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12月7日《唐山农民报》报道:《县委书记和五把大镐》

“五把大镐”精神的由来

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四十条”),提出了年至年全国农业发展规划目标:从年到年黄河以北地区粮食亩产达到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粮食亩产达到斤;长江以南地区粮食亩产达到斤(实现这些目标当时叫做“上纲要,跨黄河,过长江”)。年抚宁县平均粮食亩产.08斤。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河北省委、唐山地委的指示精神,抚宁县委提出年全县实现粮食亩产.31斤的奋斗目标,于年3月13日制定了《为建设富饶的山区,力争实现“四百斤县”的计划》。4月26日,县委第10次全会讨论并通过了这个计划,还制定了详细的增产措施,其中一项提出“在山区要大量挖堰,并把大部山地用镐刨翻一遍,除将13万亩熟堰普翻一遍以外,并计划再挖新堰5万亩,每亩增产粮食20斤,共能增加万斤。”

为了推动领导作风转变,促进山区“等高撩壕”的开展,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年初,县委书记强华、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桑化明、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吴顺、副县长魏秀娟以及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惠庭每人携带一把大镐,带领3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到进展缓慢的海阳区、榆关区两大片开展挖堰工作,推动了全县等高撩壕的开展。全县等高撩壕扩大到18万亩,其中挖新堰5.7万亩。实践证明,挖堰比不挖堰的每亩可增产粮食60斤,花生斤。仅此一项全县可增产粮食万斤。全县名县、区、乡、社干部参加了生产,其中名乡社干部中有98%干部做到了坚持经常。24名县委委员中,除有两名学习、两名在机关处理日常工作外,其他委员全部下到重点乡或社,通过参加生产来领导生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年全县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全县粮食播种57.46万亩,平均亩产达到斤多(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亩产斤水平,俗称“上《纲要》”,年河北省仅有正定、藁城、遵化、抚宁、卢龙、乐亭、石家庄等十一县市亩产超过四百斤),比年增长43.08%;比年增长11.7%;总产量达到万斤,比年增长41.6%;比年增加13.33%。全县卖给国家余粮万斤。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第2版以“依靠群众,改造环境,革新技术---抚宁县粮食产量超过纲要指标”为题进行了报道。年2月县委第二书记俞文元编著的《抚宁县两年走完十二年路程---全县实现粮食亩产四百斤的经验》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年第11期由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今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普及资料汇编》刊发了《等高撩壕地深翻,穷山变成米粮川--介绍抚宁县群众开展“等高撩壕”的经验》。

《建设富饶幸福的山区》,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强华,时任县委书记(简历前已介绍,略)

曹文忠(左一,曹西庄人,年11月至年11月任抚宁县人委县长)、魏秀娟(女,左三)、董静华(左二,年3月至年11月任县民政科科长)(曹文忠之子曹延华提供)

魏秀娟,卢龙县刘田各庄镇魏官庄村人。年11月至年11月任抚宁县副县长,年11月至年3月任秦皇岛市抚宁区委常委、副区长,后调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工作。其他不详。

吴顺,年9月出生于抚宁县黄宝峪村,历任抚宁县第四区组织委员、副书记、书记,年8月至年6月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年4月至年11月任县委常委,年7月至年8月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年5月至7月任秦皇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年8月至年9月任秦皇岛市榆关人民公社(后改工委)副书记、书记。年10月以后,历任县委常委、县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书记,县粮食局革委会主任、榆关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县造纸厂革委会主任。年10月至年8月任县委常委,年9月至年4月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年5月至年8月任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主任。年9月至年4月任县纪委书记。年5月至年5月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年逝世。

刘惠庭,年5月出生于卢龙县燕河营,年迁于抚宁县后白塔村。年1月至年11月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年12月至年5月先后调秦皇岛市委办公室、市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曾任市农委办公室主任。年6月至8月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年9月至年9月任县计委副主任。年10月,任县委常委、抚宁县人委副县长。年10月任抚宁县化肥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年5月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兼县化肥厂党委书记。年4月当选为抚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年任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年4月逝世。

