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城为今县城旧区,始建于南北朝,曾为芜蒌县治,唐“安史之乱”后,因县治鲁口城毁于战乱,遂迁治于此。旧城区在今县城东北部,与新城区相连。明正德八年(年),始修城墙(时为土城)。明嘉靖十五年(年),知县杨东山为防水淹城,集民筑护城堤。明万历元年(年),滹沱横决,几坏城廓。翌年,知县李守真集民修复城墙和护城堤,并在护城堤上植柳株,时“柳堤环翠”成为饶阳八景之一。明崇祯九年(年),始建砖城。城墙周长4里,高4丈,宽3丈6尺,设有3座城门:东门为朝宗门(开始叫淳美门);城门楼叫环海楼;西城门叫安阜门,城门楼叫障镇楼;南城门叫承明门(开始叫饶川门),城门楼叫来薰楼。城墙有个垛口,炮楼20座,敌台16处,神器铺16处,炮台处,并有瓮城3座。护城河深、宽各2丈。护城堤高1丈,宽1丈3尺。堤外设木寨3道,“品”字型坑7层。清顺治二年(年)秋,大水冲毁城墙70余丈。知县刘世祚重修城墙,并重新筑护城堤,堤周长8里,高1丈5尺,宽2丈。清道光二十八年(年),再次修筑城墙,并开挖下水道。清光绪八年(年)3月地震,城垣有损。年秋末,抗日军民将城墙拆除。这样,一旦日军占领县城,将无险可守。年日军占领县城后,又修城墙。年县城解放后,城墙又拆,仅剩护城堤。清乾隆年间,县城主要建筑有:县衙(在十字街东路北),县衙后面有文昌祠、儒学、文庙、近圣书院;北城墙上设北极阁;县衙南有东仓、西仓、慈氏寺、魁星阁;县城内还设有关帝庙两处、城隍庙、营房。城内主要街道有两个十字街。城墙外东部有真武庙、龙王庙、先农坛;南部有玉帝阁、观音堂、南坛、先医庙、文昌庙、东狱庙;西部有养济院两处、河神庙、观音堂、周公祠、北坛、演武厅等。乾隆十四年饶阳县城图乾隆十四年饶阳县衙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xw/129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