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饶阳县盛行“烤百火”的习俗。 “烤百火”亦称“烤百家火”,在石家庄南部地区也叫“烤柏龄火”或“烤百龄火”,那一带习惯上把柏树称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柏灵火时主要是用柏树的树枝点火。此习俗在清朝便有记载,渐渐传至我县一带。 “烤百火”传统民间寓意烤火祛病、家道兴旺、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表达了我县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景。 “烤百火”原材料一般为棒子秸、高粱秸、废弃的杂物等等。六、七十年代人们还很贫穷,在广大的乡村家家做饭靠的是灶台、烧的是农作物秸秆、柴草,这些秸秆、柴草并不富余,户户拿着当宝贝,有的乡亲“烤百火”时,能够主动拿些出来,在那个年代,算是大方之人了。“燃料”紧缺,成群结对的小伙伴们就去沿家讨要即将用尽的笤帚和扫帚,每到一家要喊“大叔大伯、大婶大娘,考百火—考百火—,有笤帚疙瘩扫帚尾巴的拿出来呦——”,稚嫩的童声在大街小巷传开来,愈发增加了节日欢乐的氛围。小伙伴们把“胜利果实”统一放到一起,供“烤百火”之用。 “烤百火”一般时间是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六期间,在夜里举行。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在大街小巷的空旷处,或是广袤的田野上,开始点燃秸秆杂物,此时人们对着火堆围成一圈,时不时地把手嘴里念叨着“火大光景大”“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烤烤屁股,牙不疼”等民谣俗语,还要不断往里添加柴草什物,一堆堆火光此起彼伏,照亮了夜空,或与皎月遥相呼应,乡亲们的笑声连成一片,形成独特的风景。不断传来“砰砰”的炮声,那是顽皮的孩子把鞭炮丢在了余火里。烤完“百火”,很多人还要在街上四处溜达溜达,把所有的病都甩掉,也就是“丢百病”的意思。 “烤百火”过后,也就意味着年过完了,乡亲们盘算着在新的一年种些啥、干些啥了,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 “烤百火”是在医学、科学落后的年代,人们通过烧烤柴草,以祈求福佑、祛除病灾、强身健体,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种既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又对人体没有什么益处的老习俗,逐渐改变。另外,年轻人度节取向于看电视、放鞭炮、聚餐等,对不少民俗渐趋淡化,加之秸秆还田,又极容易引起火灾,所以“烤百火”的习俗正逐渐减少或消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w/67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