刘惠庭下乡参加挑水抗旱劳动

桑化明(照片缺),约年出生于滦南县,年5月至年7月任临榆县第一区(西付家店)区委书记,年7月至年7月任临榆县第三区(石门寨)区委书记。年8月至年11月任抚宁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年12月至年11月任县委常委。年11月至年8月任秦皇岛市农机水利局局长、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年8月至年11月任抚宁县委常委,年6月至年10月任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余事不详。

7年之后的12月7日,《唐山劳动日报》再次报道抚宁县领导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事迹:

《唐山劳动日报》年12月7日:“五把大镐”精神续新篇

——中共抚宁县委领导成员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事迹

寒冬的清晨,燕山脚下的抚宁县县城里涌现出一支生气勃勃的劳动大军。他们肩扛锹镐,奔向热气腾腾的农田基本建设工地。社员群众议论着:“县委的领导同志带着机关干部又劳动去了。”“现在的干部当官不像官,真是跟贫下中农心贴心啊!”

中共抚宁县委领导成员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教育和锻炼,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自觉性越来越高了。他们以实际行动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和“天才论”的反动唯心史观,踊跃投身三大革命实践(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长年战斗在大办农业的第一线,有力地促进了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发展了全县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

“五把大镐”精神不能丢

基层干部必须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县委领导干部是否也要这样做?抚宁县委有的同志原来对这个问题认识并不很明确。他们觉得县里的干部事情多,像基层干部那样扑下身子带头干,会影响工作。因此,他们多是跑跑颠颠,同群众一起劳动的时间少了。

年的一天,当时的县委书记强华来到北部山区的峪门口大队。一位老贫农语重心长地说:“老强,大跃进年代咱们县委不是有‘五把大镐’吗?现在生锈啦……该钢钢(学名“淬火”)了吧?!”

县委书记强华(右二)和社员群众在一起交谈

老贫农的话,引起了强华的深思:那是年,在毛主席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鼓舞下,县委书记强华等五名主要领导干部,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冲锋在前”的作风,扛起大镐进深山,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建设。他们走到哪里,抡起大镐干在那里。县委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劳动,激励了广大干部和群众,使全县大办农业的群众运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了……这一年,全县的粮食亩产提前十年上了《纲要》(亩产斤)。如今,广大群众对“五把大镐”的故事还没忘记。可是,县委有的领导成员从思想上对这种可贵的“五把大镐”精神淡薄了。

为了正确理解贫下中农要求县委“钢钢镐”的深刻意义,充分认识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于反修防修、正确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重要性,在强华同志的倡导下,县委进行了开门整风。大家联系过去的经验教训,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的伟大教导,深入批判孔孟鼓吹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思想,畅谈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于密切联系群众,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搞好三大革命运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意义。从此,抚宁县委“一班人”把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当作一件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县委书记强华年近六旬,并且体弱多病。但他焕发了革命青春,经常深入基层,同社员一起挥锹抡镐。贫下中农说:“老书记不减当年勇!”

董静华(中间拿铁锹者),昌黎县董营人。历任抚宁县财政科副科长、民政科副科长、科长。年10月四清运动期间,代理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年1月至8月担任县长。年12月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年10月任县委常委,年1月任县委副书记,年11月任县委书记兼县革委会主任。年8月调任唐山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

董静华诗《无限风光在前头》年12月抚宁县文化馆编印《工农兵诗选: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专辑》第四期。

年1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登攀歌》一书,第一首诗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饶阳县委书记耿长锁所作的《学大寨要有一股劲》一诗,第二首就是抚宁县委书记董静华所作的《革命重任在肩头》一诗。

董静华在唐山家中,现年93岁。

年底,强华同志调走了,新任县委书记董静华带领县委“一班人”,与群众并肩战斗,继续发扬“五把大镐”精神。一次有个紧急会议,需要董静华参加,可是他下乡了,于是派车去接。吉普车急驶到留守营区,他不在。区委的同志说静华总在基层。车开到渤海公社,他也不在。车又开到大队,还没找到他。大队干部说老董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最后,在渤海灌区的一个渠道里找到了他。他正跟社员一道站在水里奋力堵着堤坝的决口。

年4月27日中共抚宁县委印发《关于组织机关干部下乡大上粮食的决定》,组织大批机关干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发动群众,率领群众,大上粮食,提出“粮食要大上,干部必须大下”。

