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皮炎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点击上方“微故城”→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为微故城加上星标,以后找小编就方便啦!

浅谈崔氏家族与崔氏文化

宫瑞华

故城县军屯镇关庙村一带,过去有个小村崔家庙,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庄逐渐湮灭了,村民现今归入关庙村。

崔家庙因崔氏家族得名,曾经显赫一时。

关于崔氏家族

崔氏又称清河崔氏和武城崔氏,史书亦称东武崔氏。清河崔氏家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期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后世便遂称“清河东武城人”。清河崔氏在汉末三国时期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鼎盛。北魏孝帝时列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唐代时期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12人,与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定州、深州、饶阳、安国等地)崔氏、范阳(约在今保定以北,北京以南这一带)卢氏并称“崔卢”,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声望。

清河崔氏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崔琰、崔宏、崔浩。

崔氏发迹于崔琰。提起崔琰,读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人大概对此人都不陌生。崔琰(?-年),字季珪,东汉末年名士,很有威望。初随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后,崔琰闭门不出,曹操知其大贤,亲自登门请他出仕,被任命为别驾从事,后晋封魏公,以为魏国尚书,再后来改任中尉。建安二十一年(年),因他与友人杨训通信,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

崔琰的堂弟叫崔林,字德儒。崔林属于“大器晚成”者类,自幼才华一般,族人并不看重于他,唯独崔琰这个堂兄非常看好他。曹操破冀州之后,崔林在崔琰的推荐下去官府,“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开始时任除邬长,因其办事干练,有德政,得到冀州刺史的赏识与推荐,奏请皇上擢升为中丞,出为幽州(其范围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刺史。年魏明帝曹睿立,赐爵关内侯,后改任司隶校尉。散骑侍郎孟康荐其台辅之才,后为司空,晋升安阳亭侯,食邑六百户。史书记载:“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也就是说,崔氏家族的崛起自崔琰开始,自崔林立基。

北魏年间(年~年),崔氏家族出了个奇才。崔林的六世孙崔宏,字玄伯,“少有俊才,号‘冀州神童’”。魏道武帝拓跋珪闻其名,征为黄门侍郎。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公元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为巩固和扩展代国疆土,崔宏依据“必也正名乎”的儒家思想,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于公元年六月向代王建议改国号为“魏”,拓跋珪称帝。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北魏”、“后魏”。崔宏受到道武帝的赏识,跟从他到了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道武帝向他询问一些历朝往事,他都应对如流。崔宏得到道武帝的信任,领导有关部门官员,“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皆(崔)宏总裁,后以计议平胡”。后拜天部天人,进爵为公。崔宏“虽居重位被宠任,而俭约自居,不事产业,出无车乘,朝野重之”。死后赠司空,谥“文贞”,极被哀荣。

崔宏的儿子崔浩,字伯深,是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其母亲是西晋末、后赵文学家卢谌的孙女,因此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崔浩本人及其弟崔恬之妻,皆为太原高门郭逸之女,故其族连姻皆为高门士族。崔浩“少好学,博览经史、玄像百家之言,俱极精妙”,“历官著作郎。道武常置左右问以异事”。拓跋珪长子拓跋嗣(明元帝)继位后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崔浩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尤其是太武帝时的第一宠臣也是第一能臣。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佂柔然、灭西凉,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崔浩的才干与权力,引起了执政的北方贵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与谮毁,他70岁那年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并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这是崔氏家族遭受的一次重大创伤。

(崔浩像)

崔琰的五世孙崔逞,字叔祖,“好学有文才,仕燕。补著作郎。尝撰《燕记》,迁黄门侍郎”。后归魏,道武帝给与丰厚的待遇,拜为尚书,后改任御史中丞。

崔逞的儿子崔愿,字太冲,北魏时为骑常侍,赐爵“清河侯”。太武帝任为冀州刺史,后入为大鸿胪。另外还有崔逞之子崔愿、玄孙崔休、崔休之子崔悛和崔仲文、崔悛之子崔瞻等等都在北魏朝中担任要职。“国史之狱”后,崔氏有的逃跑,有的改名,幸存下来。

至唐时,崔氏重新崛起,仍然显赫,先后有12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据说曾惹起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满,说我堂堂国姓李氏竟比不过一个崔家?

