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白癜风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1/5390504.html 郑志辉代表 邱宁宏代表 郑望春代表 李君代表 曾道群代表 傅山祥代表 “等到耕地大面积板结、肥力大范围下降,土地‘病’了,我们再大力度推进治理,就晚了!”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就农业地膜所致的“白色污染”表达了关切。 代表们普遍认为,检察公益诉讼以“小杠杆”撬动了“白色污染”治理的“大文章”,要继续“深耕”,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把地膜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规定落到实处,确保耕地安全,守好农业生产的“命根子”。 不能让“白色革命”变成“白色污染” “一起风,田间地头都是一阵阵的‘地膜风’。”谈起地膜“白色污染”,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端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志辉深有感触。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地膜引入农业生产,由于其保温、保墒、保肥等特性,人们用“白色革命”来形容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价值。然而,地膜大放光彩的同时,也带来新问题。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一亩地要大几十块钱,而一些便宜的非标地膜,三四十块钱就可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效果都差不多,但非标地膜强度低、抗拉能力差,极易以碎片形式残留在耕地中,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影响耕地肥力,这就是常说的‘白色污染’。”郑志辉代表说,由于意识不到耕地的重要性,不少农民会选择便宜的非标地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从‘白色革命’变质为‘白色污染’啊!”郑志辉代表说。 那么,能不能通过回收方式处理这些残存的非标地膜呢?郑志辉代表说,如果是国标地膜,其不易被扯断,倒是好回收,成本也不高。但是非标地膜的回收难度大,一亩地至少要大几十块钱,“很少有人自愿去干回收这件事。” 问题似乎陷入困境。过去一年,郑志辉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