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3/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桐城吴汝纶《吴门弟子集》

吴蔚

购得了一函十二册吴汝纶的儿子吴闿生编辑、民国河北保定莲池书社初刻初印《吴门弟子集》,12巨厚册,一套全,品相上佳,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题写书名。刘春霖,号石云。存世极少,珍贵罕见。

桐城派俊秀吴汝纶

吴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会宫乡吴牛庄(今属枞阳县)人,世人称之“桐城吴先生”。少年时代家贫,但是仍努力向学。曾国藩很欣赏他的文章,邀请他进入自己的幕府,于同治五年至七年(—)随曾国藩往返于山东、河南一带镇压捻军,后又进京。同治八年到直隶。第二年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声名狼籍被调任两江总督,吴汝纶送他回江南。同治十年()吴汝纶出任深州知州,于光绪元年七月,聘入李鸿章幕府,为李鸿章起草奏折。第二年复被起用,起先是代理天津知府,数月后改任冀州知州。在冀州知州任内,仍然锐意兴学。

保定莲池书院自从院长张裕钊离任之后,院长一职一直空缺。这是由于张佩纶已成为李鸿章的女婿,李鸿章碍于社会上的种种议论,同时也风闻莲池书院的学生不欢迎张佩纶,“相约决不应课”,李鸿章改变了主意,没派张佩纶来。吴汝纶接替了这一职务,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谈到了当时辞去冀州知州职务而改就书院院长的情形和想法,信中说:“九月适至天津,适保定莲池书院尚未有人,因思他日告罢,未必得此佳馆,不如仍理旧业。立谈之间,遂已定计,遂于津郡具案。乞病以就此席,上下惊叹,以为奇事,倾倒一城。此欧公所谓‘不惯见事’者。实则古人谢病还山,仅一寻常小节耳,何足异哉!”

莲池书院知名山长

吴汝纶旧影

光绪十五年()二月至二十八年()初,吴汝纶任莲池书院院长,历时十四年,是我们已知的莲池书院院长中任期最长的。他在任内的主要贡献有:

其一,继续开办学古堂,培养出一批文学辞章之士,使桐城文派在直隶有了强大的阵容。

吴汝纶和张裕钊都师承直隶总督曾国藩,是曾最得意的两个门生。曾国藩推崇桐城文派,他说:“自唐以后善学韩公者莫如王介甫氏,而近世知言君子,惟桐城方氏、姚氏所得尤多”。他又说:“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词,慕效其乡先生方望溪侍郎(引者按,指方苞)之所为,而受法刘刘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世人也推许曾国藩为桐城文派,徐世昌说:“自桐城姚姬传氏推本其乡先生方氏、刘氏之微言绪论,以古文辞之学号召天下,湘乡曾文正公廓而大之。……曾公私淑桐城之义法,而恢之以汉赋之气体,闳肆雄放,光焰熊熊,遂非桐城宗派所能限”。被称为“曾门四弟子”之一的薛福成说:“文正一代伟人,以理学、经济发为文章。,其阅历亲切迥出诸先生上,早尝师义法于桐城,得其峻洁之诣。平时论文,必导源六经、两汉,而所选《经史百家杂钞》,搜罗极博,《文选》一书甄录至百余首。故其为文,气清体闳,不名一家,足与方、姚诸公峙。其尤蛲者,几欲跨越前辈”。‘张裕钊不仅认为曾国藩是桐城文派,而且认为曾的成就远远超过桐城前辈,他对学生说:“明代古学正宗唯归有光一人耳,故姚鼐所撰《古文辞类纂》唯选归氏一人;王阳明、李攀龙皆非正宗。本朝则曾文正第一,次者姚,再次者梅曾亮,再次者方苞,再次者刘大櫆”。张裕钊、吴汝纶继承曾国藩的文学传统,把黄彭年开创的学古堂发展为培养直隶桐城文派的摇篮。

吴汝纶在《学古堂文集·二卷》中收入学生作品65篇,其中问对1篇,考据18篇,史论19篇,书评5篇,论辨7篇,赠序1篇,杂记1篇,策论1篇,辞赋4篇,古诗8篇。吴汝纶对每篇作品都有中肯的评议,评语尤其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

其二,继续接待来访学者和招收留学生。

吴汝纶与莲池书院的名声远播海外,东西方学者之来华者,每过保定,总是想拜见一下吴汝纶。吴汝纶也很乐意同他们接触交谈,一定让他们满意而去。“日本汉学家梅原融、本田幸之助、上野岩太郎、金子弥平等,时以文字求指正,往来不绝。中岛裁之伯成,更航海负笈来游,请列门墙,与诸生共进退”。中岛裁之系日本肥后人,回国后创办同文书院,后来又在北京办了一所东文学社,为直隶省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日语和新学的人材。

其三,重视新学,主张废除科举,引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ly/105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