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地方,竟然因与先生的缘而走入我的生活。第一次听他说大流,我听成“逮六”,待搞清这两个字,不禁莞尔,“三里不同俗”,原来我们的乡音差别这么大。 先生用他的“逮六”乡音,给我娓娓叙说了大流的来历:王莽篡位后,追杀刘秀,刘秀一路上马不停蹄、昼夜兼程,想去冀县。在饶阳吃了点饭,有了力气,又顶风冒雪继续赶路。突然尖兵来报,前面有滹沱河挡住了去路。眼看追兵要到,刘秀的随从们都吓慌了。刘秀急忙派候吏前去察看,寻船过河。不一会,候吏回来报:“水流湍急,无船可渡。”眼看军心要乱,刘秀派心腹大将王霸再去察看。王霸到河边一看,只见波浪滔滔,惊涛扑岸。漫说无船,即便有几条小船也无济于事。眼下军心浮动,稳住军心要紧,就回报刘秀,河面结冰坚硬,可以过河。大家信以为真,刘秀也高兴地说:“无用的使吏,说的是瞎话。”当即命令整队过河。说来也怪,等到了河边,河面果然结上了厚厚的冰。刘秀人马刚刚渡完,一阵和风吹来,立刻凌消冰解河水流,将追兵隔到滹沱河对岸。刘秀望着奔腾的河水,说:“今日渡河,天助我也。”这就叫风飘凌消大流村,后来这一带的几个村子,便分别叫风飘、凌消、大流村。这个故事在《后汉书·王霸传》中也有记载:“秀至滹沱,候吏曰,无船不可及。秀令王霸往视,霸诡言,冰合可渡。比至,冰果合。令霸护渡,未必数骑,乃风飘凌消水大流。” 距离产生美,隔着时空的大流,附着这么美丽的传说,不由得有几分神往了。 然而第一次随先生回家,我还是被震撼了:那古老的石碾、破败的房屋以及斑驳的风箱------我怀疑自己穿越了,我回到了只有在电影和小说里才能见到的年代,巨大的落差抓获了我的内心,我仿佛迷途的羔羊,误入了一个远古的世界------后来常年在外,工作繁忙、俗务缠身,就很少回去。那个小村,只是作为一种符号储存在我的脑子里。 退休后,我加入了《深州市民情地情》系列丛书编写组,接受了采编大流村史的任务,查阅了《深县志》《深州市志》《深州风土记》等资料。然后我数次回家,走街串巷,上门入户,一一寻访,耐心地打开父老乡亲们尘封的记忆。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走进,共同的语言渐渐拉近了我与父老乡亲们的距离,我喜欢上了与乡亲们促膝相谈,拉家常、忆过往。乡亲们纷纷向我聚拢来,述说久远的故事。慢慢地,我惊奇地发现,大流是一个亟待挖掘的宝藏,这里活色生香,可歌可泣。通过四个月走访,搜集整理出了十余万字的一手资料。 大流大约有多年历史了,西汉即有人居住。深州市志记载,唐、于两姓为土著。我家人说,永乐年间发大水,大流只剩下唐姓一家(十字街南路西),现今已无人了。现在的村民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村迁徙过来的移民。年,村民挖白菜窖、山药窖,1.5米以下,挖出土炕、锅、香炉等物。年,村民张连福盖房时,在村东北米左右的碱场(由于那里土地贫瘠,盐碱严重,故作为本村提炼食盐的场所)取土,在土表下三米左右挖掘出井状墓葬四座,如一口深井,井壁由古青砖砌成,口小底大,呈锥形,井底部有人体骨架,在胸部覆盖着正方形青瓦,厚约2公分,边长70公分左右,瓦的制作工艺比较粗糙,表面有麻布纹路,横切面有麻布,另外,人体小腿明骨也有70公分左右,目测整个人体约为1.9米左右,根据秦砖汉瓦的有关资料推断,大约西汉时期,大流就有人类活动了。另外出土红陶面缸三个,上面都有菱形图案。也许一片瓦就是一个故事,一只香炉就是一场盛大的活动。曾经的繁华热闹烟消云散,曾经的市井生活被掩埋在历史的风沙之下。 大流村是个多姓氏村庄,今存高、贾、张、郗四大姓氏分居村南头、北头、东头、西头,另有周、郭、李、史、曹、雨、耿、冯、刘、马、于、尹、许、赵等十四个姓氏散居村中,人口较少。原来有唐姓,久负盛名,是康熙年至雍正年间的进士,没有子嗣,断了香火。原有杨姓,在近年绝户了。姓氏虽多,但世代同饮一泉水,共食一地粮,乡亲们早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互助互救的过程中唇齿相依、水乳交融。 泱泱千年古村,虽非物华天宝之地,但也毓秀钟灵,人才辈出。 曾经庙宇环绕、树木葱茏,雕梁画栋,香火鼎盛。北头有土地庙,专司报庙,南头是关公祠。西头有娘娘庙,最全最雄伟的当属东头的三官庙,庙内供奉天皇、地皇、人皇,故称三官庙。据说大流村走道场,仪式隆重繁琐,供奉童男童女,祈雨可灵了;还说,送馒头的就送一笸箩馒头,盖着布,信男信女谁饿了谁拿,永远拿不完。别处求不来雨,只有大流灵验,三乡五里的都来这里。我在深州博物馆的深州本境全图上也看到了,深州东北这一片有“北大留社”,可见,大流确实是道家活动的风水宝地。 