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我市10个项目成功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据了解,我市此次成功入选的项目分别是:

民间文学项目:枣强裘祖比干的传说;

传统音乐项目:故城运河传统架鼓;

传统戏剧项目:深州老丝弦、安平河西调;

传统美术项目:衡水料胎画珐琅(古月轩)、水晶玛瑙雕刻制作技艺,阜城剪纸;

传统技艺项目:桃城区木活字印刷技艺、景县传统布艺、饶阳虎头鞋缝制手工技艺;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省级非遗项目达到3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名录体系的建立,充分展示了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极大推动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1、景县传统布艺:在我国古代,婴幼儿服饰多与“虎”和“五毒”(五毒:即青蛙、蝎子、蛇、蜈蚣、壁虎)有关。如:虎头鞋、虎头枕、虎头围嘴、虎头帽、布老虎以及五毒鞋、五毒肚兜、五毒摆件、五毒耳枕、五毒挂件、壁虎鞋等等。现在河北省民间仍然有送虎头鞋、虎头枕的习俗。每当孩子出生或者孩子生日,奶奶或者姥姥都要亲手给孩子做虎头鞋、虎头枕等送给孩子,祝愿孩子身体健康、平安长寿。

2、安平河西调:河西调是我国戏曲家族中独有的珍贵艺品,起源于明末清初安平一带,属国家稀有剧种,“河西调”起腔、二板、大青羊、小青羊、蹶尾巴狼,锁链枝这些板式组成,曲调婉转,优美动听,结构紧凑,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目前,经野营人多代人的继承发展,已申报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阜城剪纸:阜城剪纸,特色鲜明,历史久远。清光绪时期,有名的剪纸世家有陈集村的王金龄和王万田、普乘寺村的刘家、大息村的息李氏。其中王万田师从天津西关万盛栈1号花样铺,上世纪60年代初回家乡,通过对其他派系剪纸的潜心研究进行改进,弃剪操刀,改为制版雕刻,形成了风格独特,别具魅力。

4、故城运河传统架鼓:故城运河传统架鼓,即武官寨架鼓,因在故城县武官寨村传承而得名,迄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在运河两岸喜爱人数众多,场面巨大、气势恢宏、是当地群众的重要庆典娱乐形式。清朝末年的武官寨村民李登选,博采众家之长,自立一派,即“武官寨架鼓”。他毕生从事架鼓的演出和发展,并根据大量的演出实践,汇编成《武官寨架鼓鼓谱》,为武官寨架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范本,使武官寨架鼓传承百年没有走样,始终保持了原生态。李登选把武官寨架鼓技艺传给了后人。李彬成为武官寨架鼓的第六代传人。

5、料胎画珐琅:料胎画珐琅(俗称古月轩)鼻烟壶,为清代宫廷独有的艺术品,备受皇帝珍爱,还把它当作特殊器物赏赐皇亲国戚,时至今日也倍受中外藏家青睐。清代晚期料胎画珐琅日渐衰败。民国时期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菶祺随父学习料胎画珐琅绘烧技艺,当时叶菶祺负责绘制、叶晓峰负责烧制,他们各负其责,缺一不可。年王习三师从叶氏兄弟,成为能够同时掌握绘制与烧制的“全活”艺人。王习三在衡水特种工艺厂恢复了停产多年的料胎画珐琅创作,在师承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工艺技法,培育新人,并在传承叶派艺术精髓的同时,发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感的艺术珍品。珐琅釉原产于欧洲,它不同于青花或粉彩,由于它色彩艳丽、色釉高凸且稀有名贵,用它烧制出的料胎画珐琅鼻烟壶华丽高雅、有宝石般光色,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珐琅艺术品有金属胎(景泰兰、烧瓷)、陶瓷胎和料胎之分,其中以料胎画珐琅最为珍贵。

