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百年风华·百村记忆》栏目,翻开我县乡村的历史长卷,回望乡村的振兴历程,感受中央苏区新变化,献礼党的百年华诞,让美丽饶平的乡村蝶变故事走进你我的视野。 城南大联合道韵谱新篇 ——三饶镇南联村 南联村位于三饶镇南部,与镇政府相距约1公里。是三饶镇的最大村落,现辖9个自然村(南山张、创石新张、南山陆、塘心邱、泰石灰楼、柯树下、何厝、南门卢、道韵下厝),因这些村落均在三饶镇南郊,故统称南联。东面与汤溪镇溪头村接壤;西面与南新村、溪西村相隔;南面与新塘镇乌洋村相望;北面与在城村为邻。南联村南部背靠天马山、胡屏山,环境优美,形成一幅山明水秀的画卷。黄冈河三饶段西部支流从老厝片和南山片中间通过,滚滚东去。该村户籍总户数户,人口人,世居村民大部分黄姓,还有邱、何、卢、陈、张、陆等姓氏。以后头埔戏台为中心,四条村路在这里汇合,通向四面八方。村中间还有古榕树、古芒果树、古龙眼树的点缀,村容村貌更加显得古朴典雅。耕地面积亩,山地面积亩,村域总面积11.3平方公里。 南联村曾经是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饶镇曾经是饶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没有公路和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供应饶平县的物资由船运至溪头,溪头坝每日人千人万,官运的,民运的,各自忙碌,将船运来的物资有条不紊地靠肩挑回饶平县城,为古城的物资供应、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就是“古道”。古道经过地名:南联村老厝桥—蜘蛛岭过深沟桥—铺仔园至新塘巷—乌石古—东坑桥—鸡坑岭三井仔—十脚亭—三十一径雷击石—丁罗地—溪头坝。农闲时挑肩头(挑溪头)是一种创收,一趟肩头回来,买油买盐买家常用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新张后山发现并开挖了瓷土,南联农民也是大多数人以肩挑来赚取工钱,改善生活。 南联村历史上村民以传统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为主要经济收入,兼种橄榄、龙眼、柑橘、香蕉等,是三饶镇水果生产区和水稻高产区之一,如今以种植果蔬、做工、做生意为主要收入。 美丽村名“道韵”的由来 元朝延祐元年(年)甲寅由始祖建饶七郎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移居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下饶堡肇基创乡,至今多年的历史。据《道韵谱》记载,“倒塭”由来是建饶七郎首先决定在下饶堡(现南联老厝片一带)肇基创乡,住了三天,考虑此地虽“财丁兴旺,但贵气不足”,决定再寻其他地方,故而收拾行装,向西而行,寻找胜地。当行至待诏山下(新塘之西石乡),见到此地山川秀丽,是块风水宝地,决定在此肇基创乡。也是住了三天,经过反复思考,此地贵气虽有,但财丁不那么兴旺,最后毅然决定:回返原地方(今南联村)肇基创乡(从待诏山下迁回下饶堡肇基),故名“倒塭”。此名一直沿用至明朝崇祯八年(年,乙亥)。是年明朝礼部尚书黄锦辞职归林后到饶平县弦歌都倒塭乡访问宗亲时到“倒塭楼”参观,见此楼虽已建成,尚无命名,便问倒塭宗亲,为何此楼尚无命名?倒塭宗亲答道:因我们尚未想要命何名才合适,今尚书爷莅临倒塭,全乡宗亲都万分高兴,敢请尚书爷代为命名好吗?尚书爷见宗亲们情真意切,毅然答应,叫宗亲们备下笔、墨、纸、砚,即挥毫写下“道韵楼”三字,从此倒塭才改名道韵,建国后的年才命名为南联。 红色记忆 伍芝轩座落于道韵楼的东面约六十米处。该建筑有二厅四房,二过水,一天井,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门前五层坎,门前埕有大龙眼树一棵,曾遭雷电击毁,后来重植一株。 解放前,伍芝轩是下厝乡文人雅仕聚集之处,经常有清雅潮乐演奏,伍芝轩的潮乐十音在饶平古县城优美动听。三饶通往凤凰的古驿道在伍芝轩门前经过,大路巷也是古驿道的一部分。民国十四年(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饶平县第一个乡农会在道韵乡伍芝轩正式成立。会长黄丽泽(录入党史),道韵楼人,曾就读于汕头岭东中学,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思想进步,组织能力强。他接受周恩来同志布置的仼务,回乡与同窗林宗璜、廖静波、黄世平、陆冠伍等人组织(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鼔动农民成立农民协会。红色犁头镰刀旗在伍芝轩前上空飘扬。 中共饶浮凤中心支部旧址:年,中共饶浮凤中心支部在南联村塘墘埔龙泉寺设立,书记张旭华。建筑结构保护基本完好。 古楼、古寺、古祠、古民居、古韵 南联村共有楼寨四座,道韵楼、里秀楼及南山陆〔明朝宣德年间(-年),陆氏从海阳深河移居至此创村〕方圆二楼(圆楼已倒塌,原地建设一排排新房),其中道韵楼和里秀楼是佼佼者。 