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云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203/4769452.html

引言

金代统治者的冬猎地城市,会随着巡幸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金代也是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原先为辽代管辖下的部落,后不堪辽统治者压迫起兵灭辽,建立金朝。金代皇帝也仿照契丹实行捺钵制,“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钵”。

除此之外,金朝也建立了五个都城,分别为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东京(今辽宁辽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西京(今山西大同)和南京(今河南开封)。后来又有变化,海陵王迁都之后变为了中都(今北京)、东京、西京、北京和南京。

上京迁都之前是首都,海陵王迁都之后,中都成为金朝首都,其他四京处于陪都地位。金朝汉化程度要比辽代深一些,所以金朝皇帝并没有像辽帝一样四时游猎,也没有像辽帝那样长期居住在四时捺钵之中,捺钵只是金代皇帝外出游猎和习武之所。

和辽代相比,金代的捺钵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但也形成了金代自己独特的春水秋山之行。“女真皇帝春游的地方多在水边,故称‘春水’,主要活动为捕鱼与捕鹅雁;女真皇帝‘秋猎’和‘冬猎’多在山林地带,又简称‘秋山’。”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春水’指春猎之水,而‘秋山’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秋山’包括春水之外的一切围猎活动,而狭义的‘秋山’则专指秋猎而言。广义的秋山实际上也可大致分为夏、秋、冬三个单元。”

本文认为两种观点并不冲突,只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金代的捺钵之制虽然承袭辽,但与辽代时期的捺钵含义已不相同,傅乐焕先生曾解释为:“辽居留之时期长,金居留之时期短,辽之行动复杂,金之行动简单。尤重要者,辽以捺钵为经常,故政治中心即在于此,金则全出嬉游,无关政治也。”

所以本文认为金代皇帝的春水秋山出游可以看作是巡幸活动,虽有捺钵之名,却无捺钵之实。傅乐焕先生将金朝捺钵情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第一都会宁(金上京)期,太祖与太宗时期捺钵所在之地,史料记载较少,太宗时期有“春水秋山”之称,到熙宗时期,春水秋山之行体制日益完备。

第二都燕前期,海陵王迁都燕京,使得之前以会宁府为中心的诸捺钵地被放弃,世宗即位之后,便确立金莲川为避暑之地,每年夏秋前往居住,而冬季则返回燕京驻冬。

第三都燕后期,巡幸之地大都为燕京附近,已经很少去金莲川之地,春季也驻跸在燕京地区,此时金朝汉化程度已较深,游畋避暑的习惯有所改变;第四为都汴期,迫于蒙古崛起的压力而迁都,捺钵之行,也随即告终。

本文认为金朝的冬猎之地也相当于辽代的冬捺钵。金代皇帝冬季则主要以都城周围冬猎为主,金朝前期的驻冬之地是在上京地区,后来海陵王迁都之后冬季则常驻在中都燕京地区。

金代的冬猎之地

金代虽建有五个都城,但只有一个为实际意义的都城,其他则处于陪都地位。金朝前期以上京为首都,后来海陵王时期有所变化。海陵王迁都燕京后,燕京变为了首都,金朝称为中都,此后金朝皇帝便一直以燕京为实际的都城,并定居在此。

金朝皇帝没有冬捺钵,只有春水和秋山之行,广义的秋山则包括冬猎。相比于辽代而言,金朝虽没有明确的冬捺钵,但每年都会实行冬猎。

笔者认为金代冬猎之地可能也相当于辽代的冬捺钵。一则因为“捺钵”本就有行宫、行营以及行帐的含义,而金代皇帝冬猎之时也会在附近地区建设有行营或者行帐,且扈从皇帝出行的人员也较多,世宗时有“扈从军士二千”的记载。

另外还会选择舒适平坦之地作为驻跸之所,以建行营,“后若复猎,当预戒有司,图上猎地,具其可否,然后下令清道而行。择冲要稍平之地,为驻跸之所,简忠义爪牙之士,统以亲信腹心之臣,警卫左右”,使扈从军士都驻扎在驻跸之地周围以护卫皇帝安全。

二则因为辽代冬捺钵的职能有和北面与南面大臣商议国事,出猎习武,兼受其他朝代的礼贡等。而金代的冬猎除了校猎讲武之外也处理政事,如世宗大定十年()十月甲寅,如霸州进行冬猎。乙丑,上谓大臣曰:“比因巡猎,闻固安县令高昌裔不职,已令罢之。霸州司候成奉先奉职谨恪,可进一阶,除固安令。”

