭配两廊,接着建官厅,最后建门楼,属土石木瓦结构,三进两天井式,三山门,门楼配有一对大石鼓,后主远坐奎湖山尖,门朝文峰海岬山岭人头嶂(或称笔架山、人头山、尖尾山),分金甲庚兼寅申。明朝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河北省饶阳县正堂蔡春迈,回梓里时组织族人修复源远堂。清乾隆年间,族正蔡萃嘉组织族众改建源远堂,布局还是三进两天井式,但原面积有些缩小,后厅有中厅和两库房,门楼有两库房,单山门,原座向有些变化,还是土石木瓦结构,分金为甲庚兼夘酉。据说,改分金后,博社乡逐渐归姓为蔡,果然他姓陆续迁出博社乡另创居他乡。源远堂官厅原悬挂进士、文魁、武魁、岁进士、明经进士、京辅循良、海陬砥柱等数十块匾额,祠堂前左右立有旗杆硖,在破‘四旧’那个年代都被毁了。后厅左墙上的《合族会禁》碑记,只有“……祠宇内外不许小子……以上所议规条一一勒石示……”这些残字才好认。源远堂建筑面积约一亩,按甲庚兼寅申分金建的旧墙路迹犹在。

除了蔡登瀛传下的叔房祖蔡惠我之长子蔡班子孙迁居下灶数十乡外,孟、仲、季三大房祖传下的裔孙在博社乡所建的祠堂,有宣义堂、追远堂、崇德堂、若槐堂、光裕堂、光远堂、波祖祠、务源堂、孝友堂、德兴堂、积庆堂、贻德堂、吉庆堂、存养堂、苍公祠、诚敬堂、善庆堂、善述堂、孝德堂、承德堂、善继堂、惇德堂、树德堂、锡福堂、受禄堂、集庆堂、敦本堂、延庆堂、围公祠、报本堂、永锡堂、孝思堂、承裕堂、继裕堂、光庆堂、笃庆堂、爱友堂、锡光堂、昭德堂、耀德堂、怀德堂、诒裕堂、聚顺堂、爱敬堂、孝敬堂、继述堂、绥禄堂、永乐堂、承启堂、燕翼堂等近五十座,还有邻近乡新饶文德堂、大厝寮成德堂与弘德堂、甲子城内惇叙堂等四座。

这么多的祠堂,有的失去昔日的古朴,没有一个旧时代的记忆,被改建,展示现代建筑的美轮美奂;有的是从旧祖屋平地后,建起新的一座祠宇;有的在某个年代,或被台风推倒,或被大火烧毁。一个年代,造就一方的没落,一方的崛起。古祠堂,遭受有钱人的主持,完全失去历史的价值,改建后的祠堂,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新的材料架起的华丽。祠堂的价值,不在于改建,而在于维修,哪怕是一片瓦也是要讲究的。

石雕门楼的祠堂,有巷口前的大祖公祠“源远堂”、起哲公祠“孝思堂”,有大祖巷的仁公家祠“报本堂”,有石柱巷的升壮公祠“笃庆堂”,有大巷的岁魁公祠“敦本堂”与大觐公祠“延庆堂”,还有大埕的孝友堂与五联巷的善继堂,等等。这是博社乡具有明清建筑艺术风格的祠宇,也是博社乡人经历一个年代的见证。可在最近几年,源远堂、报本堂、孝思堂、孝友堂等几座被改建的祠宇,已失去了昔日古朴的精华。大多人都说,老的旧的祠堂有什么价值,还是新的好,于是旧祠宇被推毁,改建为新的祠宇,甚至旧石雕不要了,旧木雕也不要了。

幸好笔者先祖祠宇——岁魁公祠“敦本堂”,没随流而改建,现保存古香古色的风格,维持原貌。岁魁公祠,是我先祖蔡鸿猷于清嘉庆庚辰年花月建好的一座祠宇。蔡鸿猷,字升经,是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岁贡蔡兆盛长子,与儒林郎州司马蔡士立、岁进士蔡国斌、皇恩宠赐蔡升隆成为博社乡四大富翁。他生于清乾隆甲辰年,少年聪惠,受到族众好评,乐于善事,善于经营,建有数座油园、糖间、米店、谷仓、马厮,又有数百亩良田雇人种植,祖屋有大巷数座(畴祖祠“受禄堂”后第三座至后山福德祠大石前)、新厝内、油园、后井仔、红螺窟沟一带。无奈的是我祖父那一代人(振字辈有四十多人),好多人不继承祖训,忘了上代人的勤俭,竟然不务正业,惹上抽大烟,把先祖的基业变卖、转让,买大烟……这样,蔡鸿猷所创立的基业就在他儿孙中逐渐没有了。想到这些,作为他六世孙的我,只能在哀叹中对上一代人的惋惜,但我会谨记祖父那一代人不堪回首的教训,不忘先祖祖训,会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为家族的崛起而奋斗,为和谐的社会出一份力。

走进博社乡,祠堂随处可见。要是有雅兴寻找这么多的祠堂,你将会被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所惊叹,无论石刻还是木雕,栩栩如生,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博社乡,将会为你上一节有关祠堂的古文化课,让你受益匪浅。