崔氏文化的主要内涵

随着历史长河的演变,崔氏家族形成了特有的氏族文化,著名的典故有“知无不言”(《魏书?崔光传》:“臣之愚识;知无不言”)、“满床叠笏”(《旧唐书?崔神庆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等。崔氏文化的核心内容即是“忠孝”,唐时崔郸建“德星堂”,唐宣宗(年——年)以其一门孝友,亲自为其题匾“德星堂”。

清河崔氏靠门第入仕,凭读书从政。无论是在“门阀制度”时期还是在“科举年代”,他们在经学、文学中游弋,时刻保持家族的文化地位。崔宏不仅政绩卓著,其书法也自成一家,他善写草、隶、行书,为世人所推重,《全后魏文》录有其文。崔氏忠心事君,心无二志,这种忠君思想一脉相承。崔琰年二十九时,开始从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学仕。他在袁绍门下任骑都尉时,袁绍的儿子喜欢打猎,琰谏曰:“现在国家困苦,处于危难之中,您的父亲亲御戎马,南北征战,而您只知游玩嬉戏,我担忧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打兔子、捉野鸡的游戏,有识者应当有所恻隐之心。”表露出他对家国和人民的忧心。

在道武帝天兴年间(398~404年),崔浩就做了著作郎。崔家几代人都长于书法,道武帝见崔浩的字写得好,叫他经常随侍左右。拓跋珪晚年因服食丹药,性情大变,非常嗜杀,臣侍稍有不慎便被砍头。大家无不逃避,以躲避眼下之灾,唯独崔浩恭勤不怠,有时工作起来终日不归,感动的道武帝给他送饭。明元帝初年,他升任国子祭酒,常教明元帝读儒家经书,兼有帝师的身份,对多部古籍进行注解如《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等,是朝廷上的红人。

崔休之子、崔悛的弟弟崔仲文,有文学。公元年,从北魏分裂出来的政权称东魏,崔仲文在东魏太和年间中期为相。东魏天平四年(公元年)十月,在沙苑地区与另一地方王朝西魏作战,西魏宇文泰以不满1万人的军队大破东魏高欢20万大军,史称“沙苑之败”。退逃时,崔仲文拽着马尾巴渡河,神武帝望见,遣船接济之,感动地说:“卿为君为亲不顾万死,可谓家之孝子,国之忠臣矣!”

于国讲忠义,于家讲孝悌,“孝父敬母,兄友弟恭”,这种典型的儒家文化崔氏家族在千年传承中一直贯穿始终。

北魏时,崔宏父子以孝行传家。道武帝一次在回京路上,“亲登山岭,抚慰新民,适遇玄伯(崔宏)扶老母登岭”,使其备受感动。崔浩也是一个孝子,《魏书》卷三五《崔浩传》记载,崔浩在父亲生重病时,为盼父身体好转,就剪去自己的指甲、头发以表信诚,夜里在庭院中抬头望天,在地上磕头不止,以致额上磕出血来,虔诚地祈祷上苍,甘愿自己替代父亲生病,用自己的身体换取父亲的身体健康。

到了唐代,随着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孝悌观念在崔氏家族的思想地位愈加突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崔西乔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做人以孝为本,事君以孝治民,使得“风化大行,贫弱之辈,荷其仁恕”,获得了极好的政声。崔玄籍父子在行孝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母亲去世后,崔玄籍非常悲痛,身体因悲伤过度而受到严重损害,差点儿死了。其子崔歆一岁时丧母,“便悲伤思慕,见于颜色”。在崔玄籍被下放到南方偏僻地方做官时,他不放心父亲一个人远去,便跟随赴任。路上,遇到洪水爆发,崔玄籍落水,随从们都不敢上前营救,崔歆毫不犹豫跳入水中,竭力救父。父亲得救了,但是崔歆却被洪水冲走。

在“悌”的方面,崔氏兄弟友爱的事例也很多。崔亮,字敬儒,少贫乏,傭书自业,当时北魏外戚大臣李冲把持朝政,崔亮的族兄崔光劝他前往投靠,谋个一官半职。崔亮说:“我的弟弟妹妹都饥寒交迫,岂容我一人独饱?我自可观书于市,怎能看人家的眼色吃饭?”崔光把这些话告诉了李冲,李冲听了很受感动便将其招来,荐为博士,后任吏部郎,即兼尚书左丞。崔亮虽然做了官,但他的妻子仍然亲事舂黍,皇帝赞许其清苦,下诏升迁为野王令,后为吏部尚书。另一位崔氏族人崔隐甫是唐玄宗时的御史大夫,被提拔为并州司马。但因其兄崔逸甫得了急病,为了照顾生病的哥哥,宁愿错失升官的机会,没有去上任。