一方面指出冬猎地点为霸州,另一方面还指出了金朝皇帝冬猎并不仅仅是游猎,而是趁此考察地方大臣并处理政事。所以本文认为金代冬猎之地也可看作是金代皇帝一定形式的冬捺钵,只有捺钵之名,而无捺钵之实。

冬猎的时间也不固定,“冬猎的名目在金朝的文献中也没有歧异,时间在十到十二月之间,或十月到十一月,或十一月到十二月,个别年份也有特别晚,到十二月才出猎的。

冬猎时间为十多日或者二十多日不固定。”宋乾道年间,也就是金世宗大定十年()冬十月,世宗曾派遣金吾卫上将军兵部尚书耶律子敬来贺宋会庆节,在与宋大臣赵温叔对话中曾记载:“温叔问‘北边此时想极寒’,子敬回答‘寒甚不可忍’。

温叔曰‘此时正宜畋猎’,子敬云‘北边此时正是畋猎时节’,温叔云‘大金皇帝亦尝出猎否?’子敬云‘一年须两三度出猎’,温叔云‘一度出猎用得几日?’子敬云‘往往亦须旬日二十日一月不定’。”

这段史料既点明北方冬季十月天气已较冷,又指明了此时正是金朝皇帝畋猎时间,一年会有两三次出猎,每次出猎时间不等,这中间就包括了冬猎在内。冬猎之地一般也不固定,多在都城四周。金熙宗、海陵时期的秋冬围猎还没有形成制度,也没有“秋猎”、“冬猎”“秋山”等的记载。直到世宗、章宗时期的秋冬围猎才完全制度化了。

章宗之后的金代皇帝则大多留在中都附近游猎驻冬。金中都附近的冬猎地点主要有“良乡”、“顺州”、“通州”、“密云县”、“安肃州”、“霸州”、“河间”、“玉田”、“宝坻”、“雄州”、“饶阳”等地。

良乡

海陵王时期也没有明确的冬猎记载,但海陵王在冬季出猎次数较多。贞元元年()“十月丁巳,猎于良乡”“良乡”在《辽史·地理志》“南京道”条中有明确记载。

属于辽南京统治之下,记载为“良乡县。燕为中都县,汉改良乡县,旧属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历元年()改固节镇,神龙元年()复为良乡县,刘守光徙治此。在京南六十里。户七千。”

详细记载了良乡县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在辽南京以南六十里的地方。金朝的中都路,辽会同元年(98)称为南京,开泰元年()称为燕京。

海陵王贞元元年()定都之后,认为燕是列国的名号,不能当作京师的名号,便改为中都,金朝的中都也就是辽南京地区。《金史·地理志》“中都路”条中也有记载为大兴府管辖的一个良乡县,“有料石冈、阎沟”。

还有一则史料也指出了良乡与中都的距离,为“行至良乡,去中都七十里。”元代良乡也为中书省大都路管辖下的一个县,属大都路总管府管辖。《中州集校注》的注释中记载为:“良乡,县名,金代属中都路大兴府。为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

从上述史料可知,良乡距离中都很近只有六七十里的距离,符合猎于近郊的记载,所以海陵王驻冬之余冬猎会选择在此地进行。

顺州

贞元二年(4)“九月癸亥,猎于近郊。丁卯,次顺州。太师、领三省事徒单恭薨。是夜,还宫。乙亥,复猎于近郊。”海陵王九月在近郊围猎并到达顺州,可知围猎之地离顺州较近。

《金史·地理志》“中都路”条中记载为:“顺州,下,刺史。辽置归化军。县二:温阳旧名怀柔,明昌六年更。有螺山、溆水、兔耳山。密云辽檀州武威军。”《辽史·地理志》“南京道”条中则详细记载了顺州的历史沿革,顺州城的东北面有华林和天柱两个村庄,辽帝在这里修建凉殿,可以春赏花夏纳凉。

还有一则史料也点出了此地和燕京的距离,“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门,至望京馆。五十里至顺州”。出燕京北门之后到达望京馆,再行五十里可至顺州,相距不远。元代顺州仍为大都路管辖之地,顺州,唐代初期改为燕州,复为归德郡,复为顺州,又复为归顺州。辽朝改为归化军。

宋朝设为顺兴军,金代仍为顺州,设立温阳县。元代废除温阳县,保留顺州。在明朝则将此改为顺义,隶属昌平州管辖之下,位于昌平州以东。

明清顺天府的前身是元大都,元大都的前身是金中都,金中都城又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到元代时金中都城被破坏较严重,元大都是在金中都城的西北修建而成。

结语

总的来说,明清顺天府前身是元大都,以及今天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扩建而发展起来的,都属于元大都管辖之地。说明通州距离金中都较近,在十月冬猎之后便可以返回中都驻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s/121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