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滚动查看原文原著作者:清代吴汝纶第3期 历代疆域(古文) 深自汉以来,史家详记地理沿革并省,可得而言。《史记?乐毅传》:高帝过赵,封乐叔于乐乡。为汉代州地分封之始,《一统志》谓:“乐叔封邑在今清苑东南。”今考清苑乐乡,后魏始置,论其疆域,乃是燕境。深之乐乡,汉已著目。乐毅降赵,封于观津,子孙所居,与深为近,过赵封国,不容在燕,统志之言,似是误也。 饶阳在前汉,故止名饶,后汉《郡国志》云:“饶阳故名饶。”凡续志所称故名,并是西京旧号。然则,今《汉书?地理志》有饶阳县,盖阳为衍字也。《旧唐书?地理志》谓:“唐即古鄡县置陆泽。”而明嘉靖时,康缙撰庙碑谓:“磨头为古桃城驲。”盖隋割桃县置衡水而桃故城仍在州境,《衡水志》称:“桃县故城在今县西四十里。”磨头距衡水道里适符。是磨头,本汉桃县,故后人于此置驲也。《水经注》:衡水迳桃县故城北合斯洨水,又北迳鄡县东下博县西。据此则鄡在下博西、桃县北。桃在州境即鄡之在州境决矣。 《汉志》:州凡八县、一侯国。曰穀邱、曰安平、曰饶阳隶涿郡,曰下博、曰桃、曰乐乡侯国隶信都国,曰武隧隶河间国,曰鄔隶钜鹿郡,王莽之世,所在郡县数易名称,于是安平曰广望亭,下博曰闰博,乐乡曰乐邱,武隧曰恒隧。光武既立,始复旧名,武隧改曰武遂,又省穀邱、乐乡二邑。续志州凡五县。刘昭云:“前志有今不载者,世祖所并省也。”五县者,曰下博、曰武遂、曰饶阳、曰安平,并隶安平国,曰鄡隶钜鹿郡。鄡即前汉之鄔也。蓋汉世州域扩矣。 北魏郦道元编辑的《水经注》引《地理风俗记》曰:“蠡吾故饶阳之下乡也。”据此则蠡吾未置县时,饶阳北境奄有今博野地矣。其《河水》篇云:“大河右渎经长乐郡、武强县故城东,又东北,经广川县。”武强,汉武隧地,据此则武隧故境乃斜截广川西南矣。其《浊漳水》篇云:水经下博县故城西,又东北,历下博县城西,乐乡县故城南,又东北经武邑郡南,又东经武强县北,又东北经武隧县故城南。据此则下博、乐乡并在武邑郡西南。下博故城即汉县也,又在魏下博西南矣。范书光武至饶阳芜蒌亭,冯异进豆粥,及至呼沱,异复进麦饭、菟肩,然则由芜蒌至呼沱须再食乃达,及至下博城西,老父谓去信都八十里,信都今冀州治,汉里视今差小,考其地望,则下博在今衡水县境,盖饶阳在呼沱北,乐乡在漳北,下博在漳东南,而武隧乃跨漳南北而为县,此汉代州域之大凡,及晋割漳南置武强,而武遂乃南以漳为界矣。武邑郡介在乐乡、武强两城之间,其所治武遂非汉故城,仍汉武遂故地。 今文说明:汉朝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秦朝以前的诸侯国则拥有更大的权利。 今文:自汉朝以来,历史学家详细记载地理沿革、官署合并、官吏裁减等情况。从中可获得很多关于深州的记载。《史记?乐毅列传》中记载,公元前-年间,汉高祖刘邦经过战国时赵国地区,获悉战国名将乐毅之孙乐叔在此生活,于是封乐叔为侯,设置乐乡侯国,这是汉朝分封诸侯国的开端。乐乡侯国的治所在乐乡,今深州市东南三十里处。 清朝《一统志》认为:“乐叔的封地乐乡在清苑县东南。”现在考证清苑县的乐乡,是公元年,北魏设置的,其区域在战国燕国境内。深州的乐乡,在汉朝已经有记载。 公元前年,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进攻齐国,连下70余城,以雪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赵国的观津城,此城在今武邑县东二十五里观津村。 乐毅子孙居住的地方,与深州距离不远,汉高祖经过战国时期赵国地区封乐毅之孙乐叔,设置乐乡侯国,不可能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境内。清朝《一统志》中的说法应该是错误的。 在西汉时期,饶阳只称饶,东汉司马彪编写的《郡国志》说:“饶阳故名饶”,所有后世续修的志书,都是沿用的西汉时期的旧称。既然如此,那么现在《汉书?地理志》中有饶阳县,大概“阳”是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赵莹主持编修的《旧唐书?地理志》认为:“唐朝时,在今辛集市东南的古鄡县地区设置了陆泽县。” 而明朝嘉靖年间,康缙作的《磨头村庙碑》文中认为:“磨头村为东汉时的桃城驿。”大概是因为隋朝时割桃县、武邑、下博三县等地设置衡水县后,桃县故城仍在深州境内。《衡水志》记载:“桃县故城在今衡水县西四十里。”