县委书记董静华,几年来总是这样朝气蓬勃地战斗在基层,他差不多走遍了全县的多个大队。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没有急事,就一定先参加劳动,再和队干部一起研究工作。

原县委办公室干事、县委董静华的秘书杨波(后曾任县档案局局长)回忆董静华书记的工作情况。

县委书记是这样,其他县委领导成员也是这样;老干部是这样,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新干部也是这样。他们发扬“五把大镐”的精神,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县委领导成员杜柏平,是由大队党支部书记提拔的年轻干部。他走上县委领导岗位(年10月任牛兰甸公社党委副书记,年12月任牛兰甸公社党委书记;年10月至年12月任县委副书记)以后,在县委老干部的影响下,仍然像在大队那样,坚持同群众一起大干。去年春天,他到麻姑营公社牛角峪大队蹲点。这个大队地处深山区,水利条件较差,又赶上春旱,播种困难。他一边做宣传发动工作,一边和社员一起挑水点种,连续奋战五十多天扁担没离肩,适时完成了0多亩的春播任务。七月,一场罕见的大雨过后,山洪暴发,冲坏了梯田。在灾害面前,有些干部、社员情绪低落。杜百平用大寨人抗灾夺丰收的精神鼓舞大家,亲自带领干部和社员排水扶苗,修田筑坝,连续苦干了五个昼夜,救出了庄稼,土地很快恢复了原样。结果,这个大队秋季获得大丰收。粮食比年每亩增产斤。

干着指挥才有发言权

年抚宁大旱,第二年春天,旱情持续发展。洋河水库水位不断下降,靠水库供水栽种水稻的渤海之滨的几个公社面临插不上秧的危险。这样的天灾能不能战胜呢?事实做出了回答。六月,骄阳似火。水稻种植地区不见旱情,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稻苗碧绿,有灾不见灾。原来水稻产区有个传统习惯:稻池里放满水以后,牛拉着“盖板”耙地,耙平了再插秧。在严重的干旱面前,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基层,同稻区的社员群众一起劳动,反复摸索节约用水的经验。他们把往年稻田插秧前放水、后平稻池这两道工序颠倒过来,先干平稻池,然后放水插秧。这样比往年节省了50%的用水。同时,他们发动群众批判了单纯“靠洋河水库吃饭”的思想,带领数千名群众一鼓作气打机井多眼,挖人造湖30多个,筑拦河坝20多条。这样,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稻田及时插上了秧,并且获得了丰收。

由此,抚宁县委领导成员们总结出一条经验:边实践边指挥,有真情实感,能切合实际。干着指挥才有发言权,才有主动权。

“干”,当然要占去一部分“跑面”的时间,但是却提高了指导面上工作的效果。今年秋收刚刚扫尾,一个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就在全县兴起。一天,一名县委负责同志路过下庄公社的于家岭,看到岭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大搞“人造平原”。可是几天过后,岭上的人渐渐少了。为什么呢?有关社队干部向县委领导说:于家岭“撤兵”,是因为任务艰巨,社员有畏难情绪,怕“啃”不动反倒影响平整土地。社员为什么会产生畏难情绪?修梯田同平整土地应当怎样适当摆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名县委领导成员扛起铁锹大镐,带领县直干部到于家岭参加劳动去了。

到于家岭工地后,他们有的抢着拉小车,有的带头挥锹抡镐。社员群众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贴心人,主动地去谈心里话。这样,县委领导同志很快地弄清了于家岭工程一“上”一“下”的原因:原来部分干部、社员在今年丰收的大好形势下,滋长自满情绪,想往改稻田上铆劲;再就是部分干部,社员对搞“人造平原”有畏难情绪。而这畏难情绪的产生,一是来自孔孟之道的“天命论”的影响,一是于家岭“人造平原”的规划有一部分脱离了实际。这些,都被县委领导成员在劳动中体察到了。他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掌握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看到于家岭工地反映的思想情绪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他们在于家岭工地帮助基层干部修订规划,带领干部、社员在田间地头摆开批林批孔的战场,深入批判林彪的“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大破孔孟之道的“天命论”、“天才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认识路线,坚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梯田建设中“先吃肉后啃骨头”,妥善处理新修和复修的关系。这样,把干部、社员的革命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豪迈地说:“咱们学大寨要往远处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像大寨人那样,大干了还要再大干。不能有了点成绩就满足。一定要干出个社会主义的样子来!”公社书记、大队书记吃在山上,住在指挥棚里,带领社员大干。他们改变了原来那种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做法,而是要大干、快变。他们把小块梯田抽筋拔骨、开膛破肚地修成层层“人造平原”。劳动间歇时间还在地头演文艺节目,讲儒法斗争史、赛诗歌、搞批判,工地上一片沸腾。