6、水晶玛瑙制作技艺:水晶玛瑙雕刻技艺始于元代。清朝中后期,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文化街闻名中外,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络绎不绝。至咸丰末年,衡水人在琉璃厂开的店铺接近家,占总经营店数的90%以上。文革期间,不乏有部分艺人被形势所迫落户回衡水,衡水的传统水晶玛瑙雕刻技艺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水晶玛瑙雕刻技艺分为问料、设计、雕刻、抛光四大工序。每一道工序艺人们都有自己的绝活和技巧,通过精工细作,一件上呈的作品才能完成。在传统技艺即将面临失传的情况下,珍壶斋致力于培养一批热爱水晶玛瑙雕刻制作工艺的年轻人,使水晶玛瑙雕刻制作技艺在这片历史文化积淀悠远的土地上,传承并发展。

7、木活字印刷技艺:活字印刷技艺分为铜活字、锡活字和木活字等材质的活字,特别是元代王祯(-年)发明的木活字印刷法,因其轻便廉价,成为了传统活字印刷技艺的代表。

刘新岗的祖父刘茂祥(-年)先生,曾于年前后进北京学习木工。机缘巧合,在为一个来自湖南的木活字印刷作坊制作木字坯的过程中,习得了木活字印刷技艺,并将这门技艺于年带回衡水。现为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长的刘新岗先生,继承祖父和父辈传下的印刷技艺,通过苦心钻研,交流探讨,将木活字印刷技艺发扬光大,并于年传授给子女和木活字馆有关工作人员。目前,传承使用活字排版印刷技艺,已成为衡水木活字馆的一项日常业务工作。

8、饶阳虎头鞋手工缝制技艺:饶阳赵艳玲的曾外祖母张门刘氏,是方圆几十里的布艺刺绣能手,她的外祖母郭氏,受母亲亲传,使布艺刺绣更加红火,附近乡亲都登门学艺和求做工艺品鞋、布老虎枕、布老虎鞋的络绎不绝。赵艳玲从七八岁起,就受母亲熏陶亲传,学布艺刺绣,她的“针线活”即布艺工艺品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特点。十五六岁时,赵艳玲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女。经她传承指导从事工艺品技艺的妇女1多名,很多家庭妇女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实现了脱贫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年,她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在县城开办了嬿儿园工艺品店。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多个手工艺品制作的网点。随着工艺品事业的发展,她还制作了手工布马、老虎枕、虎头帽等一系列的手工布鞋。并注册了手工艺布老虎鞋‘御聖柳’商标。

9、深州老丝弦:深州老丝弦是早期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民歌俗曲,有多年历史,是河北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剧种,属于具有文化特性和民族文化渊源的口传心受戏曲文化遗产。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间口头文学的灵活性,对研究中华民族渊源文化和地方风俗民情都具有重要价值。深州老丝弦吸取了多种剧种曲调,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扬明清以来早期老丝弦剧种演技,先后流传于深州、安平、饶阳、束鹿、武强、武邑及保定周边地区,组建了多个民间业余剧团,在冀中、冀东南广大地区民间庙会、节令、集会、庆典等场合演出。

10、枣强裘祖比干传说:裘祖比干传说产生于商代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史记》、《封神演义》、明清《枣强县志》等,汉唐以后,各类典籍中关于裘祖比干传说的记载更加丰富,河北枣强县大营镇为裘祖比干传说的发源地。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裘祖的传说以裘祖比干在大营制裘造福庶民的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比干制裘”“妲已害比干”“空心菜”等)、地名传说(如“大营名字的由来”“天下裘都的来历”)、物产传说(如“营皮”)、风俗传说(如“大营皮匠供比干”)、祭祖文化(裘祖祭典仪式)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裘祖比干的忠义诚信、爱国爱民、公正包容和“为国甘献身”的忠义奉献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群众征服大自然的智慧和毅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信息源自衡水日报社,原题为:我骄傲!衡水10个项目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yangzx.com/ryxyw/9364.html
------分隔线----------------------------