磨头村距离衡水的路程与《衡水志》记载相符。 磨头村本来是汉朝设置的桃县,东汉废除,在此设置桃城驿,成为传递军情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地。 南北朝时北魏晚期郦道元编写的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衡水流经桃县故城即磨头村北,与斯洨水汇合,又向北流经鄡县东、下博县西。据此推断,则鄡县在下博县西边、桃县北方。桃县在深州境内,那么鄡县一定也在深州境内。 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志》记载,清朝时的深州区域内在西汉共有八个县、一个侯国。穀邱、安平、饶阳三县隶属于涿郡,下博、桃、乐乡侯国隶属于信都国,武隧隶属于河间国,鄔隶属于钜鹿郡。 王莽时代,这些郡、县多次更改名称,如安平改称广望亭,下博改称闰博,乐乡改称乐邱,武隧改称恒隧。 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恢复原来的名称,但是有新的变动,武隧改称武遂,还废除穀邱县、乐乡侯国。晋朝司马彪撰写的《续汉志》记载,清朝深州区域内共有5个县。南北朝南朝梁代人刘昭说:“《汉志》有的而《续汉志》没有记载的,是光武帝废除了。”五县中,下博、武遂、饶阳、安平,都隶属于安平国,鄡隶属于钜鹿郡。鄡即西汉时的鄔。大概是光武帝时的深州区域比西汉是扩大了。 北魏郦道元编辑的《水经注》引用东汉学者应劭编写的《地理风俗记》说:“蠡吾本来是饶阳县的下乡。”据此则可以断定,蠡吾未成县的时候,当时的饶阳县北部包含现在的博野。 其《河水》篇说:“黄河西水流经长乐郡、武强县故城东,流向东北,经广川县。”武强是汉朝的武隧,据此可断定武隧故境斜截广川西南部。其《浊漳水》篇说:浊漳水流经下博县故城西边;流向东北,经过下博县城西边,乐乡县故城南面;流向东北,经过武邑郡南部,流向东方,经过武强县北部,流向东北,经武隧县故城南面。据此可断定下博、乐乡都在武邑郡西南。西汉时下博城,在北魏下博城西南。 南北朝时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撰写的《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曾逃至饶阳的芜蒌亭处,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当时给他献美食豆粥,刘秀吃过后继续向南到达呼沱河,冯异再次进献麦饭、菟肩给刘秀,既然这样,那么刘秀从芜蒌亭吃饭后到再次吃饭的时间才到达了呼沱河,等到达下博城西边后,迷失道路,不知如何去信都,向下博一位老人请教,老人指明道路并告诉他距信都还有八十里路。信都是清朝冀州的治所。汉朝时一里.8米与清朝光绪一里米的差距比较小,据此考证下博的地理位置,下博城在清朝衡水县境内。 大概饶阳在呼沱以北,乐乡在漳水以北,下博在漳水东南,武隧县横跨漳水南北,这大概就是清朝深州区域在汉代时的情况。 到了晋朝将武遂漳水南部设置武强县,武遂才南以漳水为县界。武邑郡介于乐乡、武强两城之间,其治所武遂在汉代武遂区域内,但并不是汉代的武遂故城。(如有不妥之处,望留言批评指正。) 翻译人员:《深州风土记》翻译工作的发起者、组织者和主持者:耿彦钦。翻译人员:耿彦钦、季竹林、冯智慧、邢彦卿、郑浩克等。 耿彦钦:衡水市作协副主席、小说家学会会长。出版长篇小说《剑胆琴心》《泛沧海》等,主持编写有关深州人文历史的书籍有《刘秀走深州》《深州文脉》《深州中学永远的青春年少》《法尊法师与法尊寺》,深州工会题材报告文学集《追梦人》,创办深州文学季刊《桃花源》等。志愿把掩埋的深州人文历史挖掘出来;将散落的人文历史捡拾起来;把无序的人文历史梳理成璎珞,让深州文脉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季竹林:衡水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曾多次获奖。参与编写《深州文脉》《大美深州》《法尊法师与法尊寺》《深州民间文化拾萃》《深州抗战记忆》等书。 吴汝纶风土记第一期第二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ly/110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