大流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期,党政军等抗日武装力量都以大流为中心开展活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赤子情怀,堪为一表:年8月建立党支部,成为深州市最早党支部之一;同年,大流村的“穷人会”组织多人到县衙门前请愿,反抗高晓帆为国民党军队向群众摊派要款,取得胜利,名震一方;年初,因日寇对冀中军事大扫荡,冀中抗战学院第二期学员不得不提前结业,学员人,全体师生不得不从旧州中学转移到大流,经组织安排奔赴抗日第一线;年秋,在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政权领导下,成立深县师资训练班,招收学员余人,在回龙庙、大流、得朝三村流动教学,高季卿就是受训后开始教学工作;年春节前后,聂荣臻元帅就住在郗老鹤家;解放战争时期,大流村成为支援前线、稳固可靠的大后方。年“五一”劳动节,深北县各区举行了民兵自卫队大检阅,溪村区大流村号称“八大秀”的自卫队,是一支坚强的妇女自卫队,检阅时得了妇女自卫队第一名;年,日寇疯狂抓捕青年为其服务,为了与日寇争夺青年并使之为抗日出力,深北县青救会在大流村举办了两期青年训练班(战训班),有多人参加,结业后奔赴各抗日前线;医院、被服厂、军粮库、火药炼制厂、造纸厂(生产麦秸纸、毛头纸);边区的教导营也设在大流村,训练俘虏,为我军输送兵源------ 年3月初,冀中区党委批准,撤销深北县委和深南县委,恢复深县县委,在大流村召开了合县会议。大流输送了大批青年参军,妇女积极做军被军鞋支援前线,玉米小米一袋袋慷慨捐献------大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奉献出一批批优秀儿女。 革命烈士塔矗立村中,光昭日月;英雄儿女、志铭传奇。此外,大流有深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张麟阁,荒原播火种,毁家纾难,血沃中华;有冀中除奸科科长张文跃,人称“深北张文跃(乡音同“要”),深南吓一跳”,计除内鬼,智毙汉奸,叛徒内奸闻风丧胆。师连指导员张增华保家卫国、血洒疆场,区委书记贾爱久孤胆英雄、为民罹难------前仆后继,代代英贤。新中国成立后,前有村长的典范贾德林,平田打井办工厂,全心全意为民忙。后有衡中校长郗会锁,春风化雨栽桃李,大爱无声润蕙兰;援疆援藏不怕山高路远,为师示范勇于担当。 大流的发展与时代同步,解放初期,划方田、打机井走在深县前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通电入户,引水进街第一村,村办企业橡胶厂红红火火,后衍生面粉厂、榨油厂规模不等,成为一时的经济强村。今非昔比,经济成分、经济结构、经济活动及百姓生活、村容村貌历经沧桑,综合经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眼下,丝网加工厂、花生米加工、花生收购星罗棋布,隆邦酱菜开到县城。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颁发,大流如沐春风,多种经营,养鸡鸭养猪羊,勤劳致富,不少人家住楼房、坐汽车,有的还将家安在城里。大流集市面积不大,位于村南,逢四、九日赶集,进行农贸商品交流、生活百货采购,给乡亲们带来便利。沿皇路、汉皇路途经我村,四通八达,伸向远方。 大流村民风淳朴,大道自然。风土人情借民间文化积淀而成。有民间传说教化育人,用公序良俗修身养德。催生鼓乐手、京剧票友、书法爱好者等等,兴趣广泛,独辟精神乐园,虽今式微,濒临衰绝,却也是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军、学者、商人、政要不乏其人,孝悌之族、崇文之家屡现。越来越多的村民崇文重教,青年才俊走出大流、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说不尽的风流,道不完的自豪。大流,足以让每一个大流人热爱她,思念她,了解她,建设她。 大流,已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幸福的鞋样儿 漫话深州黄韭 点击告诉他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w/87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