汗水换来发言权。抚宁县委领导成员通过亲自实践,进一步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合理地修订了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更加明确了主攻方向。他们及时地推广了于家岭工地抓批林批孔促大干快变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农田基本建设。

身上有土气,革命有朝气

参加劳动经常化,促进了思想革命化。抚宁县委领导成员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取得了领导工作的主动权,培养了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的战斗作风。贫下中农说:“县委领导同志一年四季和我们滚在一起,他们身上有土气,革命有朝气。”

年夏末的一个深夜,狂风骤起,大雨滂沱,渤海沿岸的圈里大队的社员被惊心动魄的海涛声惊醒。“海啸啦,海啸啦!”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立即奔赴海岸。就在这时,县委的领导同志奔波40里路已经来了。这一夜,抚宁县委的领导成员都下去了,到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去了。在县委领导同志的亲自指挥下,沿海各大队的干部、社员争分夺秒奋战海啸,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眼眼机井喷银吐玉,一条条渠道被疏通,灌进稻田里的海水很快被淡水冲掉,几千亩稻苗得救了。

今年初秋的一个午夜,天空乌云翻滚,大雨像瓢泼一样倾泻下来,并且一直下到天亮。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山区里一个个新修的小水库都灌满了水。为了水利工程不被大雨破坏,县委领导成员一齐出动,带领机关干部冒雨抢险去了。

年近六旬的县委常委吴顺,是当年“五把大镐”成员之一,他人老不服老,从县城翻山越岭、冒雨跋涉50多里,到长城脚下的大新寨区去查看险情。

抚宁县委的领导成员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怕苦,不知累,保持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那股子拼命精神,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更是迎着困难上,顶着风浪行。曹东庄公社曹东庄大队是个集镇所在地。这个大队的领导班子由于受孔孟鼓吹的“中庸之道”的毒害,变成了阶级斗争不敢抓、资本主义倾向不敢顶的软班子。因此,阶级敌人嚣张,资本主义泛滥,区、社多次派人帮助解决,效果不大,成了全县有名的“老大难”。去年秋后,县委书记董静华带领工作队来到这里。他们通过和群众一起劳动,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狠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组织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等教导和中央的有关文件,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反击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激发了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很快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实现了梯田化。今年,全大队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50多万斤,由“老大难”变成先进队。

抚宁县委领导成员就是这样在蹲点劳动中,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正确处理革命和生产的关系,哪里困难大,就到那里去战斗。几年来,他们不断抓“老大难”单位,使全县革命和生产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抚宁县委领导成员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模范行动,像无声的命令一样,动员了千军万马。全县县、区、社、大队、生产队的一万多名干部在县委的带动和影响下,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密切了干群关系,发展了全县的大好形势。各级干部干在前,社员群众紧跟上,上下左右一条心一股劲,学大寨,赶昔阳,全县形成了千万双铁手绘新图,千万把大镐改河山的持续跃进局面。几年来,全县修高标准水平梯田43.5万亩,等于年以前修梯田总数的14倍。丘陵山地基本上实现了梯田化。70%以上的平原地实现了园田化。打机井、大口井多眼,截潜流多处,修小水库、小塘坝多座。建抽水、扬水站、点和玻璃管引水上山工程多处,共动土石1多万方,比年以前水利建设总工程量增加7倍多。水浇地面积由23万亩增加到50多万亩,达到了一人一亩多水浇地。

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生产条件的改变,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县粮食作物平均亩产由年的斤增长到年的斤以上,总产量增长17.3%。今年又比去年增长一成以上。全县年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对国家做出了贡献。

(《唐山劳动日报》年12月7日第1版第2版第4版)

来源:话说抚宁

原标题:《网络文明?传承

抚宁励志奋斗故事之:《唐山劳动日报》年12月7日报道“五把大镐”精神续新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s/117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