六、可堪称楹联之乡

经济的发展,给博社乡带来了文化空前的发展,尤其是传统节日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每年元宵节,各家各户都添灯挂彩,为节日增添浓厚的乡土气氛。白天,猜灯谜,敲锣打鼓,扛彩旗,提龙虎旗,唱曲,舞狮,做日戏,请神坐位看戏,抬锦庄,行祭,朝拜祖宗;傍晚,到各祠庙换香火,咬抡;晚上,看夜戏,放鞭炮,放烟花,灯火辉煌,犹如白天一般。每一座祠堂,每一座寺庙,所搭的彩棚和牌坊都点燃红蜡烛,人们可以欣赏到一副副的元宵火联和不同的元宵火匾,这是家乡古老文化的艺术精华。尤其是三年一度元宵节,新婚、生男丁升灯活动,搭灯棚,摆祭品,做灯戏,在源远堂前举行祭祀;办灯酒,吃灯茶,在家里举办。这些民俗活动,是博社乡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前清师范科岁贡生蔡凤翔、庠生蔡锦奎、庠生蔡燮尧和国学生蔡国桢等人撰写的对联中,都可以捕捉到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如清庠生蔡燮尧(字蓂階)为大祖公祠“源远堂”撰写的元宵火联:

(1)灯映月白,月映灯红,看锦绣堂前,不知月伴灯灯伴月;诗对酒豪,酒对诗兴,查笙歌市上,敢问诗应酒酒应诗。

(2)燃宝炬剔银缸,举灿烂灯花,预结瀛洲三岛;序天伦肇人纪,看团圆气象,定联博社一家。

(3)荡荡春心,须来锦绣堂前,看灯看月;沉沉酒兴,闹入繁荣席上,假醉假醒。

(4)源溯莆田,联科甲绍书香,岂自元宵才焕彩;远开博社,赋关睢咏麟趾,暂将八代序同堂。

(5)绵鹿洞绍鸾坡,自是门楣焕彩;展鸿图贻燕翼,何非祖德流辉。

如今,家乡保存的对联,有博社近五十座祠堂联、数座寺庙联、祠庙元宵火联火匾及未办灯酒火联,有各种生意号头联,有虎狮联、曲馆联、拳馆联,有草间联、牛条间联,有醮棚联、求雨联和戏联,还有称赞康熙六年蔡恭默赎父兄而捐躯的贞烈孝义的历代名人题联。

据了解,博社乡原是个多姓村,由若干个村落组成,大家都能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后他姓人陆续迁走,到外地经商创业,蔡姓人大多留在故里,保护家乡,建设家园,促进家乡经济的继续发展。乾隆、嘉庆年间,村里人不仅在家乡经营产业,还到甲子所城等地开设各种商行店铺。这时,经营的店铺、谷店、药铺、糖房、油园的招牌逐渐出现,经商人请文人贤士撰写招牌联,大都是“号头”冠首联。如乾泰号:“乾健益精勤,不让陶公恢事业;泰和倾雅谊,何殊晏子广交风。”祥兴号(酒店):“祥和有庆神锡福,兴运宏开利如泉。”广兴号(杂货店):“广发多财籴贱粜贵;兴怀得意小往多来。”合顺号(生理店):“合志经营长沾圣泽;顺时贸易大发财源。”顺昌号(染坊):“渲染既成方利顺;收藏得所自光昌。”欣记号(谷店):“欣逢乐岁仓常满;记得人家食有余。”成源号:“成名远著万商云集;源水活来四海汇归。”云隆号:“云集万商谈贸易;价求十倍纪丰隆。”科合号(油园):“科名草长含生意;合浦珠联辟利源。”波利号:“波涛涌发通四海;利路宏开扩三都。”义兴号(油园):“义以为利无高取;兴而得时自生财。”份盛号:“份谋利泽油油以进;盛得财源滚滚而来。”善元药铺:“自出理义之乡,赞翼斐堂徵仕藉;性习歧轩之术,兼精药名算儒医。”

一副副的对联,不仅是家乡经济发展的见证,还是家乡文化传承的见证,更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时过境迁,围海造田,北洋溪消失了,仅存一条小溪,没有昔日的波澜壮阔,没有昔日的澳洋渔唱,更没有昔日的龙舟竞渡……如今,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无奈的惋惜,一段美好的回忆。惟有庙里的柱联还在诉说家乡端午赛龙舟的故事:“海莲吐天险横江,树振古河山保障;龙鼓应雷声动地,兆将来人物祯祥。”

走进你,我的家乡博社。一山一水,让人留恋;一草一木,叫人保护;一人一事,让人怀念;一景一物,令人呤咏。家乡的故事,想说也说不完,要写也写不完。

有了蔡姓人,才有“博社”这个古老的名字。它,旧称“桥头”,也称“桥头旧社”,俗称“北輋”,曾改称“爱社”、“博华”等名称,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却称“白輋”。“博社”,作为一个古村落的名字,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家乡人不会忘记,更愿去保护你,珍惜你。

(长按







































中科白癜风黄金周公益援助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w/13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