道韵楼俗称大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建于明成化年间,经三代人营构于万历15年(公元年)建成,以八卦形为建筑布局,三进三环围,周长米,内切圆直径.2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内造房屋72间,水井32口,天窗16个,房72间,梯架。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道韵楼的八角造型是仿八卦的形状而建的,楼中每一卦长39米,各有楼间9间,卦与卦之间用巷道隔开,八卦共72间。楼间也仿三爻而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联接外墙为三层半楼房,楼墙高11.5米。底层墙厚1.6米,由黄土夯筑而成,墙基仅垫二层青砖,固桷用竹钉,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如初。楼中除了各家各户自用的水井外,还特意在楼中的阳埕左右挖二眼公用水井,以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之鱼眼。该楼还与一般土楼不同,它仿照诸葛八卦阵的从生门入、休门出的原理,特地在大门一侧另开一休门,以让族人从此门出寨。规模宏大,结构独特,雕梁画栋,壁画泥塑。集“古、大、奇、美”于一身,显得独具神秘的色彩。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独具特色的八角土楼。楼周设有枪眼、炮眼外,楼门顶还特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全楼具有防干旱、防兽害、防兵乱、防匪盗、防乡斗、防火灾、防寒暑、防地震等八防作用。道韵楼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多以正方形或矩形为平面布局的土楼,它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余人。 该楼历经沧桑,至今保护较为完好,具有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里秀楼位于三饶镇南联村南面,背倚天马山,面临道韵溪,山明水秀,与其他土楼相比较,其独特之处是,整座楼外围墙皆是贝灰和河沙混合夯筑而成,故俗称“灰楼”。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评为“文明村”,远近闻名。明清时期,饶平土楼多以夯土为墙,唯里秀楼以贝灰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坚固耐久程度居全县土楼之最。灰楼于清乾隆癸未年(年),由丘诚实之第九代裔孙创建,距今年,历经风雨剥蚀、地震战乱,灰墙依然完好美观。里秀楼坐南向北,圆柱形,全楼周长.6米,楼高10.75米,深18.5米,后宽5米,前宽2.2米,楼墙基宽0.65-0.45米,总面积平方米。三层楼,三进式,以木雕屏风为进界,间深17米,有住房32套,楼内埕直径25米,均以鹅卵石铺筑,内埕中有水井两口。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楼门以规格石垒拱而成,石匾镌刻里秀楼三个大字,门楹联云:“里仁绍古风,质朴恬安,永洽和亲隆泰运;秀气翻新彩,文明焕发,思兴礼让固石邦。”正对大门是祠堂,堂联曰:“长镇溪山开泰运;移兴唐宗保石邦。”祠内木雕、泥塑,精致美观。各家门窗雕刻一户一式,从不重复。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云寺始建于元代延祐元年(公元年),供奉是饶平黄氏始祖建饶公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前来饶平定居时随身携带之保护神观世音菩萨,建饶公择定村址后从事垦植,养鸭业,当时一班人都信赖菩萨保佑事业兴旺,所以,在道韵老厝盖建宝云寺,除了供奉观世音菩萨外,另在寺侧供奉土地神。原宝云寺门匾尚保存完好。 宝云寺历来被饶平黄氏子孙视为陪伴始祖公前来开基创业庇佑乡远昌盛,事业兴旺的精神寄托,特别是要往海外谋生或外出的人,都前来膜拜许愿。乡里人则逢年过节便备办供品、青果、糕点,祷告平安,至今香火旺盛。 南联祠堂有十多座,最具影响力当属道韵下厝乡黄氏六世祖祠雅约公祠。该祠堂座南向北,座落于道韵楼右前侧,旁有一株几百年古榕。有清澈的灌溉水渠流经祠堂前,也是一大风景。曾有不少外来匠人取该渠水煑饭洗涤。祠堂有精美的泥塑、木雕和壁画。该祠堂建于民国年间,距今约九十多年。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解放前设为南厢乡小学,为革命胜利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解放后设为南联小学,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该祠堂曾一度设过粮油加工厂达十数年之久,给村民生路提供了极大方便。因建设年代较久,精美的泥塑木雕严重损毁,面目全非。