孝悌观念维系着家庭关系,进而发展到维系家族关系,直至上升到整个社会关系的维系,这就是崔氏文化的根蒂。

崔琰在青年时代就学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门下,积累了深厚的经学功底,清河崔氏好学之风由此发轫。隋唐时期清河崔氏家学在延续经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很重视礼学、章句训诂、文学之类。崔逞之玄孙崔休,字惠盛,“性勤学,军旅之暇,手不释卷”,历幽、青二州刺史。他在任渤海太守时,延请大儒张吾贵,“使训士类,儒者称焉”。死后赠尚书仆射,谥“文贞”。

崔休之子崔悛,字长儒,初仕魏,后归齐,被神武帝封为“武城公”。崔悛很有文学功底,平时寡言少语,端嶷如神,以节简清高自处。名士郑伯献曾经这样夸赞他:“身长八尺而似刻画,罄欬如洪钟,胸中贮万卷书,使人焉得不服?”崔悛之子崔瞻,字彦通,世人说他肤白如玉,慈眉善目,“神采嶷然,言不妄发,才学风流为一时之冠”。喜欢作诗,孝静皇帝每天都要召见他。一次,与其父崔悛俱侍宴为诗,席间中书监、文学家邢邵等人提议:“赠诗何如?”其父回道:“瞻博雅宏丽,胆气调清新,并诗人之选。”把他介绍给大家,人见其礼貌雍容,词令温雅,大相钦服。天统末,加骠骑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死后赠大理卿济州刺史,谥曰“文”。

难能可贵的是,崔氏家族在教育上给予子女同等权利,对女性成员的学业与男性同等重视。如崔元孙之女“历览书传,多所闻知”,并对其子亲授《毛诗》、《曲礼》,后其子“学行修明,并为当世名士”,可见她的文学功底是多么深厚!又如崔彦穆之女“博涉书史,通晓治方”,20岁那年其夫去世,独自教其子读书做人,在当时传为佳话。

隋唐以来,开科取士,清河崔氏有仕宦记载的成员人,其中有确切入仕途径者84人,科举入仕者66人,门荫入仕18人。在唐代,清河崔氏出了12位宰相,大部分以科举入仕。

崔氏是不是故城人?

对于清河崔氏的籍贯问题,今人向有争论。从东汉至今历史长河流淌了多年,行政区划不知经过多少次变迁,一些历史名人找不到“家”亦在情理之中。现在,“东武坡崔氏”故里即有“清河说”、“武城说”“故城说”三种。这三种说法都有根据,都有道理,但根据新的区划变更,清河崔氏故里即在今故城县境内无疑。我们翻阅史书,在介绍“清河崔氏”时一般都把其祖居地写作“清河东武城”或“清河贝州武城”。这是因为武城县在西汉初设东武城县,隶属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东汉时属冀州部清河国。据《恩县志》载:“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年),改清河郡为清河国。”后属曹魏冀州部清河郡,为东武城县。隋初,仍属清河郡贝州贝丘县,唐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宋初,属河北东路贝州,庆历八年(年)涿县人王则起义,皇帝命令文彦博讨伐,杀王则,赦免其部下,因此,请示皇帝批准改贝州为恩州,武城也改隶恩州。南宋建立后属金大明府路恩州。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七年(年)改隶高唐州。明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清朝,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雍正八年(年)改高唐州为直隶州,辖四县。武城自后径属山东东昌府临清州。

从武城县的演变史来看,自宋朝始,武城县即已撇清了与清河的关系,而改属贝州、恩州、高唐、临清等州府。因此将“清河崔氏”说成“武城崔氏”更为靠谱。

据清河崔氏家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崔氏先祖崔业(字伯基)在西汉时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此即“清河崔氏”的由来。史书与墓志对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贯多记为“清河东武城人”,西晋以后“清河武城人”的称呼出现,北周隋唐时亦称“贝州武城人”。

那么,崔氏究竟在武城县的哪个地方呢?据“崔氏家族文化宣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ji/110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