该祠堂现设为村委会会址。于年由乡贤及村集体筹款修复,修旧复旧,保存了原来风貌。为潮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南联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如五马拖车、四马拖车、四点金等等,其中最豪华和最有故事的是“番客奇”。俗话说:番客钱,唐山福。番客奇,是一座建筑物的名称,原是一个黄氏男人的番号,即有一个番客名字叫奇。奇在柬埔寨打拼,然后做生意赚了大钱,回到故乡买地建房,光宗耀祖。房屋峻工后,大门有石匾,起名:县伊第。后人只称这座雅居为番客奇,以示对这位成功番客的表彰和纪念。解放后,番客奇曾经是南联大队和合作医疗站所在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番客奇,处于南联村道后埔戏台至六世祠堂的中间地段,也即塘乾段的大路西侧。高高围墙的东面右端,就是第一个大门,石门斗,四五寸厚的木门。大门进去,一个宽大的长方形灰埕,右前角有一口又圆又深的水井,井水长年不枯,夏凉冬暖,甘甜可口,尤其酷暑,吊一桶水洗洗脸庞和手脚,凉至心脏,舒畅万分。主体建筑,座北向南。中间上下二厅四房,一天井,前方大石门,左右二侧各有拱门通向火巷。门框是磐石雕刻,合上坚固的门板,除非火烧,一般不易攻入。左右对称还有二个小门。屋顶盖的是用布包的青瓦,笨重却不漏水,因怕压垮了桁桷,故所用木材又大又厚。番客奇,长六十米左右,宽四十米左右,用灰、沙、石、木等材料建造而成。二火巷(也称二过水)还有二厅四房,房有阁棚,坚硬的吊顶。雕花刻鸟,栩栩如生。据说番客奇当初设计是三进,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如愿。宽大的灰埕,像一个浮雕的“回”字,内四边用石条装饰,这个灰埕,于秋收冬收晒谷物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雨又不泥泞,可谓百年风光,家喻户晓。一提起番客奇,人们总说得津津有味,也就免不了锦上添花,再美化一番。 御史题吟绣岭风 绣衣岭,位于饶平古县城(今三饶镇)南面,南联村界内。岭上奇岩巧石与丹枫翠柏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明清时期,从饶南各地往县城的官道穿越此岭而过。岭上道旁,建有一亭,古称九仙亭,俗名左岭亭,是过往的官民人等暂时休憩的好去处。登临该亭,清风阵阵,放眼远处,层峦叠翠,田畴交错,令人心旷神怡。明代,有两位忠于职责、为民辛劳的御史先后在此停驾临风,并留题佳句,因而这里就成为名闻遐迩的名胜古迹。 明成化十三年(年),朝廷为了加强统治,拟割海阳县部分地域建置新县,命两广都御史朱英主持其事。朱英兢兢业业,奔赴各处考察地势,了解民情,最后确定析海阳县之元歌、信宁等八都置饶平县,县治设在元歌都下饶堡(今三饶镇),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于成化十四年(年)到任的饶平第一任知县杨昱能顺利履行其职责。 朱英在考察过程中,曾停驾于绣衣岭九仙亭。因清风与美景使他的旅途劳累顿消,故兴致勃勃地在巨石上题下一联: 铁佛岩前霜叶老,绣衣岭上午风清。 名人名句名景荟萃于此,自然成为士庶传颂的佳话。从此,九仙亭改名绣衣亭,而绣衣岭又名御史岭。 明末清初,曾任涞水县令,编纂《涞水县志》的邑人陆扆箴在新的《饶阳八景·秀岭风清》中赞道: 云想游缰月想裳,春风晴拂紫薇郎。 桓骢叫破峰头月,来助人间锦绣肠。 想,这里同像。紫薇郎,泛指朝官,这里指御史梅江。桓骢,汉代御史桓典,经常骑骢马出巡。第一、二句言梅江沐着春风巡视各地,他的坐骑像云一样四处游动,月光就像披在身上的衣裳。第三、四句言他似汉代桓典经常骑骢马出巡,明月在马的嘶鸣声中升上峰头。如此勤政,犹如月光一样能使“人间”更美好。诗中多用比喻、拈连、借代等修辞手法,诗意较含蓄。 清嘉庆、道光年间,饶平县西石乡人双料进士林一铭也在绣衣岭上题字《秀岭风清》,石刻至今还在。 凡是有利于民的人物及有关诗句,人们总是十分景仰、珍惜,且长久流传。 张瑞汉总兵府遗址 总兵府遗址在南联村南山张组,主人是清初总兵张瑞汉。据《饶平县志?行伍》记载:张瑞汉,南山乡人,署南雄、韶州两府总兵,迁江西南安府总兵,掌伯印,敕赠荣禄大夫,陛授福建汀州府总兵。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总兵府纵深五六百米,主建筑宽三十米左右,深五十米左右,三主厅八侧厅,四主房、十六侧房,两水井,一个花园,花园后有金鲤池、水阁、凉亭、避暑山庄,后头坑泉水流入瓦槽、水阁、金鲤池,游鱼乐哉! 整座府第都是贝灰、溪沙等夯筑而成,美仑美奂,坚硬无比。红窗绿棂,杉桁杉桷、毯瓦盖顶。雕梁画栋,名人书画挂满厅堂。如今总兵府遗址清晰可见,府墙高耸,水井如故,右二厢房尚有一位老人居住。总兵故事历来为村民津津乐道,乡人著有历史长篇小说《跨越韩江——张瑞汉将军传奇》。其中故事还被“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拍摄和播出,引来不少游客到此参观,从中可以品味人生从奴隶到将军的精彩,领略清廷对开国将军的皇恩浩荡。 龙船大道 龙船大道原为龙船塘(曾经是饶平县赛龙舟的地方)所在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建设,南边是唐心何、厝围,北边是南门卢、南门街,街道为八车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车水马龙,生意兴隆,是三饶镇最繁华、最繁忙、最重要的街道。 名人故事 黄祖德,男,三饶道韵乡人,清雍正十年(年)壬子科51名举人,出任广西永福县县令兼忠州正堂。上任时,一天夜晚,忽听人声吼喊,敲锣打鼓驱“稻瘟”,急召随从究问何故?随从查明后禀曰:乡民在驱“稻瘟”,祖德惊问:“稻瘟是什么?”答曰:“稻瘟形状怪异,出没夜间,践踏稻苗,致稻苗枯死,粮食歉收。”祖德暗思,我受朝廷重托,为民之父母官,应为民消灾,救民于水火,即命捕快带领衙役把“稻瘟”捉拿回衙处治,当衙役捉回复命时,祖德呆住了,原以为妖魔必是三头六臂的凶神恶煞,却原来是滋阴补肾的珍品青蛙(又名蛤蛄、水鸡)。即教乡民捕掠蒸食之,并向乡民讲明青蛙是强身的滋补佳品,民按法蒸食后觉得很有味道,逐争捕之,形成群众性捕杀青蛙的高潮。祖德为官清正廉明,子民缅怀这个好县令,为他建祠立碑,碑曰:“公明廉威”。 时过境迁,如今青蛙是国家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它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 里秀楼历代科甲绵绵,人才辈出。宽敞的楼外埕上竖石旌旗台二座,褒奖嘉庆三年戊午(年)科乡试中第十四名举人邱乘时和道光十一年辛卯(1年)科乡试中第二十七名举人邱开拓。据说以上两举人乃是叔侄,其中一举人的卷宗尚在,世代传为佳话,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南联村地灵人杰,解放后涌现有黄惠聪、黄朝凡、陆丹、黄耀忠等等。 大庵口工业区 大庵口工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南联村管辖,一部分为在城村管辖。南联村大庵口工业区坐落在省道线西南面,是原鲤鱼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南联农民搬平后形成的一块平地,如今工厂遍布,烟囱林立,有白地瓷厂、彩瓷厂、花纸厂、纸箱厂等等,为三饶镇解决了几千个劳动力出路,为三饶镇经济腾飞做出了极大贡献。 名优水果 饶平县三妙种养有限公司座落于饶平县三饶镇,棱尖橄榄是它的特色产品。该公司的棱尖橄榄有多亩,先后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和农业部橄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认证。“棱尖橄榄”是年由饶平县三妙公司负责人从本地的实生橄榄中选出,其生长势强,速生快长,分支多,早结丰产性好。棱尖橄榄果实色泽金黄,入口有香气,味纯,无苦、涩等杂味。果肉脆、食后无渣,回甘强、带甜味;“棱尖橄榄”综合形状优良,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品种。 乡村振兴 如今南联村已经通电、通电话、通水、通网络,道路硬底化,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手机、摩托车、小汽车等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致力抓党建促脱贫,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能够带领村民脱贫增收的村“两委”好班子,在三饶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中,投入资金万元及村发动社会力量捐筹资金,优化村居环境,建设文化广场,铺设柏油路面,安装太阳路灯,铺设主村道步行砖,新建公厕7座,新建设垃圾临时堆放点7处,各自然村道铺设水泥路面,修建排污沟及雨污分流8条,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站,完善电讯工程、电力工程、水改工程等。还有村口精致美观的石雕牌坊式门楼,新落成的戏台,无不彰显乡村的文化品位。 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南联村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推进景观改造提升,努力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和品位,强化产业谋划,推进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早日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来源:《饶平印记》饶平发布 往期精选 饶平县年清明节安全文明祭扫倡议书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w/90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